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吳曉靈:東亞金融合作的成因 進展及發展方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7日 16:56 新浪財經
2007年7月7日,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研討會在京舉行,圖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發表演講。(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點擊此處查看更多財經新聞圖片 吳曉靈:首先感謝國際金融學會邀請我參加本屆年會。 10年前的今天,東亞爆發了一場對本地區及全球都產生深遠影響的金融危機。所幸的是,經過東亞經濟體及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金融危機不但化解,而且東亞重新在全球經濟中煥發光彩。2006年亞洲經濟增長率為8.3%,是199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有句古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值金融危機十周年之際,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總結金融危機的教訓,努力提高東亞金融合作水平,防止此類危機的重演。這對于與本地區及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中國經濟及本地區其他經濟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我將以東亞金融危機的教訓為切入點,從成因、進展及發展方向這三個角度談談我對東亞金融合作的看法。 一、東亞金融危機的教訓 東亞金融危機的發生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危機爆發的直接誘因,即東亞新興經濟體融資結構失衡;二是在危機爆發后,因東亞經濟體尚未建立有效的金融合作機制,導致東亞地區缺乏集體預防與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措施。 (一) 東亞新興經濟體融資結構失衡 多種有效的融資取道并存是健全的金融體系應具備的要素之一。多種融資渠道并存,不僅可以相互補充,也能提高企業和個人的融資效率,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歐美國家數十年來金融系統的穩定運行,與其多渠道、有效的融資結構有著密切聯系。相比之下,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多數東亞新興經濟體融資結構失衡嚴重,銀行間接融資較高,在直接融資中股市比重較高,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后。 這種失衡的融資結構增加了金融體系脆弱性,影響了金融體系的健康運行,主要表現在: 1、債券市場發展滯后,金融體系缺乏融資備用胎,使銀行體系承受了過大的融資壓力; 2、東亞國家的銀行及企業對貸款的管理及使用水平有限,壞帳率較高; 3、外債和銀行貸款大量投資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情況普遍存在,隱藏巨大的風險; 4、由于銀行資金來源中短期化,而貸款趨于長期化,致使期限錯配問題突出; 5、資本管制放松偏快,大量資金進出頻繁,導致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波動性加大。 (二) 區域金融合作滯后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東亞各經濟體之間經濟融合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區內貿易在貿易總額中占有相當份額。 與較為密切的經貿關系相比,東亞國家在機制化的金融合作方面發展滯后,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國家集體預防和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主要表現在: 1、金融合作機制數量少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40年間,東亞僅建立了四個財政央行合作機制,其中20世紀50-60年代建立了兩個,危機前的90年代建立了兩個,而在經濟快速成長的70-80年代則未形成任何新的合作機制。詳見表1。 2、功能有限 對于危機前建立的這四個機制,在金融合作方面的具體功能主要限于信息交流,影響非常有限。如當時的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機制與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MEAP)主要功能限于定期進行政策交流,沒有在具體領域開展合作;而東南亞央行組織與東新澳央行組織主要是對成員央行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
二、東亞金融合作取得的進展 (一) 東亞金融合作發展的動因 東亞金融危機后,在反思危機教訓的同時,學術界及政界關于加強東亞金融合作的呼聲日益高漲,東亞金融合作具備了新的動因。具體表現在: 1、吸取危機的直接教訓 (1)提高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防范危機的再度發生; (2)增強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完善國際救助機制。 2、來自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東亞各經濟體經貿融合度進一步提高(圖3所示),各經濟體逐漸成為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危機的傳染性也相應增強,為此各經濟體需要加強金融合作、共同防范危機的發生。 (二)危機后東亞金融合作取得的進展 1、金融合作機制增多 在金融危機后的短短三年內,金融合作機制數量較之前增長了一倍,達到了8個。新增加的機制包括:1997年成立的亞歐會議財長機制、東盟財長機制及東盟中央銀行論壇;1999年成立的東盟與中日韓財長機制。 2、合作機制的功能大為增強 東亞國家在增加金融合作機制數量的同時,也加強了合作機制的功能,包括通過設立新的機制增加新的功能,以及加強及拓展已有機制的功能。 目前這些合作機制的功能可大體概括為六個方面:金融市場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支付結算體系、擔保體系及評級機構等)、銀行監管、經濟評估及政策對話、危機管理及能力建設(培訓)。表2列出了目前各合作機制涉及的主要功能,可以看出,EMEAP是唯一在以上六個方面均發揮作用的合作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東亞經濟的恢復及金融合作的深入開展,國際金融織也更加重視與東亞的合作,如國際清算銀行(BIS)不僅在亞洲債券基金方面與EMEAP開展了密切的合作,還通過其亞洲顧問委員會(ACC)這個平臺,與EMEAP探討未來加強合作的方向。 3、主要的合作成果 (1)清邁倡議 2000年5月,在泰國清邁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會通過了關于建立貨幣互換協議網絡的《清邁倡議》。該倡議決定擴大東盟原有貨幣互換網絡的資金規模,并號召各成員建立雙邊貨幣互換
