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望北京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 18:21 財經時報
老北京們正在逐漸離開自己住慣了的老胡同,他們中有近十萬人選擇出走,在生活成本低廉的河北安家。 被動性多于主動性的出走,帶著惆悵,但卻是市場規律促進資源再分配的體現。這些易地而居的北京人,發出了大京津冀地區概念正在形成,環渤海區域經濟融合的信號。 □ 本報記者 張夢穎 吳懷堯 實習記者 楊璐璐 城里 住在北京東四西花廳胡同31號院的老何,有天專門找了個機會爬到了旁邊北京二中新蓋的教學樓上,想看看自己生活了半輩子的地方從高處看是個啥樣子。站在那棟閃閃發光的新大樓上他發現,腳下那片四合院看起來簡直就是個灰色的破爛場。 就是這片破爛場,曾是一個傲人的地界兒——西臨王府井,南靠長安街,這里曾經是皇城根兒下眾多王府的坐落之處。而就在3年前的某天,這里忽然失去了寧靜。2004年4月,北京二中擴建工程啟動,西花廳胡同的拆遷工作隨之展開。 告示的拆遷期限是2007年1月,眼下已是4月,180家住戶卻還有100家沒動窩。已經搬遷走了的部分院落上新的運動場和教學樓已經建好了,胡同里的瀝青路面也被來往施工的車輛軋的坑洼不平。 老何不想走。“習慣了,從上小學起就住在這兒,地上幾塊磚我都知道,黑著燈都能走。”他念叨著。雖然現在住的很逼仄——老何家17平方米大的房子靠近31號院的門口,旁邊沒幾步就是院子里住戶公用的廁所。房門內,老何家不大的屋子里的東西多而雜亂,院子里的過道上也滿是雜物。屋頂上鋪了厚厚一層木板,是防漏雨用的。 2001年從朝陽區某國營糧食部門的股份制改革浪潮中下崗的老何,眼下根本沒有貸款買房的能力。而他擁有的17平方米老房,能拿到的補償價是每平方米8020元,這在寸土寸金的東四,面對最低每平方米13000的價格,想買到同樣17平方米的面積都是妄想。 20多歲的女兒現在還和老何夫妻住在一間屋子里,“我的要求并不高,支持國家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是政府的政策。可我挪一地兒,必須要比這兒寬敞點,但我不想去郊區。”老何說。雖然住得很擁擠,但現在老何一家至少還能充分的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出門300米就是東四南大街,東邊靠著朝陽門南小街,女兒上班方便,買東西看病都不遠。 住在隔壁15號院的吳大媽卻日夜渴望著能搬走。“房管會已經不管這片了,水電費大家也不交了,前兩年發生居民和施工隊的武力沖突時,連110都不愿管了。沒有暖氣,一下雨院子里滿是積水,加上房子漏水,躲都沒處躲”,吳大媽說,“哪怕我們再添幾萬能買個房湊合著住也行啊!” 吳大媽很羨慕曾經的鄰居鄧大爺。鄧大爺家的房子所在地屬于二中擴建急需拆遷的范圍內,如果不搬走就建不了新樓擴不了馬路。所以,30平方米的房子得了105萬的拆遷費,一家五口人在二環以里買到了一套二手的二居室后還有節余,歡歡喜喜地搬走了。拆遷費的等級分化更加刺激了這些留守的人們,“拆遷費要是不漲,這一片的人也是決不會走的。”吳大媽說。 在這近乎執拗的等待中,讓人焦心的還有越來越追不上的房價。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