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并恐懼著 全球化背景下的遷徙圖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18:56 《小康》雜志
享受并恐懼著 ——全球化背景下的遷徙圖景 沒有不斷的、經年累月的,不懈的遷徙,就沒有后來的人類文明的時間意義上的延伸和文明水平的升華,現代社會形態的分化與融合,現代民族的形成與延續,無不與遷徙相關。 ★文/老馬 遷徙造就了人類文明社會 人類社會的發展,緣于連續不斷的遷徙。 可以說,沒有不斷的、經年累月的、不懈的遷徙,就沒有后來的人類文明的時間意義上的延伸和文明水平的升華。現代社會形態的分化與融合,現代民族的形成與延續,無不與遷徙掛鉤,如美國大片《亞瑟王》,演繹的是一個民族自身形成獨立國家的歷史淵源,羅馬人遷徙到大不列顛群島并成為統治者,中世紀時羅馬統治的衰落導致領主與騎士間的混戰,還導致了薩克森人的入侵(武力遷徙),亞瑟及其騎士隊伍,還有歷史上被稱為“野蠻人”的底層族群的聯手,與薩克森人在殊死決戰后,建立了大不列顛王國。而這個大不列顛王國在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進入現代文明發展期之后,其所作所為也離不開大規模的遷徙,即所謂“順向遷徙”,大批大英帝國的子民在資源分配武力爭奪戰的時代,遷徙到北美、亞洲、澳洲各地,形成了被稱之為“殖民地”的領地形態。現代澳洲的國家成形,乃至于當代最強大的經濟、軍事巨無霸——美國的誕生,其催生婆就是遷徙,大不列顛帝國在其全盛時代掀起的遷徙潮,竟是現代發達世界和欠發達世界共同的成因。 是人類社會、世界文明的發展需要遷徙的助推,還是人類社會、世界文明的發展催生了遷徙,其因果關系是復雜、含混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是伴生的。遠古時代通過遷徙造就了多個人類文明發源地,產生了不同形態的人類文明,近現代的遷徙則造就了現代國家形態的確立,隨著通過政治手段強行分配資源的時代的逝去和以經濟、科技、工業發展和市場配置資源時代的興盛,一個叫做“全球化”的概念開始成為行動準則。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作為生產力中最重要的資源和消費市場的終端,其遷徙是必然的,而世界經濟的領跑者,西方發達國家所面臨的遷徙問題,就更為壯觀、更為猛烈、更為復雜,用一句話形容就是“享用并恐懼著”。 享用遷徙 歐美發達國家的物質生活、社會福利、社會文明、工業生產、科技發展的水平,無疑是傲視全球的,但是再現代化的生產和市場體系,也離不開人力勞動,人力成本還是現代生產體系中最關鍵、最具分量的開支,歐美發達國家本土住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逐高收入的白領、金領職業崗位,因為生活優裕、工作壓力等產生的少生育、不生育的生育觀導致的出生率下降,形成了一種人力需求落差,需要愿意從事低端勞動的群體來補充日益枯竭的勞動力資源,需要能夠接受較低收入水平的群體來降低人力成本。 從另外一方面看,當今的世界經濟格局,是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態勢,國家意義上的貧富差距在全球化背景下,非但沒有縮小,反而繼續拉大,資料表明,1913年,最富國與最窮國財富相差10倍,2000年,差距為71倍。發達國家利用全球化規則,在資源配置中處于更為有利的地位,這種格局,為發達國家帶來了滾滾財富,也有力地支撐著發達國家內部的物質生活、社會福利的高水平。生活條件的優越,導致發展中國家人群向往發達國家物質環境的心態,催生了遷徙的動因。在發達國家居民看來屬于低水平的收入,在發展中國家居民心目中,已經處于在本國高不可攀的水平,“高福利、高收入”形成了一種流動落差。而這種流動被稱為“移民”,也就是人口的遷徙,值得玩味的是,有人把當今的遷徙(移民),稱為“逆向移民”,就是說相對于殖民主義時代的“順向移民”,即發達國家居民向殖民地國家遷徙,在歷史的回轉中逆轉為“逆向移民”了,原殖民地國家的居民,反過來向原宗主國遷徙,更值得玩味的是,兩種遷徙的驅動力均是一個關鍵詞——利益,當年是為掠奪殖民地的財富遷徙,當今是為追求更好的生存環境、獲得更多的財富遷徙。 