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曹錦清:農村轉型轉向何方 (3)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5日 12:22 人民網

  三、

  再回到主流的框架,主流框架前面講到主要是農耕社會向工商社會轉軌,而工商社會主要是以西方發(fā)達國家作為參照的。在這個轉軌的過程,對它的時間長度、復雜程度、困難程度的估計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是大概再過二、三十年,中國社會的轉型就可以完成,中國至少可以進入中等發(fā)達國家,可以達到所謂的全面小康。如果在這么一種框架下面,就是說三農問題出在農村,但是解決的出路在城市,在沿海,所以三農問題的著力點是研究在農村,但解題在城市、在沿海。有人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比如說《長江邊上的中國》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完整的框架。就說你們中部就維持一點:穩(wěn)定;大量的人口向東部輸送,主要向珠三角、長三角和環(huán)渤海地區(qū)輸送,所以他們既反對三峽工程,更反對南水北調,他們說與其將水接到北方去讓他們喝,還不如讓北方和西部的人跑到長江邊來喝水。所以,根據中國土地稀缺的現狀,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建造密集型的大城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

  這個思路給研究三農提供另外一種框架和思路。按照這種思路,他們要求土地要盡快地私有化,在產權明晰、自由交換的名義下。他們認為產權明晰一方面可以擺脫權力和資本的結合,由于產權模糊而產生的剝奪農民的圈地運動。這本來是一個左翼的觀點,現在為右翼所接受。由它推論的結果是:由于土地的私有,農民土地可以買賣,把土地買賣的錢可以完成城市化,就是說他拿這筆線可以到城市買房子去,至于買了房子干什么,他們不知道,甚至有人提出來,把那么多的農民集中起來搞小城鎮(zhèn),搞中等城市,搞起來以后,需求就會產生供給。需求會直接產生供給,我不懂經濟學,如果這樣就可以解決第三世界的三農問題,那么我覺得是太簡單了。所以他們要加快城市化,譴責由于戶籍制度而使城市化長久地滯后于工業(yè)化的這樣一個陷阱,所以他們要打破戶籍制,主張土地私有制,然后讓千百萬的農民——農村勞動力從中西部向東部急劇地遷徙。這樣解決三農問題的話,或者研究三農問題的話,那就不在農村了,那就在城市里研究,也就成了一個加快工業(yè)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

  另一種也承認這個框架,但是它根據中國是后發(fā)國家的基本事實,根據中國人口眾多的基本事實,根據中國人口對土地的嚴重約束的基本事實,認為中國的工業(yè)化將是一個漫長過程,工業(yè)要把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全部吸吶完畢,然后其他必要勞動力也吸吶過來,以此加快農村的發(fā)展,實現農村的現代化這樣一個過程將是極其漫長的過程。所以對它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由此確定我們三農問題研究的重心。就是說,如果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可能會遇到經濟的周期,大量被城市和工業(yè)吸收的就業(yè)人口,還有大量返回農村的可能。這個轉軌如果是必然的話,但是漫長,而且在漫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曲折,甚至是某種程度的逆轉。我們如果從這個方面去研究三農問題,那么我們必須去研究當代中國土地承包制的穩(wěn)定和改進,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土地承包制下的土地性質,必須重新理解改革開放的原始起頭--它是以差異性發(fā)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然而這樣一種改革的前提恰恰是絕對主義的土地均分。為什么?土地均分是不經濟的,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講是低效率的,但它是公平的,是當時中國社會農民唯一能接受的一種制度,所以中國的土地制度到底是什么性質?承包制下的小農和土地到底是什么關系?這是第一個大問題。

  第二,千萬雷同的規(guī)模極其有限的小農,溫鐵軍講據他的估計有2.3億個小農戶(戶籍制意義下的)。這些小農,他和地方政府到底是什么關系,在這里,東部、中部、西部出現了重大的差異。當然不是所有的東部地區(qū),相當一部分的東部地區(qū),尤其集中在蘇中、蘇南、浙江、

