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勞務輸出新動向 就近打工兼職種田兩頭兼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1日 08:37 第一財經日報 | |||||||||||||||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沿海那些低工資、高勞動強度的企業,對2004年全國第一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省的民工的吸引力,正在進一步減弱。來自四川民工的群體性反映是,他們現在越來越不想去做這種“出力不討好”的工作。 就近打工,兩頭兼顧
19日,四川遂寧市大英縣隆盛鎮同心鄉二村八社的20歲農村小伙齊少華就要續工了。他說他不打算到廣東或者沿海其他地方去打工,雖然,他的確很想多出去見一見世面。“在成都上班挺好,離家近,朋友多,人地熟。”他說。 齊少華有點得意地講,前年他高中肄業,“瞎搞了一陣”后,去年在成都一個有20來人的女包生產作坊找到一個裁款式的工作,“去年12月生意最紅火的時候,掙了2800多(元),去年平均一個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 而跟他有類似境遇的人就不同了。齊少華說,他的一個同村同學齊東娃,在2004年最低保障工資漲了174元至600余元的廣東東莞,跟他做差不多的工作,平均一月收入也只有1800多元。但“除去來回奔波的路費、沿海城市的高物價,我比他還要多存點錢”。“說起離家近、同事好相處,以及下班后的自由,我比他好得多了。”齊少華強調說。 齊少華否認那種指稱“民工荒”的原因,是因為大家都回家種田、不再出門了的說法。 他說,他所在村子的第八生產合作社,大約共有130多號人,有50多個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散布在全國各地。“誰都想在外面掙‘現錢’,”他強調說,“誰都愿意在外面跑。只是它們(指沿海低薪用工企業)太摳了、太不講信譽了,掙錢少、活兒重,傻子才干!”但是,他承認,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在離家500里的范圍內流動。 該鎮的鎮長蔡澤建告訴記者,隨著今年中央1號文件及糧食補貼政策的出臺,以及四川取消農業稅,耕地成了人人爭搶的金饃饃,所有撂荒田都種上了作物。“他們是把這個當兼職,”蔡澤建說,“現在種田耗時耗力不多,廣泛使用化肥,春播秋收就忙那么幾天,但仔細測算,一季耕種下來,每人年均多收入好幾千,誰都愿意就近打工,兩頭兼顧。” 老民工與新民工 四川省就業局農村勞動力管理處處長秦明貴指出,四川農村家庭獨生子女人數大量增加,父母們舍不得孩子走遠,孩子們也少了前輩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也成為新成長勞動力選擇就近就業的重要原因。 他說,目前16~25歲的青年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基本屬于計劃生育年代的孩子。這樣年齡的孩子們不如他們的父輩能吃苦,也不愿為多一兩百元錢而吃苦,流動性更強,“他們到城市里來,普遍有兩手準備,不會再像前一代人一樣逆來順受。這個年齡段的民工流動率至少在30%以上。”而且,他們更愿意嘗試城市生活,“按照現在的工資,存不下錢的現象并不少見,有的甚至要家里寄錢。”這與他們父輩打工存錢養家的行為模式有著本質區別。 長期致力于四川民工權益保障的川渝名人、重慶律師事務所律師周立太說,以他多年的對民工階層及相關產業作出的觀察,目前“民工荒”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老一代工人基于家庭后方原因的回流。 這位人士說,打工者隨著年齡的增大,到了二三十歲以后,普遍有結婚生子的需要。當家庭成立以后,他們除了要供養父母,更要培養孩子,供孩子讀書。但是在整個社會,對“民工的孩子”都存在著經濟歧視和文化歧視。 四川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2004年末刊登的一篇最新調查文章顯示,四川部分農村因為夫妻在外打工而導致的離婚率已經高出城鎮水平,在一些鄉鎮,外出務工的已婚人員離婚率竟高達5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