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財經雜志秀之《財經界》 > 正文
 
糧改突破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2日 17:21 財經界

  本刊記者 趙岸英

  2004年6月2日全國糧食局長會議在京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區和部分計劃單列市的糧食局長云集北京。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轉變糧食局的職能,徹底地將國有糧食企業推向市場化的軌道。

進入伊妹兒的網絡豪宅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哪里可以免費發短信?

  此前,剛結束的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宣布,2004年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出臺,賦予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全社會的糧食流通和對市場主體準入資格審查的職能。

  “糧食局成了新一輪糧改的對象”。一位與會的地方糧食局長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說。不僅如此,此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認真討論國家糧食局起草的《關于進一步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

  此次糧改的政策意圖非常明顯,一方面力求徹底消化掉國有糧食“三老”歷史包袱。另一方面通過宏觀調控和以法治糧,來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和農發行的信貸資金風險。因此“改革的難度相當大”。

  無論如何,中國糧食全面市場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新一輪糧改所產生的震蕩將會是持久而深遠的。

  國有主渠道的蛻變方向

  此次糧改,國務院出臺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了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經營者入市收購糧食的資格條件。“首先要具備經營資金籌措能力;其次要擁有或者通過租借具有必要的糧食倉儲設施;再者要具備相應的糧食質量檢驗和保管能力!

  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對記者說:“入市門檻要從當地的具體情況出發,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相鄰地區要做好銜接。目的是要搞活糧食流通,有利于促進全國統一市場形成!

  針對以往糧食市場管理存在著“一管就死,一改就亂”的問題。聶振邦認為,這次全面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仍然面臨著如何“放”與“管”的問題。如何放到“放而有序”、“活而不亂”,這對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確實是一個考驗。

  “國有糧食企業,要由過去的計劃主渠道變成市場主渠道。發揮國有糧食區企業主渠道作用是在與多元主體平等競爭中體現出來的!甭櫿癜钤谌珖Z食局長會議上強調。

  從1953年國家糧食統購統銷制度的確立到糧食購銷“雙軌制”的過程中,國有糧食企業一直處于壟斷地位。據糧改專家冀名峰分析,國家對糧食市場實施的穩定,是沿著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是在微觀層次上擴大國有糧食企業對糧食購銷的直接控制,二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調控。

  據統計資料表明,1985年以后,糧食流通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在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的最后一年(1984),國家直接通過國有企業收購的糧食占到了流通總量的87.3%,而到了1990年,已降到37.1%。為了達到國家糧食安全的目的,國家財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此后的十年間,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出現了國有糧食企業與社會多渠道糧食企業相互競爭的格局。據了解,江蘇省各類糧油收購主體6292家,其中非國有收購主體4726家。北京市的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占全市糧食購銷企業總數的88%。浙江、福建等省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經營量,占全省糧食經營總量的80%以上。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增加了,糧食購銷渠道拓寬了,糧食流通活躍了,對農民售糧和城鎮居民購糧也提供了方便。

  與此同時,國有糧食企業的布局和結構必然要進行戰略性調整。據統計,截止2003年底,全國國有糧食企業總數減少到39494家,其中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減少到22345家;已改制的國有糧食企業達12799個,占企業總數的32.4%。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新的競爭格局下,必須轉換經營機制,才能繼續發揮主渠道作用。

  聶振邦對記者說:“在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新形勢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渠道作用的體現是,在糧食收購上起主導作用、在糧食價格上起引導作用、在供應市場上起穩定作用、在維護市場秩序上起帶頭作用、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上起重要載體作用等五個方面!

  據了解,此次糧改國家糧食局針對中央地方儲備以及主產區和主銷區,在不同層面和地域上設計了新的改革方案:對于承擔中央、地方儲備糧經營管理和軍糧供應任務的糧食企業,原則上實行國有獨資、國有控股為主的產權制度。在糧食主產區,要根據糧食產銷和經營情況,以現有倉儲設施為依托,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改造或重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糧食購銷企業,既有利于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又有利于在糧食收購和掌握糧源方面發揮主渠道作用。在糧食主銷區和大中城市,要重點掌握一批骨干糧食批發、加工企業和糧食連鎖零售經營企業,以利于及時組織糧源,保證國家宏觀調控制成品糧油需要。還要逐步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競爭力的國有大型糧食企業集團。

  但江蘇省糧食局長李明生也擔憂:“糧食收購市場放開后,特別是在糧源緊張,糧價上漲的情況下,各類市主體都會主動收購糧源。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雖然有優惠政策的支持,但由于企業的‘三老’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經營方式落后,有些企業的生存都成問題,更談不上發展和發揮主渠道作用了。”

