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外地人催生新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18:56 《小康》雜志

  大遷徙中的人物與城市鏡像 之六

  “外地人”催生“新北京”

  二十年來,北京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來這里淘金,加上中國人的老鄉情結,于是就形成來自同一個地區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城中村”。比如北京的“浙江村”、 “河南村”、“安徽村”、“新疆村”等等。

  咔、咔、咔、咔……張景富手起刀落,案板上的一塊面就被他剁成了七八條,兩條上下疊在一起,雙手麻利地一抻,下鍋,一根油條很快就炸好了。

  每天早上5點,張景富都重復著這樣的動作。6點,吃早餐的人就會多了,如果不提前炸好,根本就供不上客人吃的。

  張景富的小餐館在木樨園天雅服裝大廈后面的一條小巷子里,巷子雖小,人卻出奇地多,到處是肩背手提黑色塑料貨袋或蹬著三輪車裝卸貨物的人。張景富說,他們都是來這進服裝的,一年四季每天都這么多人。

  北京木樨園、大紅門服裝商業街,從天安門廣場向南只有5公里,平均日吞吐貨物量達2000噸,年交易額300億元人民幣以上,占據了北京服裝業交易額的54.5%。張景富的小餐館占了地利之便,生意非常好。

  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破落,一個個臨時搭起的磚棚隨處可見,街道又窄又臟,是一群浙江人把這里搗鼓成了長江以北最大的服裝集散地,因此這里也被稱為“浙江村”。

  浙江村:最有活力的“城中村”

  所謂的“浙江村”,它既非自然村落,也非行政區劃,是指在北京經商的浙江人自發形成的聚居區。其范圍主要在豐臺區南苑鄉的時村、果園村一帶。南北從木樨園到大紅門,東西從馬家堡到成壽寺。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這里的房租非常便宜,距離趙公口長途汽車站、北京南站也比較近。以浙江溫州人為主的來京務工人員看中了這里的地理位置,陸續在這擺地攤做起了服裝生意。

  林立昌是最早一批來北京的浙江人,他告訴記者,1985年他這里來時,整天背著一個大包,東躲西藏地擺地攤,城管來了,包起來就跑。二年下來也沒掙到什么錢,這其間他還蹬過三輪車、擦過皮鞋、賣過眼鏡,“成天蹲在大街上風吹日曬,那叫苦啊”。

  林立昌的命運轉折在于抓住了一次機會,而他的經歷也是“浙江村”形成的原因。1988年,他靠倒賣了皮茄克掙了一筆錢,于是他干脆在附近租了一間面積只有3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辦了一個加工廠,白天擺滿縫紉機等工具,晚上就睡在地板上。“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很多浙江人的發家經歷。

  那幾年皮茄克非常火,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甚至許多外國人都直接來這里采購,林立昌經常幾天不睡覺連續趕活。后來自己實在做不過來,就找來了家里的親戚,親戚又帶來了老鄉,老鄉又帶來了自己的親戚。于是,在這里的浙江人就越聚越多,“浙江村”就是這樣形成了。

  “浙江村”逐步擺脫了那種低級的經營方式,林立昌也苦盡甘來,不僅有一個小型服裝加工場,在天雅、京溫、龍秋等批發市場還擁有七個攤位,資產過百萬。“這不算什么,和我一起來的老鄉,資產過億的有很多。”林立昌說。

  從“浙江村”走出來的一大批富翁,在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后,開始涉足更多的行業。房地產開發、文化傳播、礦山開采以及互聯網等高科技行業幾乎都有浙江人的身影。

  福建村:以建材生意為主業

  在北京,像“浙江村”這樣有明顯地域特征并做著同樣生意的村落的還有“福建村”。

  八閩大地,山清水秀,但是過去交通條件很差,幾乎無田可種,只好經商。福建人從小耳聞目睹的情景就是祖輩父輩外出經商,其吃苦精神和適應能力不比浙江人差。

  在京郊立水橋以北1公里的范圍內,沿公路分布著以福建人為主,經營木材、鋁合金建材等大大小小的建材貿易公司,這里就是“福建村”,但并不像“浙江村”那樣有名,只是外界常把這里稱為“福建建材村”,其實他們自己很少這么叫。

