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
業務模式直接制約著銀行的經營狀況、市場競爭力、運作效率和風險管控,也就直接影響著對其股權價值的評估。1970~2000年的30年間,美國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其中最為突出的現象有:一是證券類資產所占比重提高到了22.55%;二是房地產貸款與工商貸款的比例從73.34%上升到153.44%。美國認為,這一變化有效地改變了有關商業銀行貸款“軟約束”所引致的種種風險。在中國銀行業資產結構中,直到2003年,證券類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還僅為13.43%,各項貸款所占比重高達70.57%。這種資產結構的差別,不僅反映了中美銀行業的業務模式從而盈利模式的差別,而且反映了各自的風險程度的差別。在此背景下,依美國銀行業模式對中國銀行業資產價值的評價就很難達到國際水準。
業務模式的差別必然帶來盈利模式的差別。英國銀行業收入結構中,“傭金和收費收入”與“利息與分紅凈收入”之比,2000年就已達到62.87%,到2004年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73.29%。這反映了英國的商業銀行主要靠金融產品創新和提高服務質量獲得營業收入和提高盈利水平。與此不同,在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2002年的收入結構中,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高達94.13%,在1747.65億元的總收入中,手續費收入僅為28.08億元。這決定了一旦存貸款利率下行,存貸款利差縮小,中國主要商業銀行就將面臨嚴重經營風險。這種盈利結構差別決定了,按照國際標準衡量,中資銀行的經營效率較低、風險較大,因此,資產價值的評估值較低。
中國股市走勢
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和發股上市受到中國A股市場走勢的嚴重制約。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間,A股市場走勢一路下落,上證綜合指數從最高點2245點逐年降低,其間曾跌破1000點。受股市走低的影響,A股市場融資額也逐年減少,2002年以后,A股首發(IPO)的融資額從2002年的516.93億元急速降低到了2005年的56.74億元。如此規模的IPO融資額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發股上市所需的融資額相比幾乎不可同日而語。由此,A股市場無力支持國有商業銀行的發股上市。這決定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發股上市必須重視按照海外市場的標準來考慮,只能在A股市場有能力接受這些大盤股IPO的條件下,才能啟動在境內股市發股上市的程序。
毫無疑問,2006~2007年,A股市場走出了一輪快速上行的行情,融資額在2007年達到了全球首位。但這些情形,在2004~2005年間是誰也無法預計到的,而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即將結束能夠留給國有商業銀行改制和補充資本性資金的時間已經不多,它們已無繼續等候發股上市時機的富余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有商業銀行在海外發股上市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當然,也還有金融全球化和其他方面的更深層的考慮)。
國際影響力
國有商業銀行在中國境內幾乎家喻戶曉,有著極強的市場影響力,但在海外,除中國銀行尚有一些影響外,其他幾家銀行幾乎無人知曉。2005年之前的各年全球銀行業排名中,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排名相當靠后。但2006年以后,隨著這些國有商業銀行在海外發股上市,知名度和影響力大為提高,它們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影響力大大增強。
從上述五個方面背景情況可以看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權改革是在一種艱難的條件下展開的,到2005年依然處于如履薄冰的狀態,但不改又已無出路,且時間也相當吃緊,因此,有著“背水一戰”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