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預測與看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17:39 《中國企業家》雜志
《中國企業家》雜志試圖從宏觀面和產業面,勾畫2008年中國經濟和商業的可能圖景。從基本面提出了對中國經濟的“八大疑問”;從市場面對于金融、電信、地產、民航、汽車、互聯網等六大行業的走勢作出了預測。 奧運年。改革開放30年。 2008年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定是不尋常的一年:奧運對中國國力的提升與后奧運的對策問題、美國次貸危機可能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問題,人民幣升值的節奏問題、資產價格的壓抑與膨脹問題、通貨膨脹及緊縮政策的影響問題,等等將纏繞中國的政府決策當局、商業勢力乃至普通大眾一年甚至更長時間。 本組文章成稿之際,1月份,適逢春運,中國南方暴雪成災。本不不尋常的一年又有了一個不尋常的開局。 2008:中國經濟八大懸念 中國經濟八大懸念 奧運機遇、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國內通脹等等,種種關乎經濟基本面的要素,都將考驗2008年的中國能否成為經濟強國 文 | 鄭常恩 鄭鎬成 劉金賀 張曉亮 張沈偉 2008年是中國的機會之年還是考驗之年? 最大的機會來自奧運,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認為,“奧運會具有很豐富的價值,同時,它是一個擁有強韌生命力的特殊品牌。”但是,除了奧運會將給北京乃至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外,人民幣升值、資產價格、通脹、外資企業經營環境、中國金融資本、中國高增長經濟政策、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等關乎經濟基本層面的要素,都會呈現新的變化。 入世以后,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增長-低物價”態勢:2002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0.3%,物價上漲率卻始終維持在2.1%的低水平。巨額貿易順差和外資流入也使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06年突破了1萬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2007年中國GDP達到 32000億美元(預測),繼美國、日本后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相比2001年上升3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由2001年3.7%上升到2007年6.4%。2007年中國出口規模也將高達12115億美元,較2001年增長4.5倍,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占世界第三位),2002年到2007年中國年平均出口增長率為29.5%。 但另一方面,入世以后中國經濟高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隨之凸現。例如資產價格加劇上漲、通貨膨脹預期增強、環境污染加重及城鄉收入差距加大等。再如,勞動力相對廉價的競爭優勢也隨著中國產品質量的惡化無法發揮其作用,2007年中國制造的玩具、輪胎、牙膏等在世界各國發生多次質量問題,給“中國制造”的形象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最近由于次貸危機,美國經濟嚴重萎縮,中國將代替美國扮演世界經濟引擎的角色。但中國是否能成為經濟強國,2008年將是考驗期。經濟高增長可持續性、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強國的基本條件。 中國是否繼續經濟高增長政策? 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維持10%的高增長,但也產生了諸多的問題,比如收入差距加大、環境污染加重、資產價格暴漲等。就收入差距來說,基尼系數由1984年0.24升到1995年0.39,2006年更是高達0.47,已經超過國際警戒線0.4的水平;此外沿海與大陸之間的收入失衡嚴重,2006年上海(沿海地區)人均收入是貴州(內陸地區)的13倍。而隨著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尤為明顯;以房地產為主的消費物價上漲,也引起農民與勞動者的強烈不滿。 面對經濟高增長帶來的負面效應,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控制政策,意在抑制經濟過熱跡象。在2007年12月3日到5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了2008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調是“防過熱、防通脹、重民生”。2008年中國經濟將在2007年(11.4%)基礎上維持10.7%的較高增長(國家信息中心預測2008年經濟增長率為10.8%),由此看來高增長政策依然將繼續。 持續高增長經濟政策也是擴大就業、穩定社會、開發落后地區的需要。高增長政策能吸引農民進城,而強硬的緊縮政策會導致勞動力市場崩潰,引起社會混亂。 中國是否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 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平均增長率維持在1%左右。但這個數據在2007年有了巨大的改變。2007年1月-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比同期增長4.4%,大大超越了政府3%的目標值。2007年下半年后更是有了超過了6%的漲幅,8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5%,創下10年來的最高水平。 隨著消費物價指數強勁上漲,基本勞動工資上調幅度也在逐漸擴大,國內外開始警惕中國有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人們認為,中國有可能陷入“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 → 基本工資上調 → 制造成本高漲 → 工業品價格上漲 → 通貨膨脹加劇”的惡性循環。2007年第二季度,制造業最低勞動工資同期上調20.1%,達到了繼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前任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曾對中國有可能發生通貨膨脹的危機提示說,“中國的出口商品價格一旦上漲將會引發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但仔細分析,中國引發國際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不大。最近物價上漲主要源于豬肉等食品價格的上漲,沒有影響其它服務類和工業品價格。2007年1月-10月份由于疫情的擴散和飼料價格上漲,食品價格同期上漲了11.3%(特別是肉類價格上漲了30.1%)。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組成結構中,食品占33.6%,除食品外的消費物價指數僅增長1.0%,服務價格也只占1.7%。 即使國家不斷上調勞動工資,但在擴大產能的同時單位,勞動成本也在減少,政府將繼續對能源和生產要素價格實施控制措施。2000年-2006年制造業年平均產能增長率為17.5%,超過了工資漲幅(14.1%)。 2008年中國消費物價指數增長率有望達到4.2%,引發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可能性不大。 在沒有人民幣大幅升值或原油價格暴漲的情況下,出口商品單價不會出現大漲。對于發達國家,2008年供求率將下降至-0.5%,有可能遭遇通貨緊縮。 資產價格泡沫會否破裂? 從廣義貨幣量M2和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上看,近幾年來M2/GDP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速,貨幣供應量增速高于GDP增速。貨幣投放量增速高的原因之一是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被動投放。以央行公布的2007年6月份的M2的數值377832.15萬億,上半年外匯儲備為13326.25億美元,即便以7.5的比率計算,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占總貨幣供應量的26%強。因此,貨幣流動性過剩是導致資產價格上升和CPI增速過快的直接原因。 就股票市場來說,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合指數創下歷史最高位6124點,6月個人開戶數突破了1億戶,總市值占GDP比重從2005年末17.4%上升到2007年11月末94.5%(總市值達19.9萬億元)。除了股票市場外,2007年1月到8月全國平均住宅價格同期上漲了13.4%,2007年1月到9月流入房地產開發市場的外資規模達56億美元,同期增長了62.3%。 上海證券市場市盈率(PER) 達33倍,超出了紐約或東京(20倍),引發了資產泡沫爭論。 大城市房地產租售比較高(廣州800,上海400,北京350。租售比高于300,意味著房產投資價值相對變小),出現泡沫現象。 盡管如此,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11月以后,股票市場將開始進入調整期,12月6日上證指數以5035點報收,相比最高點下降了17.8%;同時,房地產市場由于限制外商投資和抑制房貸等相關政策開始發揮作用,漲幅將逐漸放緩。2007年9月國家發布限制第二套購房者的信用貸款額、提高貸款利率,2008年還有可能實施物業稅的征收。 倘若資產價格下降,會加大銀行業風險,引發起社會不滿,從中國政府的立場上看,應更加注重市場的穩定性。巨額貿易順差、外商投資資本的流入,使得流動性過剩得以持續維持;而隨著進城人口增多和收入的提高,人們對高檔住宅的需求也在繼續上升。這些因素都會降低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的可能性。 此篇為網絡版,欲知更多內容,請參見中國企業家網站。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