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呼喚阿里巴巴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9日 16:13 《互聯網周刊》

  互聯網提供的服務,將深刻改變農村商業體系的信息化進程

  本刊記者|范勝軍

  每天早上6點,張永福就起床“伺候”自己的兩個西瓜大棚。“去年的收成還不錯。”他說,“所以今年繼續種。”

  張永福是山東青州譚坊鎮的農民。不久前,記者在中國農業信息網上偶然發現一條西瓜供應的消息,隨后與張永福取得了聯系。張永福說,那是發消息5天后的第一個電話。第二天,記者試圖重新找到那條消息,但已是非常困難。

  “網上類似的信息太多了,每天更新的就有幾千條。” 中國農業信息網技術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從對政府和科研機構服務角度看,我國農村

信息化水平在世界前列,但從對農民服務的角度看仍處于初級階段。”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這樣說,“究竟應該提供什么樣的信息服務?這對農民能否實現增收非常關鍵。”

  劉永良模式

  2006年3月6日,劉永良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因為今天是與加拿大有機科技有限公司的正式簽約日。

  大桃協會在北京平谷區無人不曉。2002年7月,劉永良創辦了北京平谷區大桃標準化種植協會,其初衷非常簡單:一是農資市場假冒偽劣產品多,農民很難辨別真假,需要一個協會性質的組織代表農民出面;二是考慮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的農產品進入中國變得容易,但國內的農產品走出去卻依舊困難,需要有這樣的一個組織來引導農民走“標準化”道路。

  平谷以桃為主的果樹種植面積現有35萬畝,大桃年產量1.2億公斤。平谷大桃主要的銷售區域在北京,但僅靠北京的銷售,并不能給農民增收多少。“畢竟產量是一定的,而價格又差不了多少。”劉永良說。如果種植一些新品種,價格是高一些,效益也好,但如果不夠規模,商家未必愿意上門收購,可能出現“種桃容易,賣桃難”的結局。

  大桃協會要求會員按照協會的標準統一生產、統一銷售。劉永良為協會的桃子注冊了商標:必豐特。2005年下半年,劉永良決定建自己的網站,“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大桃協會和必豐特。”劉永良1983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之后在平谷的林業局和鄉鎮工作過一段時間。對于新事物,劉永良接受得非常快。

  想建網站,但他不懂互聯網技術。他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能將信息經常更新,外加一個英文網頁。

  2005年底,劉的網站正式上線,為了引人注目,網站取名為“chinapeach”。但記者瀏覽后發現,網站內容只有產品展示和企業介紹。當記者把這種感覺說出來時,他沉默了一會兒,自言自語一句:“是簡單了些啊。”

  像大桃協會這樣的模式本質上說源于先前農村的“二道販子”(農村經紀人),就是將農產品找到銷路賣出去,再將農民需要的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引進來,銷售給農民,從中賺取差價,“將這種模式規范以后就成了協會一類的機構”。至今農村仍有幾十萬人在從事農村經紀人這一工作,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頭腦精明的農村經紀人,迅速抓住了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優勢,通過上網發布、搜尋市場信息和建設網頁等形式迅速捕捉與農村經濟息息相關的有效信息。

  “草根站長”的生意經

  在我國,類似于大桃協會這樣自發組織的農村協會,目前農業部統計的結果是14萬個。不過,有研究人士表示,“活躍的不過2.5萬家”。這2.5萬家中,通過網絡來進行銷售和管理的并不鮮見。

  對濟南錦繡川的農民王富生來說,4月2日是雙喜臨門:一是接到上海客戶2000公斤大櫻桃的定單;二是自己想做的錦繡川果品網已經談妥。

  老王一邊自己種果樹,一邊幫助外來客商收購果品,這種農村經紀人并不多見,老王的這一工作,每年幫助錦繡川銷售果品上百噸。當然,也給自己增收了4萬多元。

  自己掏錢建網絡,老王琢磨了大半年時間。他的設想是,錦繡川果品網將不僅提供當地產品的銷售供應信息,而且還會建立農資市場的通道。“我有那么多的農民客戶,完全可以作為推銷農資的渠道,以后說不定還會賺到農資公司的廣告錢。”他說。

  在科技信息的提供上,網站可以作為一個載體和農科院等單位合作。“個人和農科院去合作是件難事。”他說。另外,他還想與一些IT科技公司聯系,“以后網站上可以賣手機或者二手電腦之類的東西,都是鄉里鄉親,至少不會出現網上騙人的事情”。

  但讓老王郁悶的是,至今還沒有一家這樣的公司對他的網站表示出大的興趣。采訪中,老王拿出他手繪的網站頁面圖迫切地問記者:你感覺我的想法怎么樣?

  農村的阿里巴巴何時現身?

  農村信息化已倡導多年,IT廠商也趁熱進行造勢,恨不得8億農民人手一臺電腦,但究竟如何運作一直眾說紛紜。不過,按照劉永良的說法,讓農民上網和農村信息化完全是兩個概念。“農民上網有什么用,把自己家里的5000斤桃子通過網絡賣出去?”他說。

  “即使在美國,農民上網也不是為了銷售產品,而基本是娛樂。”中國農業網的產品策劃經理張樹勇說。

  在他們看來,采取“協會+農戶”或者“合作社+農戶”這種組織形式來幫助農民增收和獲取科技、市場等信息,比農民自己上網要現實的多。

  到今年5月,曹東哲創辦的中國農村經紀人網將滿兩周歲。網站現有5000多名會員,雇傭了四五個人專門收集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信息、處理訂單等。“我們的網站可以將農產品直接銷售到6個國家的市場上。”曹東哲說。據了解,該網站用中文、英文等五種語言同時免費發布信息。

  按照曹的說法,目前網站的收入主要還是靠經紀業務,距依靠網站賺大錢的目標還比較遠。“但這是趨勢,只要能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一切會好起來的。”他說。

  不過像曹所做的事情在中國的農村畢竟還是極少數,指望不懂技術、對商業運作缺乏必要的經驗和知識的農民去做一個農村的“阿里巴巴”畢竟還不現實。

  從行業網站發展的現狀來看,與其它網站相比,農業網站一直處于邊緣地位。一方面由于瀏覽量的缺乏而導致諸如廣告等經營模式的缺失,僅靠會員制生存又受到地域性、人工成本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擁有豐富商業運作經驗和技術實力的互聯網企業還沒有參與進來。

  “搞了多年信息化,其實大多數時間在讓農民上網,而不是農村商業體系的信息化改造。”一位信息化研究人員表示。

  或許,這才是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商機之一。

[上一頁] [1] [2] [3] [4]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89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