|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南方周末社會責任大講堂 > 正文
2002年,碧桂園基業初就,楊國強私人捐資2.6億元興建了全免費、純慈善中學——國華紀念中學。中學以他三哥之名命之,在該校開學典禮上,楊國強托人代為宣讀了他那篇著名的“創辦者的話”: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于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我敬愛的兄長國華一生勤勵睿勉,業學品性為世所景仰,在我成長過程中對我頗多教導和攜助,父親“達則兼濟天下”之教誨令我終生感銘。“國華紀念中學”的創立,或可告慰我父兄在天之靈。
公開資料顯示,碧桂園及創始人楊國強歷年社會捐資總額超過10億元,楊國強、楊惠妍父女歷年個人捐資總額超過7億元,以最新公布的330億元為基準,楊氏父女的捐資額度占到了其財富市值的2%之多。
但企業社會責任并不完全等同于慈善捐款。就在廣州近郊新塘的碧桂園•鳳凰城建成前后一段時期,企業社會責任(CRS)這個全新的公司價值,也被全面引人中國企業界,并且很快,就像所有淮橘為枳的故事一樣,企業社會責任也淪為少數人的“營銷工具”,并由此衍生出企業社會責任的“黑-紅運作”,一方面,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攫取大量社會財富,一方面又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攫取社會光環作為保護傘。
這時候,楊國強“對人好,對社會好”的樸素價值,對于碧桂園,顯得彌足珍貴。這也促使他和碧桂園開始深入思考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化的問題,作為公司,向社會提供更廉價的優質產品、更廉價的優質服務,無疑應是首要責任。社會責任,絕不是捐款搞慈善那么簡單,能否將造福社會熔鑄進公司組織的血脈中,才是其首要之義。為此,楊國強和碧桂園開始了探索之旅。
“共產主義試驗”
2002年,楊國強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他找到當時花都市的領導人,提議由碧桂園包下當地的一個鎮,進行“共產主義社區試驗”。楊國強提議由碧桂園來對該鎮進行全面規劃建設,并由碧桂園來解決社會、孤寡老人等問題,他甚至準備孤注一擲,把自己全部的財富都拿出來投入到這個試驗中。因為朋友的反對和現實因素的制約,楊國強最終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極度大膽的計劃。
但后來楊國強卻找到了另外的辦法,把源于個人本心的慈善行為轉變為碧桂園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他在公司的商業組織內部,另外成立了一個與商業活動無涉的部門:企業社會責任部,跟蹤監督各項慈善的落實與推進情況,從中協調各種突發情況,并向社會發布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在中國的地產行業,碧桂園無疑是第一個“吃螃蟹者”。
2007年以來,企業社會責任部的員工多次往返于廣東與西部的“馬邊”、“甘洛”兩個國家級貧困縣,進行一系列關于慈善的調查。通過與當地農民交流,分析貧困原因,了解他們最希望得到的幫助。他們調查了解到,因為沒有技能,當地農民工作技術含量很低,工資總也漲不上去。碧桂園捐出資金,為當地建設一所職業技能學校,讓這些貧困山區的農民獲得改善命運的機會。
運營機制背后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