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觀察家論壇第一次圓桌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2008年7月20日,由《經濟觀察報》社主辦的“觀察家論壇第一次圓桌會”在北京舉行。新浪財經獨家網絡直播本次會議。以下為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研究員劉尚希的發言實錄。
劉尚希:對于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看法,現在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現在,很難說看得非常清楚。
實際上,未來本來就是不確定的,誰也看不清楚,誰能說清楚未來是怎么樣呢?所以,現在的經濟形勢,沒必要悲觀,也沒有必要樂觀,為什么?因為我對當前中國經濟狀況的初步診斷是:慢性病加外感風寒,兩者疊加在一起,才造成了當前我們看到這種狀況。風寒也不是什么要命的病,慢性病是一下子好不了,不過一下子也死不了。所以,沒必要悲觀。
中國經濟這個慢性病是發展方式導致的,增長方式或發展方式長期轉換不過來,致使經濟的脆弱性在日積月累,就像人一樣,體質越來越差,免疫力下降。外感風寒指的是全球經濟疲軟,美國次貸危機仍在加深,美元貶值,初級產品價格全球上漲,使得“兩頭在外”的中國經濟難以承受,好比一個體質弱的人,稍一受點風寒就會感冒。
我認為,國民經濟跟人一樣,不是一部可以任意拆卸的機器,而是一個有機體。當前經濟運行出現問題,主要是經濟體的“體質”下降,其次才是外部環境的影響。從醫學的觀點來看當前的經濟問題,根子在內,表現在外。解決的方法當然是先治表癥,后調機理。也就是先治感冒,退燒降溫,恢復到正常狀態,然后著手調理,增強國民經濟的“體質”,提高經濟的健康水平。前者是治標,是宏觀調控的任務,后者是治本,是宏觀管理的任務。正是宏觀管理不到位,我國經濟才得了慢性病,長此下去,自然就會體質下降,脆弱性加大。
可問題是,學界以及決策層對“外”的敏感性和關注度要遠遠高于“內”。一是對國外經濟狀況的變化十分敏感。美國的經濟如何、歐洲的經濟怎樣以及日本經濟變化等等,極度關注,似乎中國的經濟決定于它們。在全球化的條件下,關注全球經濟的變化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其背后其實是反映出一種依賴性思維,把中國經濟的好壞寄托在國外經濟身上,好像人家過好了我們才好過。相反,對本國經濟的敏感性要低得多,往往等到了火燒眉毛了,才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二是對現象層面的問題十分關注,而對一些具有根本性但往往又不太緊迫的事情往往是能拖則拖,拖出了大問題才得到重視。急迫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干的多數是急迫的事情,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國經濟的慢性病實際上就是這樣積累下來的。
我國經濟的慢性病是什么呢?用中醫的話說,就是“陰虛火旺,陰陽失調”。盡管三十年均增長接近10%,但經濟內外失衡,創新能力弱,自主性不強。歸根結底,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難以轉換的現行發展方式導致的。當前的發展方式,我覺得有三個基本特征。正式這三個基本特征,帶來了當前我們所面臨的所有問題。三個基本特征是哪三個呢?
第一個特征,低消費,高儲蓄。這是我們現行發展方式的根本特征。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今年上半年的增長超過了21%,怎么會是低消費呢?在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個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一個商業統計指標,它要打兩個折才能夠真正反映消費的增長狀況。打第一個折就是要把物價刨除,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刨除物價以后,今年上半年的增長和去年同期增長差不多。此外,還要打第二個折,這個折很多人是不清楚的,這個折就是說作為商業統計指標包含了虛增的一塊,必須剔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了個人購買的和社會集團購買的,而社會集團購買的,包括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過去講的社會集團購買力,實際上,它其中有一部分不屬于最終消費,而是屬于中間消耗,應計入產品或服務成本。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最終消費和中間消耗的經驗數據大概是7:3,其中30%是虛增的一塊。讓人感覺消費增長很快,如果把這個扣除,最終消費的實際增長要低得多。我初步估算一下,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的實際增長大概是8%多一點。顯然,這個指標實際上是低于GDP的增長,以前年份更是如此。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的消費率是一直走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