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減輕通脹壓力須打組合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00:44 金融時報
記者 李倩 豬肉價格的一路飆漲,讓老百姓越來越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7月底,北京主要批發市場的瘦肉型白條豬批發價已經由每公斤12元升至20.20元,7月27日漲至21元,總計漲幅68.33%。重慶市的信息顯示:8月1日,每公斤精瘦肉零售價達到30元,刷新該市豬肉歷史最高價,比去年同期上漲120%。 重慶市政府網站披露,當地豬肉價格上漲后,帶動牛羊肉、禽蛋、水產品等替代品價格分別上漲了20%、28%和15%左右。由于豬肉價格上漲,即使一些國內有名的生豬養殖大縣的農村集鎮上肉販生意也很差,且居住鄉鎮上的非農居民豬肉購買量也開始減少了。 不斷上漲的豬肉價格也使老百姓深切體會到CPI一路走高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壓力。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一改前兩年的平穩運行格局,出現逐月攀升的勢頭,截至7月,已連續5個月CPI增幅超過3%警戒線,5、6、7月份CPI上漲更是明顯加快。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已達45.2%。今年1月至7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5%。8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活豬價格同比上漲85.8%。發改委稱,由于糧食、食油、豬肉等產品價格上漲,導致以這些產品為原材料的部分行業成本上升壓力較大。部分餐飲、食品加工,包括部分輕工產品的價格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上漲。 實際上,上述數據出爐前,央行已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有必要高度關注價格傳染問題,防止價格全面上漲”。 近日陸續公布的一系列經濟、金融數據顯示,外貿順差繼續增加、貨幣供應量一再放大、信貸增速勢頭未減、投資增幅高位運行、CPI創10年新高,宏觀經濟運行由偏快走向過熱風險加劇,其中物價持續上行帶來的通脹壓力,更為目前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再增壓力。為了保持居民消費物價水平穩定,宏觀政策應打好“組合拳”。 此次糧食、肉禽蛋價格的較快上漲均始于去年11月,但糧食價格漲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漸趨穩定,而肉禽及其制品價格從今年4月份以來屢創新高。目前,前期糧食和肉禽蛋價格的上漲已逐步傳導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飲等行業,因此有必要高度關注價格傳染問題,防止價格全面上漲。 正如觀察家所言,糧價是百價之王,歷史經驗表明,糧價上漲往往是引發通貨膨脹的“領頭羊”。盡管短期糧價上漲得到控制,但影響糧價屢次上漲的關鍵因素是我國城市化的推進造成了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務農勞動力減少和工業用糧快速增長,從而抑制了糧食的供給能力,與此同時,隨著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的糧食需求水平呈剛性增長,肉禽蛋等消費量的增加對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會產生持續的拉動作用。因而,長期看糧價等仍面臨漲價壓力,隱蔽的通脹壓力始終存在于經濟運行中。 同時,為確保節能降耗目標實現,預計各地政府可能運用價格手段,陸續出臺水、電、油、氣等資源價格上調措施,這將帶動相關產品及服務價格的上漲,進一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上漲,進而造成通脹預期增強。 央行二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已顯示,居民對下季度物價預期仍不樂觀,對通脹的預期已經達到了1999年以來的次高水平。專家擔心,高通脹預期可能導致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 顯然,當前物價上漲并非僅受偶發時或臨時性因素影響。我們也許不得不承認,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將是一個緩慢的長期過程,并且糧價引發的價格上漲正向其他經濟領域傳導。因此,CPI的走高很可能并非樂觀者所預言的那樣,只是短期現象。 有關分析認為,本輪價格上漲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成本推動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動的因素,還有結構性因素。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依然較高,食品價格在我國CPI中的權重約為三分之一,從歷史數據看,糧食價格波動是導致CPI波動的主要力量。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或維持高位,會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誘發高通脹預期,可能導致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 宏觀數據是對經濟運行表象的一種反映,通脹帶來的壓力很現實地擺在人們面前,通脹給社會弱勢群體造成的壓力也顯而易見。從目前經濟形勢來看,價格過快上漲已經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變量了。 針對物價上漲以及由此導致的嚴峻貨幣信貸形勢,迄今為止,央行已先后3次加息、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4次發行定向票據,并數次給予商業銀行“窗口指導”。如發行定向票據和存款準備金率在高位基礎上繼續提高,除了直接凍結部分貨幣資金外,也使得貨幣乘數有所下降,其對整個貨幣供應的影響將日趨明顯。 加息不會把豬肉價格、糧食價格立即降下來,因為,誰也不會因為資金成本增加就不吃飯,不吃肉了。盡管如此,加息的確能夠通過增加資金使用成本,減少資金需求,進而達到緊縮流動性的目的。現在的問題是,貿易數據一直居高不下,未來一段時間也不會令人樂觀。預計后續將逐步轉向更加多樣的貨幣調控手段。 然而,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如能加以配合,調控效果將更為顯著。有專家舉例分析,近年來,國際油價反復上漲,國內汽油出現短缺。但今年1至7月實際情況是,我國成品油進口同比減少1%,而出口同比卻增長26.2%,和正常反應完全相反。原因是,國家發改委確定的成品油價格明顯低于國際市場價格,結果導致相關企業為了擴大自身的利益而紛紛增加出口;另外一些企業則因為產品價格倒掛而不得不通過減少甚至停止生產的方式來減少虧損。出口的增加和生產的減少,必然導致國內汽油供求缺口的進一步擴大。所以在抑制通貨膨脹這項工作方面,必須采取多種措施綜合加以治理。
相關報道: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