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聚焦十七屆三中全會經濟政策 > 正文
新時期五個“一號文件”,破解著“三農”難題。農民人均收入進入較快增長期,增幅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
從設立“農民工日”、《農民工之歌》走上春晚,到農民工代表首次亮相全國兩會……億萬農民正在從“城鄉二元結構”走向“城鄉一體化”的新階段
在十七大報告確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方向基礎上,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著力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今年3月,全國兩會。分別來自廣東、重慶和上海的胡小燕、康厚明、朱雪芹成為中國首批農民工代表,外電評論,這是中國政府傾力解決“三農”問題的又一重要象征。
“國家應該制訂農民工休假制度,讓他們回家時錯開春運高峰”; “建議制訂農民女工生育保險。很多農民工姐妹現在懷孕后只能辭職回老家生孩子”;“我主要關注的是農民工待遇問題”……三位農民工的建言、希望,代表著2億多農民工的心聲:統籌城鄉發展。
在廣東打工9年的四川農民胡小燕說起從“農村生活”到“城市生存”的轉換,百感交集:“我到城里打工,受過到歧視、遭遇過白眼,最苦的時候一天要上十幾個小時的班,最難受的是辛辛苦苦一年還被拖欠工錢。雖然還有許多不滿意,但是現在政府越來越注意傾聽農民工的意見,在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社會保障和工資發放等多方面制訂了保障措施,我們融入城市越來越容易了。今年兩會上傳遞出統籌城鄉的信息更是讓億萬農民振奮!”胡小燕一項一項地列舉:
--推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1.5億學生和780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受益。
--建立并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擴大到全國86%的縣,參合農民達到7.3億人,大大減輕了農民看病就醫的負擔。
--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民納入保障范圍,構筑了農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線。
2007年6月,重慶和成都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使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人員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各個方面平等的權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一場統籌城鄉差別、平衡城鄉利益的變革開始了破冰之旅。
成都市建立起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將全市戶籍人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農民逐步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就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權利,“城里人”和“鄉下人”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重慶市確立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為重慶“農民工日”,到2020年,全市計劃逐步引導1000萬農民工及家屬進城變市民。
成都市錦江區三圣鄉村民曾華美在城里買了125平方米的花園小區房,全家都搬到城里住了。她說:“我們那里的許多農民有的做花卉生意,有的跑運輸,都在城里安家落戶了。”在重慶南岸區,有4000多名農民工住進了政府興辦的農民工公寓,來自潼南縣玉溪鎮的劉紅光說:“過去16個人擠在街邊的塑料布棚里睡大通鋪,一人一米多寬,天上下大雨,里面毛毛雨;現在住在公寓里,生活設施一應具備,一天才收1元錢,真是咱農民工的家!”
2008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廣廈重慶一建公司的農民工合唱團唱響《農民工之歌》--“身上沾泥花,臉上掛汗花,為了一個夢啊,進城闖天下,昨天我是農民,今天當工人哪,城市的新主人意氣風發……”
歌聲,唱出了億萬農民的溫暖記憶,也唱出了對明天的憧憬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