福建一部分,廣東大部,像這樣一些沿海地帶,當然包括中西部城郊的這一帶,那里的農民已經完結了(戶籍意義上的農民),即家庭的經濟重心已經從農業(yè)轉向工商業(yè)了,地方財政的中心也已經從農業(yè)轉向工商業(yè)了。但是對中部的廣大地區(qū),不可能像東部一樣,普遍地發(fā)展企業(yè)。就像八十年代初、中期我們預計的用地方性的工業(yè),包括每縣、每鄉(xiāng)鎮(zhèn)、每村這樣來發(fā)展工業(yè),來就地消化勞動力,這樣一種情況到1992年我們就看出來根本不行了,整個工業(yè)布局向東部集中,甚至連梯度轉移的那種硬性發(fā)展也不可能了。如果東部、中部、西部是三個獨立的國家,它有明確的邊界,那么東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勞務成本、商務成本提高了,有些工業(yè)可能向中部移。因為中國的勞動力的統一市場已經形成,所以資本不愿意承擔勞動力流動的成本,這個成本要勞動力本身來承擔,所以企業(yè)還是大量集中在東部。農民是跨省區(qū)流動就業(yè),這種格局將長期維持。所以我講,農民和中部地區(qū)的政府到底是什么關系?同樣的一個政府的架構、政府的層次、政府的機構及其職能,全國規(guī)模的這樣一種職能雷同的機構,對中部來說是發(fā)展的動力還是阻礙?是穩(wěn)定的基礎還是動亂的基礎?值得充分研究。另外,單家獨戶的小農和大市場到底是什么關系?這些年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因為農民確實像小企業(yè)主一樣,對農副產品的價格信號會作出或遲或早的反應。因為你能夠作出反應,你能改變種植結構,其它的農民也能夠改變,因為他們規(guī)模同樣狹小,你能夠進入這個市場,我也能進入,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哄而上。一盤散沙的農民,不組織起來的農民,怎么能夠應付大市場?這也是我們三農問題研究的重中之重。另外,如果勞動力無限增長是死的,農民工不可能分享GDP增長的任何好處,那么在當前農民工的工資結構中,他不可能有進城以及自我保障的那兩部分費用,不可能在工資里面記錄。就是說工資就是給他吃飯的,然后積點錢,只能回來蓋房子,娶老婆,別的就沒有任何作用了,就沒有別的錢了。這就是說城市地價的提高以及
房價
的提高,天然地阻止了農民工成為城里人,農民工只能在城里打工而不能在城里落戶。這種情況不僅針對農民工而言,針對我們現在的本科畢業(yè)生,我們研究生也起到了這個作用,研究生畢業(yè)一個月一千二,夫妻兩個二千四,不可能城市化的。因為城市化首先要存一個購房的錢,還有一個自我保障的費用,他一下子不可能列入城市保障的,如醫(yī)療費等還得自己掏。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力比較強的,從事經商等的那些農民工精英,才有可能完成城市化。如果這個判斷大體是正確的話,那么在一個很長的時段內,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將長久地存在。在半個世紀內,我看不到它消失的可能性。這樣我們三農問題研究的重點在哪里?我們就可以找到了。諸如此類,我不加細說。我這證明的一個觀點是:三農問題的研究視角。總視角、總思路隨著你對社會轉型的不同判斷而發(fā)生差異。所以對社會轉型的判斷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這里我把主流的意見分成兩種,一種激進的,一種溫和的。當然我主張,我偏向于主張溫和的一種。非主流當中的某些觀點采取吸收的態(tài)度,對他們總的結論我可能并不加贊同。這還是多年來社會調查的一種積習,因為我強調是什么和可能是什么?對應該是什么這樣的判斷,我這些年是越來越淡漠了。當然,他們提出“應該”,也可能會為我們進行社會批判提供一條價值尺度,這種價值尺度我們也不能以“烏托邦”一笑了之。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

  我憂慮的是如果中國最終要完成向工業(yè)化的轉軌,因為這是我們百年的夢想,但是這個過程一直被我們由于急躁而縮短了:大躍進的思想從康有為開始:他說給我中華民族三五年,最多七八年。孫中山說大概十來年,毛澤東說十五年,超英趕美不就15年嘛!后來時間就延長了,鄧小平1980年左右就講要分三步走,大概是 2030-2050年左右完成這個過程。我看時間還得大大地拉長,我們這代人要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在這個過程中,甚至于逆轉,相對的倒退,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我還要加一句,前途是光明的。

  時間快到了,就此打住,謝謝各位!

  本文發(fā)表于《三農中國》第四卷。

[上一頁] [1] [2] [3]


發(fā)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