客觀地說,這是一種“雙贏”的運動,不能單純地說哪一方面沾了哪一方面的“光”。曾經有報道稱,來自一些貧窮國家的非法移民,在歐洲干兩年的收入,差不多相當于其在國內干一輩子的收入。 然而,移民遷徙到歐洲打工,并非單方面享用歐洲社會的“恩賜”,歐洲實際上在享用著移民潮帶來的“遷徙福利”,從人口、勞動力層面分析,有資料表明,2010到2030年,歐洲25個成員國當中16-24歲年齡層的人數減少700萬人,25-54歲年齡層減少2500萬人,而55-64歲年齡層的人口將增加近900萬。這個勞動人口的缺口,只有依靠外來人口的遷徙解決。從勞動領域分析,英國廣播公司曾報道:如果英國消費者在超級市場買一包芹菜,這包芹菜很可能是由尼日利亞的勞工種植、波蘭工人收割再經過中國人清洗的。可見,底層的低技術勞動,已經完全依賴于外來遷徙人口。從勞動力成本分析,英國4/5的新移民每小時掙4.5鎊到6鎊,而1/5的全國勞動力掙的小時工資低于6鎊。有英國官員說,新移民使建筑工人的工資降低了一半。誰在享用這些廉價勞動力的利潤,當然是當事國的雇主、企業們。 恐懼遷徙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歐美發達國家不可能一方面享用全球化背景下大遷徙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又不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如何讓遷徙的移民共同享用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成果、社會福利,如何讓遷徙人口完成外來者到公民的國家認同,如何讓不同種族、文化和諧相處,從目前看來,歐美發達國家面對人口的遷徙,表現出一種恐懼心態。 首先是種族認同的恐懼感,外來遷徙人口的劇增,令傳統的歐洲血統國民感到了種族層面的壓力,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曾經發表過一個國防部官員的言論,此公出言驚人,說摧毀英國甚至歐洲的是蜂擁而至的外來移民,這批數量巨大的移民很難被同化,因為“全球化已令同化變得多余和不合時宜”,他們(外來遷徙人口)并不效忠新的居住國。在移民潮的沖擊下,歐洲人口迅速膨脹,西方的文明環境遭到破壞,“好像當年羅馬帝國面對哥特人這些野蠻人入侵的情況”。顯然,這位官員在“文明”的外套下,骨子里還是“白人至上”、“盎格魯•撒克遜血統優越”的現代版。而現實的確是在表達這么一個事實:外來遷徙人口的涌入,正在實實在在地改變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口結構。根據荷蘭官方公布的數字,荷蘭1630萬人口中,擁有非本土背景的人口達310萬,其中170萬來自歐洲之外。英國總人口約為5700萬,其中移民為430萬,占人口總數的7.53%;而德國和法國的移民數量已經占到人口總數的10%左右;布魯塞爾每年新出生的嬰兒中有一半以上名叫穆罕默德。總的來看,北美外來遷徙人口達13%,歐洲達7.7%。 其次是對外來遷徙人口沖擊社會安定的恐懼,社會的多個基本元素,文化、宗教信仰、就業壓力、收入水平、社會福利等,都在大量涌入的外來遷徙人口面前凸現出矛盾,矛盾得不到化解,就必然引發沖突,往往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已經深入到內心的移民問題情結的牽動下,會引發社會公眾的太多、太過分的聯想,乃至于催生更大規模的社會沖突。 借用美國前國防部長曼斯菲爾德的概念,有一種潛在的“老歐洲”意識在主導著歐洲發達國家對待外來遷徙人口的思維,從政府層面,歐洲發達國家越來越奉行更加強硬的、苛刻的移民政策,從民間層面,近年來不斷冒頭的種族主義、新納粹分子、極端分子就是這種恐懼心理的發酵物。 事實證明,歐美發達國家不斷地、深入地挖掘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豐厚紅利的同時,在接受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遷徙浪潮問題上,卻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