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望北京(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 18:21 財經時報
城外 “在這個地方住了四年,我做夢都想回北京,可就是沒錢買房。”梅大媽說的“這個地方”,指的是天安門廣場正東30公里處,隸屬河北廊坊三河市的燕郊開發區。 53歲的梅大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2001年,她下崗了。當時她的家還在北京城內的廣渠門,家門前不遠就是鐵路。“沒事的時候就看看火車,看著看著就心想,連機器都在跑來跑去,我一個大活人卻閑著。”不久后,梅大媽的丈夫也下崗了。但更難受的還在后頭。 2002年6月,梅大媽夫婦住了幾十年的房子被納入了拆遷范圍。因為是自建的平房,按照當時的政策,梅大媽一家得到10萬元的拆遷補償款,而當時北京市商品房平均售價已經是每平方米4764元。“我們轉遍了整個北京城,也找不到合適的房子。”然而,“房頂都給掀了,找不到也得找。” 在那年的國貿房展會上,梅大媽夫婦有了意外的收獲——當時商品房一平方米才1000多元的燕郊。 最初的欣喜過后,懷鄉病來勢洶洶。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從小在胡同里長大,一把年紀了卻被擠出北京,到了河北的郊區安家落戶,你說,我心里能好受嗎?”梅大媽情緒有些激動,“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要不是北京的房價太高,誰會大老遠跑燕郊啊。在北京,不管是大馬路還是小胡同,晚上都不可能有黑道,而這里,我剛來的幾年,晚上黑燈瞎火的,白天臟了吧唧的。” “我母親還在時,每次回城里,我都會呆半個多月,真的很不想回來啊。”母親去世后,梅大媽很少回北京了,“沒有家了,回去我上哪兒啊?”現在,她靠著在小區收、撿破爛維持生計。 “回不去了,”梅大媽說。同樣選擇在燕郊買房的也不是沒有在北京上班的年輕人,或是家底比較殷實的白領階層,梅大媽感慨道:“我們沒法跟年輕人和有錢人比啊,他們只是燕郊的過客,而我們,很難再脫離這塊土地。” 63歲的郭大爺住在燕郊的東方御景小區,他是2005年搬來的。 “在北京,早上起來胡同口一遛彎兒,吃碗炒肝,再帶點油條豆漿回家。”郭大爺一邊嘆氣一邊說,“現在小區門口倒是有個炸油餅的,可看著就不干凈,刮著大風也在那吃,我還真是沒那習慣。看個病啊,領個退休費啊,都要跑到通州去,這里畢竟是河北境內,取五十元錢都收手續費呢。” 和郭大爺住在同一個小區的老金已經動了搬回北京的念頭,“像我這樣有拆遷證的北京人,如果再回北京購房,不知道有沒有優惠政策?”比起生活上的不便,老金更懷念當年充滿人情味兒的日子。“過去在老胡同里,街坊鄰居都很熟悉,沒事就坐在一塊兒聊天說話,幾十年了還相處得很愉快。誰臨時有什么事都互相幫忙,短時間出個門,買個東西去個廁所都不用鎖門。”讓他不斷懷想的還有那些講究的老房子——磨磚對縫,前出廊后出廈,冬暖夏涼。那些精美的磚雕和描金的彩繪,雖然舊了,但看上去更有味道。那些花園里面從南方遠道運過來的太湖石,拆了多么可惜。 移民帶 “一定要搬嗎?”那些憂傷的老北京人問。 2006年,《南方周末》記者南香紅在《車警官出前門記》中,講述了一位名叫車金鼎的老北京人,遭遇拆遷,被迫搬離他位于前門小江胡同9號的300多平方米的祖產四合院的經歷。 南香紅寫道:“一年多來,車金鼎一直受到兩股力量持續的、無間歇的撕扯。一個是自己家居住了幾代人的老宅要被拆遷,另一個是北京市場上不斷飆升的房價。作為車家唯一的男性繼承人,他必須想辦法保住從祖父一代傳承下來的老宅;而作為一家之主的他,得在老宅消失之后,為一家人找到一處房子安一個新家。國慶節前夕,他將剛剛得到的拆遷補償款加上家庭積蓄,湊足了100多萬,購買了位于北京二環之內的一所二手房。當把那100多萬從存折里過戶到另一個人名下的時候,他的心臟抽搐了一下。兩種撕扯的力量驟然停止。他的位于北京前門小江胡同9號的3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沒了,他一生所積下的錢沒了。” 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甚至有點讓人捉摸不透。 過去數年間,數百萬的外地人涌入北京,上十萬的北京人卻選擇出走。據有關統計,外地人以及外籍人士,正以每年新增5.6萬人的速度進入北京,并在北京置業安家。而自2004年起,外地人在京購房的比重已近北京樓市半數。 與此同時,北京周圍,一個明顯的移民帶正在迅速形成。 以天安門為圓心,這個移民帶大約分布在60公里半徑以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西南方60公里處的涿州以及正東方向30公里處的燕郊。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8萬北京人涌入了燕郊,2萬左右搬到了涿州。此外,新移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選擇,比如廊坊、固安,乃至更遠的天津。 而這些被當作目的地的城鎮卻因此看到了無窮的機會。 “京郊生態衛星城”是河北人喊出的口號,所謂是生態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周邊,既要環境好,又要交通方便,同時城市功能齊全的小城鎮。雖然這些地方對應這些標準都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北京人移居而帶來的正面影響已經顯現——“北京人投在河北房地產上的錢最少也有500億元,光稅就上了十幾億元。”涿州市發改委一位官員保守地估計說,“除此之外,北京人住在河北,要吃飯吧,要買東西吧,小孩要上學吧,這些消費每年至少也得三四億元。” 建設“京郊生態衛星城”,“打造面向北京人的宜居城市”是涿州這個總人口60萬,面積卻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喊出的口號。而燕郊所在的三河市,正忙著說服北京市將八通線東延到燕郊,以拉近燕郊和天安門的“距離”。此外,當地還將投資17億元興建一座有1200個床位的綜合性醫院,要建老年服務中心,還要加強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目的就是在未來吸引更多的北京人來此居住、度假、娛樂。 而這些新來的北京人卻在無意中對移居地原住民的生活形成了又一輪的壓力。他們在拉動地方經濟的同時,必然帶高了當地的房價。去年涿州的房子是每平方米均價1000元,今年上半年已經漲到1500元;燕郊的房子在1999年時均價是每平方米900元,現在已經上漲到了每平方米接近3500元的水平。北京人在北京買不起房的“傳染病”蔓延到了河北,最典型的是燕郊,有燕郊人感嘆:“北京人一來,餐飲、商業是發展得越來越好了,不過物價是越來越高了,尤其是房價,漲得太快了,本地人都買不起房子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