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財經:中國環保業為何難長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9日 11:44 《環球財經》雜志 | |||||||||
企業家眼中的環評風暴與市場 本刊記者 王羚/文 通過對中國環保企業的采訪記者發現,如何變“環評風暴”為長效機制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市場機制是建立長效機制的利益保證。
“其實,政府不用想太多,只要你政策、執法到位,真正將市場機制引入環保工作,并確保投融資體系的暢通,中國的環保問題就都能解決了。”在文一波(北京桑德環保集團董事長)的眼里,中國的環保問題與環保產業發展就是這么簡單。 是什么讓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呢? 變潛在需求為現實市場 自1993年底創建以來,桑德集團已在環保領域走過了風風雨雨的11個年頭。從最初創業的5萬元,到如今在全國擁有30多個分、子公司,企業總資產30多億元的規模,科班出身的文一波和他的桑德集團絕對稱的上成功,但在與記者近一個小時的交談中,文一波對中國的環保及環保產業卻充滿了一言難盡的感慨。 “目前,中國的環保產業只能算得上是一個邊緣產業。政府對于環保是一會兒冷,一會兒熱,奧運經濟熱的時候,環保、環保經濟被拿出來喊一喊,熱過之后就沒了下文。”其實文一波和眾多的環保企業們要求的并不多,“我們要的只是環保領域的長效機制,要的是政策與行業規范。” 而在接下來的眾多采訪中,記者發現企業及專家口中的長效機制其實理應包括兩個層面,那就是政策、法律法規層面的“長效”以及市場機制的健全與有效,而無論是那一個層面政府都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立環保長效機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立法。在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建設基本同步。從1995年開始,隨著環保法制力度的加大,以及國家環保投入的增加,中國的環保產業也取得了相應的發展。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信息部主任李寶娟對《環球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預計2003年全國環保產業年產值(收入)超過2300億元,相關產品實現銷售產值1500億元,實現利稅約250億元,產業年均增長率約15%-20%。2003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9%,達到1627.3億元,比2002年增長19.4%。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投資直接拉動了環境產品生產與環境工程涉及、施工等服務市場,帶來700-900億元的市場份額,比2000年增長約53%。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環保是典型的政府導向型產業,需要政策與資金的拉動。 環保長效機制的確立與否也直接影響著環保產業的發展。正因如此,多數環保企業也就成為了中國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法律環境寬松與否最直接的反應。“環保風暴過后,過去不少態度模棱兩可的企業也開始非常認真的和桑德談環保問題和項目了,政府在環保問題上的決心與態度讓不少生產污染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 環保的潛在空間、市場很大,但是如何將其轉化為現實需求?這就需要有關政府通過設立標準,嚴格執法,增加監督監測頻次,形成外部壓力。正如北京綠創環保集團主席姜鵬明所說,“在這方面,政府進步較大,但還做的還遠遠不夠” “發展經濟是第一首要,這往往是不少官員忽視環保的主要理由。但解決環保的同時,也能解決經濟問題。環保不光意味著投入,也意味著產出。如湖水改造就可帶來附近地皮的升值,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北京肖家河地區的污水處理就讓該地區的地皮由過去每平米800元升值到每平米3000元的。”文一波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在于‘長官的環保意識’。”
相關專題: 《環球財經》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