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監管干部流動到商業銀行任職 強化銀行治理結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11:44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崔帆 監管部門將干部流動到商業銀行任職,借以從人到機制上強化銀行內控監管,完善公司治理 繼去年保監會上演人事更迭后,這股換將風潮今年席卷了銀監會。 6月12日,銀監會決定調整部分司局級領導干部,此番人事調整最讓業界意外的是,銀監會監管三部主任許風調任至上海浦東發展銀行(600000.SH,下稱“浦發銀行”)。 據了解,徐風在擔任銀監會監管三部主任期間的成績斐然,曾主持完成了多項涉及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大政策。 “劉明康主席對他十分器重,親自把在上海銀監局任副局長的他調到銀監會監管三部任職。”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他為人低調,很少在各種會議和活動上露面。” 實際上,許風的調離只是今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監管干部“下海”的系列變動之一。 據《財經時報》掌握的情況,在徐風之前監管機構至少有3名局級以上的官員,通過不同的程序(直接人事任命、工作調動等)進入了商業銀行。 這包括審計署金融審計司司長范鵬出任招商銀行(600036.SH)監事會稽核總監;銀監會財務會計部主任喬志敏調離到民生銀行(600016.SH)監事會任副主席;原銀監會副主席史紀良擔任了交通銀行(601328.SH)的監事長。 人事變動如此頻繁、集中,在銀行業內前所未有。 高調監管 雖然目前浦發銀行尚未正式對外公布徐風擔任的具體職位,但有知情人士向《財經時報》透露,徐風在浦發銀行擔任的職務與原同事喬志敏在民生銀行職務相同,即在浦發銀行監事會擔任重要職務。 所謂銀行監事會,是國務院授權央行或銀監會向商業銀行派出的、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進行監督的組織。 相比商業銀行董事會和高管層成員受媒體和投資人的追逐、關注和詢問,監事會則顯得十分低調,多數是在默默履行職責,很少曝光。 業內人士分析,此次監管部門下派多名干部到銀行監事會,是為了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構成,加快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之間相互制衡的機制,實現對商業銀行治理結構以及資信運營能力的有效監管。 據了解,一個職能健全的銀行監事會,應該分別由履職盡職監督委員會、財務與內部控制監督委員會兩部分組成。只有這兩個專門委員會組建后,才能分別討論擬定工作計劃,確定階段性的工作重點,有步驟地指導開展監督工作,此前建立起完整監事會構架的只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徐風、喬志敏、史紀良、范鵬等人“下海”,還恰好與今年年初,銀監會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監事會,成為銀行業案件治理“主力軍”的意圖暗合。 在銀監會召開的“國有重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監事會案件治理工作會議”上,劉明康主席強調,今年下半年銀監會將聯合銀行業金融機構監事會重點治理銀行業案件。 雙向流動 “實際上,這次數名干部‘下海’是正常的人才流動。”銀監會一位局級干部對記者說:“人才流動本來就不只限于企業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也可以形成人才的相互流動,這種例子并不少,對行業來講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據他透露,近年來,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多次在工作會議上提到,鼓勵監管機構的官員到企業里去鍛煉,同時也歡迎企業里的有識之士到監管機構任職,打通一條雙向的人才流動通道,正是這樣的人才調配思路,引導了這一系列人才流動。 官員“下海”的另一大好處在于,可以使企業更加了解監管機構的思路和政策動向,增強企業的風險意識。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現階段國內商業銀行擴張、外資銀行的涌入,銀行市場主體擴容的速度驟增,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市場對銀行高級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導致銀行業專業高級管理人才的短缺。 切換困惑 此番銀行業監管干部的“下海”,同時引來了業內人士的擔憂,認為這種職業間身份轉換的輕而易舉,會給市場留下“政企不分”的隱患。 實際上,在國外也常有官員去做企業家的,然而大多數是由董事會推舉、選聘,董事會對其聘用的人才負責。 但在中國,長期使用的勞動人事管理制度要求,國有企業的管理干部必須由上級任命,這種方式很難保持企業經營的獨立性。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銀行業,而是中國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困惑。以銀行業為例,完善的公司治理要有對高管的激勵機制、有董事會對高管形成制約和制衡的機制,還需要一些外部環境,例如需要形成一個好的高級人才市場。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高管多數是由政府監管部門直接任命,這是沒有職業經理人人才市場的結果,最終導致市場只好向監管機構要人。有專家認為,這種選擇是有風險的,風險會高于直接選擇職業經理人。 而企業和個人要同時面對風險與收益的雙重挑戰,孰優孰劣只能靠市場的檢驗。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