  “福建村”的興起得益于1980年代以來北京北郊大規模的房地產投資。立水橋方圓十幾公里的范圍內新建的花園、別墅、公寓以及奧運村的建設,為建材貿易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福建建材商看好了這個機會,便紛紛在立水橋附近開起了公司。

  福建人也是中國有名的一大商幫,福建泉州、晉江、石獅的服裝鞋帽遍及全國,沙縣人開小吃部,安溪人賣鐵觀音,莆田人除了做服裝生意,還很善于經營醫院,據說,全國80%的私立醫院的幕后老板都是福建莆田人。

  新疆村:曾經扎堆開餐館

  像許多事物那樣,北京的村落也有產生和消亡的過程,曾經紅火了一時的“新疆村”則早己消融在北京的各個角落。

  新疆村早在1970年代末就開始形成,分為兩片,一片在甘家口,一片在魏公村,多以開飯館為主業。最初,在魏公村地區的幾條街邊上,由于有很多新疆人開的餐廳,附近居民的出租房大都出租給了這些新疆人,形成了“新疆村”。

  但是由于拆遷和舊城改造的原因,新疆村消失了,但要在北京找一家新疆餐館還是很容易。

  在朝陽區金臺路路口向南500米,就有一家新疆餐館,這里的服務員是清一色的小伙子,穿著一模一樣的紅色休閑服,而且都統一剃著錚明瓦亮的光頭。服務員與客人之間說普通話,他們之間都是講新疆話,開始你會不適應這樣的服務方式,還會有些膽怯,但是很快就會習慣了,他們都很熱情,有叫必應,關鍵是菜很好吃,上下兩層樓,幾乎天天爆滿。

  這家新疆餐館的老板告訴記者,“新疆村”起源于甘家口附近的西苑飯店。西苑飯店興建于1950年,當時叫西苑旅社,是作為團結穆斯林民族的窗口建設的。從1950年代開始,國家陸續從新疆招了一批廚師進京。新疆廚師們又慢慢地帶來了他們的家屬和老鄉,由于語言和生活習慣方面的原因,他們大多居住在同一區域,并多以開餐館為業。

  安徽村:不乏精英人物

  安徽自古就是苦地方,地處江淮之間,自然災害不斷,每次戰亂都繞不開安徽。由于生活所迫,每年都有大批的安徽人進京打工,他們大多居住在海淀區知春路的西五道口和藍旗營附近。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安徽村”。

  安徽人在北京沒有固定的行業方向,但在各行各業中都不乏精英人物。黃遠征剛來北京的時候,是給一搞裝修的江蘇老板打工,很被人瞧不起,有時候擠上公交車,會招來很多白眼。他也無法融入大城市的高樓大廈和北京文化,每到春節他就迫不及待地買票“回家”---安徽。

  五年前,他開了一家裝修公司,有了自己的車和房子,孩子也接到北京讀書,也有了自己的一個社交圈子和一些朋友,偶爾回安徽老家一次,也呆不了幾天就又急著“回家”——現在他說的家是指北京。像他這樣當年來北京打工的外地人,許多都變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北京人。

  外地人影響了北京的生活方式,北京也接納并改變了外地人的思想。

  毫無疑問,外地人在推動北京發展的同時,也對北京的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公安部最近公布的資料顯示,北京市總人口數量已經突破170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數量突破510萬,約占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

  專家認為,既然市場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那么以經濟要素驅動的人口大遷徙也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京務工,同樣每天也有成萬上千的人黯然離去,北京的人口不會無限制地膨脹下去。正是因為這些外地人的大批遷徙和融入,北京才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