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區30年:國家使命的延伸(10)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2:32 中國經營報
延伸閱讀 特區之路:中國問題新解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批準《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并于當天公布,正式宣告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個市分別劃出一定的區域成立經濟特區。同時被宣布為特區的還有沿海城市廈門。 但要真正算中國經濟特區的肇始,應該再向前推進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1979年1月31日,國務院決定在蛇口創辦工業區,由香港招商局集資并組織實施。3月,廣東寶安縣經中央同意改為深圳市。 “殺出一條血路來!”這句話里意味著深圳特區必須要自己想辦法、要“闖”,也有為其他地方做出一個榜樣的意思。事實上,我們今天通過詮釋小平同志當時的話來尋求當時的狀況和背景,同時,我們也能從中發現其中蘊含著中國的兩個重要命題——發展與改革。 “富起來”——就是我們的發展問題,而且是當時中國發展課題中最為迫切的一個問題——國家經濟增長,個人財富增長。改變貧窮落后的狀態。而一個“闖”字——也就是改革,深刻地揭示出我們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須面臨的風險。可以說,發展是目的,改革是手段。 事實上,中國特區已經成了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改革開放初期,特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帶動中國經濟迅速向前邁進,“闖”的作用與價值被放大出來。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成為中國的第五個特區。這一年,引發了10萬人才下海南的“闖海”大潮,并讓這個海島興起了一個熱火朝天的房地產開發浪潮,而最終導致一場經濟上的巨大創傷與陣痛。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這也可能就是“闖”的風險與代價。 1990年4月18日,中央決定開放開發浦東,上海浦東新區成立,十多年時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并流傳出“80年代看廣東,90年代看浦東”的說法。 浦東新區成立15周年后,2005年6月21日,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批準上海浦東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并擁有體制改革的“先行權”。中國第一個“綜改試驗區”成立,中國的特區之路開始了一種具有不同內涵的新的征程。 2006年6月6日,國務院正式宣布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并希望天津濱海新區能提升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探索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方向。2007年6月,成都、重慶雙雙成為新的國家綜改試驗區。同年12月,長株潭與武漢亦同時獲批。 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特區發展的思路有了新的變化,亦表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執行新的課題。這也是中國從“先富起來”進入到“共同富裕”的平衡發展格局上來,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新目標上來。 而綜觀中國特區近30年的發展歷程,亦可以發現,特區之路事實上就是中國發展改革之路,有開天辟地的突破,也有起起落落的跌宕。 而到今天,中國已經積累了近30年的改革開放經驗,我們除了敢闖,也還要善于闖,要繼承“闖”字包含的勇氣與擔當,也要屏棄“闖”字附帶的“拍腦袋”、“拍胸脯”的不科學與蠻干。 我們希望通過辦特區來解決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過去過度強調單方面的經濟發展,而對社會發展、體制改革落下了不少短板,而這個新的征程,需要新時期的智慧、勇氣與魄力。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