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實錄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 14:31 新浪財經
2008年5月11日,由中國國際關系學會主辦的“2008東亞投資論壇”在北京長城飯店召開。新浪網獨家全程直播此次大會。以下為東亞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實錄。 牛文文: 我們要討論的題目叫“東亞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一共有五位嘉賓參加討論。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教授;柬埔寨曼哈頓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克誠先生;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彭小軍先生;新希望集團海外部總經理鄧孝華先生;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察設計院、市場推廣部副主任閆宗鋒先生。 東亞投資論壇是中國國際經貿合作方面的重要論壇。今天在中國有國際商業化的論壇,不算博鰲,東亞投資論壇,包括東北亞、東南亞,算亞洲概念的一個,除此之外,達沃斯在中國主要是亞洲和全球概念的論壇,我個人認為,東亞投資論壇還是非常適合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要,非常適合亞洲企業相互合作的論壇。 王志樂先生是中國研究跨國公司和全球公司首屈一指的專家,他最近有很多新的觀點,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非常強調從跨國公司到全球公司的轉變,而且這個觀點也受到了國家領導的肯定,他演講的題目是“中國跨國公司發展與東亞企業的合作”。 王志樂: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參加論壇。我是研究跨國公司的,所以題目就講“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和東亞企業的合作”。我講的東亞稍微寬一點,不僅局限在東南亞,也包括東北亞。 我們研究所主要研究一個是進入中國的國際跨國公司,再一個是研究走向世界的中國跨國公司。研究的成果是雙向服務,既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也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研究方法重點是案例研究,因為這個領域非常新,現成的書本并不多,需要在實踐中找到大量的案例探討。 第一,我們最新的研究,研究國際跨國公司最新的發展趨勢是什么。1992年以來,冷戰結束,出現全球市場的起點,當全球市場出現以來的15、16年,跨國公司出現一個重要的趨勢,從跨國公司走向全球公司。這15、16年的變化,不少人沒太在意,好像是靜悄悄發生的一場革命。跨國公司走向全球公司,出現了什么變成呢?主要有三個變化:1,出現了全球戰略,過去是跨國戰略,現在是全球性的,在全球范圍吸納資源,整合資源,有點像項兵院長提到的,以全球應對全球。2,在戰略調整之后,這些公司的管理出現了新的趨勢,過去是金字塔式的,或者以母國總部為中心的管理,現在是網絡化的、多中心、多節點的網絡管理。3,他們現在走向全球,出現了新的文化理念,全球的責任,不光要為股東賺錢負責,還要為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為環境承擔環境責任,不但為母國承擔這些責任,還要在全球范圍,走到哪兒必須在那兒承擔責任,不然就不能在那里生存、發展。把全球戰略、全球管理、全球責任放到一起,出現了一種新的企業形態,從數量上研究,這些公司的跨國指數一般情況下超過了50%。 我們把聯合國公布的每年世界上最大的100個跨國公司的跨國指數進行歸納,發現從1994-2005年這1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跨國指數在這期間都增長了10%以上,這些公司一半以上的資產、收入、雇員來自海外,所以這個公司的思維方式、重心轉移到了海外,就像IBM總裁提到的,在這期間,實際上企業的形態悄然發生了變革,所以我們用了“靜悄悄的革命”,從跨國公司走向全球公司的概念,出了一本書,其中有27個案例,22個是外國的跨國公司,還有5個是中國的公司,包括聯想等大名鼎鼎的中國跨國公司。對企業帶來什么影響呢?關鍵以全球戰略迎接全球公司的挑戰,因為一些企業面對這種沖擊的時候,往往要求尋求行動保護,把自己說成民族工業,要求國家和人民保護自己。在這個時代,這種做法往往是無效的,而且會丟掉與全球公司合作的機遇。面對全球公司的競爭,我們不能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企業,與全球企業競爭,必須向他們學習,學會吸納、整合全球資源參與全球競爭。 我認為東亞的企業應當借鑒全球公司的經驗,從戰略上要吸納全球資源,打造全球的產業鏈。第二,管理上要有全球化的思維,但是要本地化經營。中國企業到柬埔寨、越南,目標是全球化的思維,但是到那兒要進入當地,本地化經營。在理念上要吸納多元文化,承擔全球責任,不能說在中國承擔責任,到一個窮的地方忽略了環境責任,這是不行的。 如果把這三個方面的做到,在戰略、管理、理念上都有新的思路,中國公司有可能會很快成長為跨國公司,甚至于全球公司。 第二,和平崛起,現在變成了和平發展,呼喚中國的跨國公司。