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建明) 2月7日,《中國證券報》第三版刊登了一個成都聯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公告,大意為:訴廣東飛龍詐騙法人股一案的附帶民事訴訟,公司根據法律規定已作了撤訴處理。
今年春節前幾天在成都開審的這起國內首例上市公司法人股被騙案,當事各方對簿公堂,備受關注,那么,附帶民事訴訟為什么現在卻撤訴了?
這個官司附帶民事訴訟的對象,就是多年名列全國十大券商的廣東證券公司。為什么廣東證券會站到被告席上?聯益股份又為什么對其撤銷附帶民事訴訟?而自言“無辜受累”的廣東證券如何對待這一切?
讓我們先交代一下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
聯益“賣殼”遭遇飛龍
1989年3月,由成都聯益集團發起成立了聯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月23日在深交所上市,主業為鋼鐵冶煉、機械制造。由于產品單一、市場不景氣等原因,這家上市公司很快出現了經營上的被動局面。
為改變不利情況,第一大股東聯益集團于1997年10月15日,與廣東飛龍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將其3421·6萬股法人股,以每股1·99元轉讓給廣東飛龍,飛龍承諾在協議生效后18個月內向聯益付清全部收購款6800萬元。在此過程中,廣東證券投資銀行部積極牽線搭橋。聯益集團董事長徐懷忠表示,股權轉讓和資產重組將使公司向多元化發展;而飛龍的子公司高速客輪公司資產負債率低,正處于收益高峰期,將帶來豐厚的利潤。這樁“婚事”,在當時被看作是中國資本市場具有創新意識的“賣殼”重組行為。
誰知,這一轉讓就“讓”出問題來了。1997年11月,在廣東飛龍只付了200萬元訂金的情況下,聯益集團就將價值6800萬元的法人股過戶給了飛龍。聯益方面后來稱,這主要是因為有廣東證券的擔保。此后近兩年,聯益多次向飛龍討債,收獲甚微。1999年8月,聯益集團向成都公安局報案,此后成都市人民檢察院介入,廣東飛龍涉嫌詐騙。2000年9月到11月,聯益集團、聯益股份遞交了刑事附帶民事訴狀。如飛龍集團罪名成立,有關當事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集團還要承擔近4億元的賠償。由于聯益還控告廣東證券共謀欺詐,要求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使這個案子案中有案。
2001年1月21日,此案在成都開庭審理。飛龍集團董事長曾漢林等人被通緝在逃,被提起追究刑事責任的董事、副總經理張朝暉等出庭接受審理。開庭之前,廣東證券法律事務代表李輝榮被告知,聯益股份已經撤銷附帶民事訴訟,當天只審刑事部分。由于案情復雜,當日休庭,擇日宣判審理結果。
“無辜受累”欲討清白
廣東證券雖然只是這起訴訟的第二被告,不是主角,但由于是國內有名的券商,因此,也成了關注的焦點。當記者昨日在廣東證券公司采訪李輝榮律師時,談到公司能否勝訴,他信心滿懷地說“沒問題”,但談到案件對廣東證券的影響時,則一臉無奈。
據了解,1997年9月1日,廣東證券與聯益集團簽過聯益股份公司股權轉讓意向書,10月9日,與飛龍集團簽訂財務顧問協議,10月15日,飛龍與聯益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罢f我們為飛龍提供擔保,簡直是無稽之談!”李輝榮說,“當時‘殼’資源很搶手,為讓聯益承諾把股權轉讓業務交給廣東證券,所以簽了個意向書,但這沒有法律約束力。至于當財務顧問,這只是在飛龍買‘殼’時進行宏觀上的指導,而不會發生為飛龍編造財務報表這樣的細節。飛龍的財務報表是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和資產評估公司評估的,與廣東證券沒有關系。僅此而已,何來擔保?”那么,糟糕的事是怎么發生的?按李輝榮的說法,主要是聯益“操作不當”,款未到賬就把法人股過戶了。如果不犯這個大忌,就不會弄到今天這一步。而且問題暴露清楚后近兩年,聯益才報了案,浪費了補救機會。廣東證券最終是會討回清白的。現在,聯益股份已撤了附帶的民事訴訟,聯益集團撤不撤這個訴訟,或者會不會被駁回訴訟,很快就會見分曉的。李輝榮說,遺憾的是,不論怎么樣,廣東證券都已經成了無辜受連累者,在聲譽和業務上或多或少都會遭受不應有的損失。
目前,成都聯益法人股被騙案延而未決,各方可能還會“出臺”新的動作。真相到底如何?誰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記者仍將密切關注、跟蹤報道這宗對證券市場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