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觀察家論壇第一次圓桌會 > 正文
我們國家的消費率從1978年的62.1%,到1990年的62.5%,2000年62.3%,進入本世紀后更是一直下滑,2006年49.9%,2007年49%。這個消費率,和任何一個國家比,我們都偏低的。即使拿三十年中消費率最高年份來比較,我國的消費率既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那你說這個是不是低消費?我說的低消費是消費率低,實際上也是我們消費不足。那么,消費低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弱,而消費的拉動作用弱,就得依靠投資和凈出口。這種情況下,必然導致經濟失衡,因為低消費必然是高儲蓄,而高儲蓄除非是兩個出口:一個是投資,一個是順差,不然,國民經濟就會陷入蕭條。
所以,從短期看,必然導致這么一種結果,消費的拉動力弱,經濟內外失衡。從長期看,消費率低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知識資本、社會資本的積累減緩。怎么這么說呢?消費不足,也就表明社會的健康消費不足、教育消費不足、文化消費不足。這些是與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社會資本密切相關的。新經濟增長理論表明,這些資本不足,將來的發展就會后勁不足,變得脆弱。
例如教育消費,30年來有所擴大,但總體不足。1982年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不足10%,到2007年這個比重仍不足20%,也就是說,到了現在,我國人口所受的教育在初中以下的達到80%。三十年教育消費方面的變化與我國GDP十幾倍的增長相比,顯然是嚴重不相稱的。我國的人口素質,包括健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改善并不明顯。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業會遇到困難,產業布局也只能被動地去適應這種低素質的勞動力結構。沿海地區三十年來為什么一直都是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發展加工貿易?就是因為教育消費不足而導致低素質的勞動力一代又一代地產生出來,所受教育程度低,沒有一技之長,只能是沿著父輩的足跡到沿海那些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打工。面對規模巨大的低素質勞動力,產業又如何升級?企業又如何轉型?一遇到外部市場不景氣,在出口企業的這些打工族的就業問題又成為政府的一塊心病,拿不起也放不下。一些有眼光的企業主動轉型,結果卻遭遇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的境況。事情都是人干出來。在教育消費不足的情況下,連技術工人都短缺,經濟怎么能有創新能力?
消費率低,不是簡單的吃飯的問題。它實際反映的是人和勞動力的再生產狀況。長期來看,人和勞動力的再生產狀況決定了物的再生產的狀況。整個社會就是兩大生產:“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人的生產沒有搞好,那么物的生產可以持續多久呢?我覺得,我國經濟的軟肋就在這個地方。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實現產業升級,它最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就是高素質的勞動力大軍,而不是靠少數院士和科學家能解決的。原子彈和氫彈可以這么搞,但是整個經濟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依賴于廣大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包括健康素質和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