中國要崛起,要發展,需要在全球獲取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也需要獲取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還需要得到廣大的全球市場,但是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不可能像歷史上的西方大國那樣,通過戰爭、暴力或者不公平交易獲取資源,只能通過和平的道路、公平的交易,通過市場競爭的渠道來吸納、整合國際資源。要做到這點,需要開放引進國際跨國公司合作,同時更需要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成為中國的跨國公司,直接吸納全球資源。 現在境外投資是什么情況?按照商務部的統計,2006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達到905億美元,而去年非金融類對外投資達到187億美元,加在一起已經過了1000億美元,但是國際上認為我們的數字還保守,因為有很多海外投資沒有進入商務部的統計。不管怎么說,數量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這幾年幾乎是直線上升,一年達到將近200億美元的水平,說明海外投資發展很快。 我們在海外投資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呢?舉兩個比較成功的案例。一個是聯想,2005年并購IBM以后,有三年基本上不說話,很低調,但是去年底認為并購成功了。為什么成功了?按照我的研究認為,它恰恰變成了全球公司,在全球化上成功了,它的總部現在在美國紐約,后來轉移到北卡羅利那,北京還有一個總部,變成了雙總部,20個人的高管團隊,僅有5個中國人,大量吸納了國際資源,聯想控股47%,其它都是國際公眾股和IBM11%的股份。它的銷售到去年3月31號,年銷售收入達到146億美元,到今年3月31號,我估計可能會達到160、170億。而大中華地區的銷售只占40%左右。成功利用美國或者國際人才,成功利用了國際資本,也成功利用了國際市場,打造了中國典型的全球公司。雙總部,27000名員工分布在全球160個國家,高管團隊來自10個不同的國家,制造中心在5個國家,中國、印度、美國、波蘭、墨西哥。營銷中心在4個國家和地區。研發在三個國家。我認為聯想是中國典型的已經成長、成熟的全球公司。 走出去,利用國際資源,前兩年碰到了一些挫折,比如中海油收購尤尼科,沒有成功,但是今年2月1號有一個重大事件,中國鋁業成功地收購了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礦產資源公司力拓的12%的股份,投入資金140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海外收購最大的一筆交易。為什么成功了?我認為最大的成功就是理念、責任是全球的,中國人走出去吸納國際資源,往往遭到國際上的抵制,或者認為中國國有企業拿我們的資源,為了什么。中國鋁業的領導班子有全球化的視野,總裁提出來我們獲取全球資源,不僅是為中國服務,最后是服務于全球經濟,為什么?我們拿你的鐵礦變成了鐵、鋼,變成了產品,走向市場,由于我們的服務,使世界的產品保持低成品、高質量,這是全球服務,并不是掠奪你們的資源。用這種全球視野來看中國企業,強調我的企業并購不是國家意志,也不是國家戰略,而是企業的行為,這個思路是現在全球公司的思路,是能夠成功的重要條件。 既然中國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海外投資,也出現了全球責任和全球戰略的全球公司的雛形也好,或者剛剛發展的跨國公司,我們跟東亞地區合作是什么情況呢?我認為東亞,包括東北亞、東南亞,是中國對外相互投資最重要的地區。截止2007年,亞洲十國地區在中國投資達到5059億美元,占到中國吸收外資總量的三分之二。中國在這十個國家、地區投資,截止2005年達到416億美元,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量的73%。東亞是中國投資的最主要的地區。 在目前全球公司、全球競爭的背景下,東亞應該有一種新的合作模式,新的戰略。過去講叫雁行模式,現在應該出現了新的局面,東北亞、東南亞,特別是中國處在中間的地方,是最大的東亞合作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能不能出線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合作,而不是像過去所謂“雁行”模式的合作,中國和東北亞、東南亞產業相連,優勢互補,產業鏈的環節也都不同,能不能實現優勢互補?在這期間相互投資,造成全球最優競爭力的產業鏈,這是下一階段東亞地區投資的關鍵成功所在。如果在全球想有東亞的一席之地,或者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形成東亞合作的大平臺,為東南亞、東北亞的產業鏈,特別是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合作打造出新的模式,有可能在全球化中取得我們應有的地位。 謝謝大家。 牛文文: 王教授最大的啟發是東亞的合作模式,打破了雁行模式,全產業鏈的合作。亞洲國家之間和企業之間、商界之間到底是什么合作方式?是歐盟那樣還是北美貿易模式那樣有一個主強國,其它圍繞著它來轉,到底是什么商業合作,的確是塑造未來10年、20年、30年的亞洲經濟,是非常好的啟發。中國的企業已經開始走出去,來做一些投資和合作,也希望整個亞洲有這樣的氣氛。 接下來有請客彭小軍先生,中國路橋集團很厲害,在亞非拉國家有很多基礎設施建設,他本人也是這家公司的技術帶頭人,有多年的海外經歷。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