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國經濟周刊》2005 > 正文
 

遺址,將在博弈與等待中死去?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1日 15:33 中國經濟周刊

  配文:遺址,將在博弈與等待中死去?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張俊才 ★張亮/徐州報道

  市博物館、漢御花園、采石場,構成該事件的三大要素的地理位置說來有趣:應市政府“呼應彭城漢墓”規劃而建的博物館,與漢御花園比肩而立,而雙方幾乎以命相爭的漢代采石場,就“埋”博物館腳底一側。望著一天天“長高”的漢御花園,“以發掘和保護文物為天職”的博物館人的心跳越來越快。更耐人尋味的是,離采石場僅50米之遙的《徐州晚報》,面對徐州市圍繞采石場展開的故事卻片言難發。

  三方博弈 兩種傷害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家鄉,徐州的歷史文物主要為漢代文物遺跡。由于兵燹戰火和黃河泛濫等原因,地面上文物遺跡保存很少,現存的多是大型墓葬遺址。

  據了解,作為東漢文化重鎮的徐州,原來的城市已經位于現在徐州地下8—11米處,像開封一樣,屬典型的地下城。在徐州的地下城,不僅匯萃了采石場,還有已經勘探證明的糧倉、明代的兵器、戰甲等,這些文物會不會免糟采石場粉身的厄運,目前還是個問號。

  對此,國家文物管理局文物保護司有關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天賜徐州,將世界最大最早的人工開采的遺址留在徐州,這為徐州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更深厚的文化條件;徐州應該用更遠的眼光對待這個采石場。”

  徐州市的領導其實也在算一筆帳,如此大的采石場如果要開發保護,至少需要5000萬;而如果在上面蓋樓房,不僅可以改變市容,更重要的對于經濟的增長也是一個可觀的數字。“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當然在決策上有所傾斜。更主要的是,目前干部考核只瞄準GDP、瞄準招商引資,至于文物保護是不在其列的,這不難理解領導干部‘忍痛割愛’,置文物于死地”徐州市一人大代表對《中國經濟周刊》毫不諱言。

  “事實上,這是政府、博物館、開發商三方的相互搏弈。其中最緊張的應是開發商—投入一大筆資金,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收益受到考驗;而博物館,保護文物是天職,但它是代表國家來管理,遠不會有開發商的自身利益驅動那么強烈;政府,可以說進退兩難,既要保護城市文化,又要發展經濟,創造業績,所以,在對待這個漢代遺址問題上,政府一直表現不爽。”作為“中立”的徐州師范大學蔣教授冷眼觀潮。

  作為徐州市文管會副主任的郭海林,在徐州市泰山路文化局辦公室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為記者開列了一劑“兩全”良方:“政府資金有問題,可以用綠地換建設,開發商也可以接受。”

  根據他的描述,一個可以同時兼顧開發商和文物保護的方案似乎十分美妙:在漢御花園存留的幾處采石遺址上種草,美化小區環境,并在附近塑銅柱、銅像廳閣,下面挖小排水溝。據說,目前文化局正做方案。

  從選擇思路看,這似乎是漢御花園施工現場的“剩余”遺址最好的歸路,借此免遭不虞之命運;但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從實際運作角度看,目前徐州市還沒有一支強大的積極力量,來保證漢代采石場結束多舛命運。該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層坦言:“市里基本上放棄了保護(采石場)想法,文化局原計劃這幾天再開協調會,但因故推遲,春節過后‘強硬’的保護勢頭,現在已不復存在。”

  無奈等待還是袖手旁觀

  幾經周折,在徐州市戶部山窄窄的崔家巷,《中國經濟周刊》找到徐州市遠近聞名的文物愛好者孫統義。這位自稱瓦工出身的徐州本土文物專家,面對腳下“世界第一采石遺址”罹難,自然不肯閑著。

  “去年年底,我就寫信給國家文物局,文物局把我的情況反映轉到南京。這樣省文化廳才來了一批專家,不然,早就炸完了。不過,很可惜,80%都已經被炸去,剩下的20%無論如何也不能再破壞了。” 孫統義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不過,就是殘留的這3個點,如果申報世界遺產,肯定也會通過。”

  據了解,除博物館拼命保護采石場外,徐州市人大、政協及其眾多文物愛好者都在呼吁,保護好剩余的幾個殘點。

  《中國經濟周刊》調查發現,就采石場之事,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師范大學以及文物愛好者分別給市領導和國家相關部門寫了信,在徐州市民中反響很大。市人大副主任劉相春節剛過就電話詢問采石場情況,正月十五人大、政協都在視察工地。

  目前各方關注點幾乎都聚焦在文物主管部門對采石場的及時“拯救”。

  14日,徐州采訪結束后,《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又直接到了位于南京的江蘇省文物管理局,先是接待處、綜合處,后又推至文保處,最后在法規處才終于得到一個結論式的回答:“徐州漢代采石場的事情,現在還不好評說。年前,我們已經組織博物館處相關專家到徐州實地考察,目前還在研究,有關細節要到博物館處才能了解到。”

  法規處留下記者電話,說盡快給一個解釋,但到截稿時,仍未有任何消息傳來。

  《中國經濟周刊》致電國家文物局,問訊有關徐州漢代采石場情況,從國寶處到遺產處再到考古處和法規處,得到同一個答案:“暫時還不清楚”。

  遺址就在施工現場,施工單位能否確保按規定范圍施工,使文物免遭破壞,博物館苦心孤詣:他們組織人力對遺址進行清理考察的同時,在現場豎起十多塊標著“徐州市漢代采石場考古工地”的小木牌。在高大的升降機、腳手架旁,小木牌是那樣的矮小、單薄,可它頑強地豎立在那里,堅挺地表達著“這是歷史遺址”的吶喊。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漢代采石場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賺錢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