表2:東亞金融合作機制功能一覽表
協議,以便在一國發生外匯流動性短缺或出現國際收支問題時,由其他成員提供應急外匯資金,以穩定本地區金融市場。 2005年5月舉行的10+3財長會鼓勵各方將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規模加倍,將出資與IMF貸款規劃脫鉤比例由10%增加到20%,并探索貨幣互換安排多邊化的途徑。 2007年5月, 10+3財長會同意建立外匯儲備庫,作為清邁倡議多邊化的一種形式,由各成員分別劃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建立區域儲備基金,幫助危機國家應對短期流動資金困難。 截至2007年6月底,10+3成員之間已經簽署了16份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達到800億美元。 (2) 推動區域債券市場發展 第一、亞洲債券基金(ABF) 2002年6月,EMEAP提出設立ABF的設想,由EMEAP成員各自拿出一定數量外匯儲備成立基金,專門投資EMEAP成員的債券,以促進儲備回流、改善本地區債券市場流動性及市場基礎設施。 2003年6月,EMEAP推出了第一期亞洲債券基金(ABF1),由成員央行出資10億美元投資于EMEAP 8個成員(中國、中國香港、韓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的主權與準主權美元債券。ABF1自推出后,一直表現良好。 2005年3月,基于ABF1的成功,EMEAP又推出了第二期亞洲債券基金(ABF2),由成員央行出資20億美元投資于EMEAP 上述8個成員的主權與準主權本幣債券。ABF2下設1只泛亞基金及8只成員基金(包括中國基金,詳見圖5)。 與ABF1封閉運作所不同的是,ABF2的運作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專戶委托,二是對公眾開放,即在8個成員國發起開放式子基金,接受公眾投資。從目前情況看,ABF2不僅運作正常,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收益。 第二、亞洲債券市場倡議(ABMI) ABMI 由10+3于2003年推出,主要目的是從擴大債券的供給和改善市場基礎設施的角度,促進各成員債券市場發展及市場間的聯通。目前ABMI正在開展債務工具創新、建立地區投資擔保機制、探索跨境債券交易和清算機制、發展本地信用評級機構、建立亞洲債券標準以及債券市場發展技術援助等領域的研究和探討。經過成員國的共同努力,ABMI不僅取得了若干階段性研究成果,而且在部分領域收到實效。例如,多邊開發機構發行本幣債券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在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分別發行了11.3億元和10億元人民幣債券,亞洲開發銀行分別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及香港發行了本幣債券等。
2007年7月7日,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研討會在京舉行,圖為吳曉靈在發表演講。(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點擊此處查看更多財經新聞圖片 三、東亞金融合作進一步發展方向 (一) 當前金融合作存在的問題 危機后,東亞金融合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各機制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重疊 當前8個機制在東亞金融合作的六大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重疊,例如,8個機制全都涉及經濟評估及政策對話功能,6個機制涉及能力建設、5個機制涉及金融市場發展、3個機制涉及危機管理,2個涉及支付結算體系,唯有銀行監管領域沒有重疊,由EMEAP開展研究。 各機制在功能上的重疊,不僅浪費了區內資源,同時也使各機制的具體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議不完全一致,影響了區域合作的進程。 2、還需進一步推動債券市場發展 盡管EMEAP及10+3在推動債券市場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作用有限,未來還需在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等方面發揮進一步的作用。 3、經濟監測功能薄弱 雖然目前8個機制均不同程度涉及經濟評估及政策對話,與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相比,總體上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缺乏對全球及地區宏觀經濟形勢的評估及金融市場風險的系統監測,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東亞金融合作取得重大進展。 (二)進一步發展方向 目前以EMEAP及10+3為首的東亞央行及財政金融合作機制都認識到了東亞金融合作存在的問題,這對這些問題及東亞經濟金融發展的新形勢,提出了東亞金融合作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1、加強各機制間的協調與整合,提高金融合作效能 EMEAP考慮與本地區的其他央行組織,如東南亞央行組織等在能力建設方面進行整合。 2、推動債券市場發展 (1)EMEAP初步考慮發起第三期亞洲債券基金(ABF3); (2)ABMI將繼續推動區域擔保投資機制等機構實體的設立。 3、加強地區經濟監測 EMEAP致力于編制地區宏觀監測報告,以對全球及地區宏觀經濟形勢及金融市場風險進行評估及系統監測,并提出政策建議;建立成員央行交易室網絡,加強在外匯儲備管理方面的信息溝通及政策協調。 4、完善危機管理機制 (1)EMEAP擬發展危機管理/解決框架,建立處理危機的行長級高層小組及技術層支持小組,開展流動性救助研究; (2)10+3開始對儲備庫的關鍵要素開展研究。 5、通過進一步深入參與全球金融合作,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及區外金融合作組織的溝通與交流,提升東亞國家在全球金融界的地位及影響力。學界普遍認為,以歐元誕生為成功標志的歐洲金融合作為東亞金融合作樹立了榜樣。實際上,東亞國家一向重視與歐盟的合作,EMEAP與歐元體系(歐央行及歐元區中央銀行)的行長級研討會至今已舉辦三屆,增進了兩個地區央行之間的相互了解。 女士們,先生們,危機后東亞金融合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使東亞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有所提高。我們也應看到東亞金融合作的發展空間還很大,面對的挑戰也不容忽視。中國將一如既往積極參與東亞金融合作,與東亞各國共同努力,為東亞創造更加穩定、健康的金融環境,促進東亞經濟的持久健康發展。 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