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財經縱橫

張瑞敏:國際化--最重要也最困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 14:10 《競爭力》

  國際化:最重要也最困難

  海爾集團CEO 張瑞敏

  十年前,海爾的海外銷售額只有5000萬美元。十年后的今天,海爾已經是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廠商,海外銷售達到30億美元。這十年來,海爾的國際競爭力雖然持續上升,但并不意味著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在縮小。

  對海爾而言,國際化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家電是充分競爭的行業,沒有國內和國際市場之分。海爾如果不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國內的冠軍很快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如何與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競爭,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但海爾國際化的進展還是較慢。現在,海爾產品在歐美、日本都有一定名氣,但缺乏美譽度。在美國,海爾的小

冰箱居第一位,但美國的主流產品是大冰箱。在日本,海爾的5公斤以下洗衣機也是第一,但日本的主流產品是7公斤以上的大洗衣機。所以,海爾最直截了當的目標是成為當地市場的名牌,就像美國人不認為豐田是日本品牌,而是美國品牌一樣。在歐洲,海爾要成為像西門子和飛利浦那樣的名牌,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惠而浦是海爾在白色家電領域的目標。我們和惠而浦的距離不是“一步之遙。惠而浦把美泰克兼并了,規模增加到190億美元,我們再次被拉開了距離。更重要的是,在綜合競爭力方面,海爾和惠而浦的差距可能更大。比如,惠而浦已經是全球布局,而海爾剛剛開始在全球布局。再比如,惠而浦開發的產品能夠起到行業導向作用,能夠引導市場,而我們開發的產品只能如何去適應市場。

  2006年,海爾發力于全球布局,這是一場生死之戰,海爾要么通過全球化戰略而真正的上去,要么就被人家淘汰。我認為,全球化發展到最后,不管哪個行業只會剩下幾家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全球化迫切要求海爾抓緊時間去全球布局和精耕細作。

  海爾目前正處于一個高原期,身處海拔5000米,但我們的目標是8000米,因為對手都在珠穆朗瑪峰上,不僅路還很長,最后能否上去都是問題。正是因為國外對手非常強大,我們原來的有效辦法可能都不行了,這就更加需要變革企業的內部機制,尤其是解決大企業病。

  海爾面臨外部對手和內部機制的雙重壓力,突出表現就是利潤問題。一是原本利潤率就不高,二是全球化的投入很大而直接影響利潤。海爾雖然仍有利潤,但沒有過去那么高了。這就好比高原上空氣稀薄,發展下去就會窒息。所以,我要求干部們都研究一個關鍵問題:在高原期如何獲得豐厚的利潤,找到我們的氧氣袋,否則就很難再往上攀登。

  衡量海爾是否成為世界級品牌,顯性指標主要有兩條:一是海外銷售的比例在20%以上,二是利潤率應該超出國內水平。但問題在于如何達到這些指標?

  歐洲的一些國際名牌進入中國時,最初提出“戰略性虧損五年”。但我發現,它們虧損了9年才盈利。如果海爾按照這個標準去全球化,在每個區域都虧損9年才能占領市場,規模上去了,利潤也就沒了。

  從現在開始,海爾最大的挑戰是在增長的同時保持利潤,我們的口號是“高增值前提下的高增長”。一旦進入國際市場,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都需要大量資金。在美國曼哈頓大樓和日本銀座做的廣告,都是用錢堆起來的。但我們必須這么做,這就需要有利潤做后盾。

  中國企業與國外優秀企業相比,最大的差距是企業領導人的心態。中國企業太浮躁,當然也包括海爾。每當處于高速發展的時候,領導人總會想入非非,這種心態造成中外企業在基礎管理上的差距,基礎管理不到位是最大的差距。

  我始終認為,到現在為止,中國企業沒有自己的管理思想,而學習外國管理經驗的效果也不理想。因為我們熱衷于追逐西方的管理工具,而不是基本的管理思想,顯得急功近利且舍本求末。就好比大家都熱衷于

減肥藥,而忘記了減肥的本質是為了健康,不管是否健康,只要瘦下來,這就本末倒置了。

  海爾的挑戰不是能做到多大多強,而是有沒有持續成功的能力。海爾的核心競爭力是能夠要求自己不斷變革。即便是世界級企業,失敗往往是失去了自我變革的能力。

  從我開始,所有的中高層員工都要每天審視自我,看看是否符合海爾的“兩創精神”——創業和創新。創業就是每天從零開始;創新就是今天如何做得比昨天更好。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