  糧改的必要成本

  據了解,處理好國有糧食企業的“三老”問題,是這次流通體制改革的一項主要政策。

  多年來,由于體制性原因,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掛帳大,冗員多,虧損難以遏制。去年,全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虧損176.74億元,比上年增加107.27億元。虧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實行市場化改革地區釋放或提前釋放部分潛虧;企業歷史財務包袱增加利息支出;支付企業改革成本;補貼標準降低,企業收入減少,不能完全彌補老庫存糧食利息費用開支;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增加利息支出等。

  據糧食部門統計,截止2003年底,全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新老掛帳、不合理資金占用和新增虧損,共計3055億元;全國國有糧食企業職工205.1萬人,其中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職工27.8萬人,下一步改革還有一部分職工需要分流和解除勞動關系。另外,還有高價位的保護價糧食1650億斤。

  “要建立新的糧食流通體制,必須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徹底解決國有糧食企業的‘三老問題’!甭櫿癜钤谌珖Z食局長會議上明確表態。

  記者從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了解到,2001年以來,國家財政每年糧食風險基金總量為30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專項撥給地方172億元,其余130億元由地方財政配套。糧食風險基金主要用于:地方儲備糧的利息和費用補貼,糧食企業超儲補貼、消化陳化糧價差損失補貼以及消化糧食財務掛帳等方面。

  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全國地方財政還欠風險基金共計57億元,其中黑龍江、吉林、河南和甘肅等省份欠帳最多。

  吉林省糧食局局長祝業輝向記者反映:“近幾年吉林省財政配套的風險基金只有4~5個億,缺口很大。”有些糧食主產區的地方財政配套部分(風險基金)不能及時到位或經常有缺口,國有糧食企業的“三老”問題一直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規定了處理國有企業“三老”問題的有關政策。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的配套文件中,對國有企業的財務掛帳問題也進一步明確了具體操作方法。

  比如1992年~1998年期間發生的糧食財務掛帳,有財力的地方消化本金,中央財政全額負擔利息;財力有困難的,過渡期再延長5年至2008年,新增利息,中央和地方財政各負擔一半。1998年到實行市場化改革前發生的政策性虧損,利息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列支,本金實行掛帳,由地方統籌資金限期消化。

  農發行醞釀新變革

  新公布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進一步明確農發行除了要保證政策性國糧收購資金外,也可以“按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對國有和國有控股的糧食購銷企業、大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其他糧食購銷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持!

  “農發行職能范圍的調整將對糧改產生重大影響!敝袊r業發展銀行信貸一部主任殷久勇對記者說。

  據悉,從2004年開始,農發行將進一步調整并完善與全面市場化改革相適應的信貸管理制度體系。

  據了解,1998~1999年,農發行以執行“三項政策”為目標,實行以封閉運行為中心的信貸管理,2000年開始農發行適應局部糧食市場化改革,又實行了“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信貸政策。由于各種財政補貼難以及時、足額到位,政策性信貸金的良性循環被掛帳機制所阻隔。

  冀名峰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次新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措施推行之前,基本上都是不得不將上一輪糧改所形成的虧損做停息掛賬處理,同時宣布若此后再發生新的經營虧損,則由企業負責?墒堑较乱惠喐母锿菩兄畷r,政府又不得不把本輪糧改所產生的虧損做停息掛賬處理,為了促使國有糧食企業按照要求收購農民余糧,國家就得承諾向這些企業提供充足的貸款。貸款成為企業流動資金后,由于經營不善或企業自身利益驅動,國有糧食企業不能歸還或根本不愿歸還貸款。這就在農業發展銀行形成了“虧損掛賬”。

  殷久勇對記者坦言:由于糧食企業在改革中沉淀了大量的政策成本、經營成本和違規成本,而改革的成本集中反映在農發行貸款質量上,糧食信貸風險進一步加大,而且難以控制。

  以往農發行貸款對象局限于國有糧食企業,與正在進行的企業股份化、民營化改革的趨向不符。其他糧食經營企業得不到貸款、難以體現國民待遇。

  而據殷久勇透露,前不久農發行出臺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糧食流轉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糧食調控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大型糧食加工企業收購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上述文件進一步加強對國有糧食企業貸款的風險管理,并為民營資本進入糧食收購市場提供信貸支持。

  糧食局的新使命

  此次糧改出臺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進一步賦予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入市收購資格和對全社會糧區流通監管的職能。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既是市場機制和企業機制的變革,也對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國糧食局長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盛霖把糧食局的職能總結為“三改”: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由過去主要管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為管理全社會的糧食經營企業;由過去管理國有企業的一些經營活動,改為管理市場主體的準入和行為規范;由過去的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管理改為依據《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進行法制化管理。

  國有糧食系統的原有組織構架是:各大行政區設糧食管理局,為糧食部派出機構,各省設糧食廳(局),地市(專區)設糧食局,縣設糧食局(科),均為同級政府的組成部分,受本級政府和上級糧食行政機構雙重領導。各級糧食行政機構根據業務需要下設企業單位,從事糧食購銷調存、加工等業務。

  而從1998年以來,隨著糧改的幾輪推進,糧食行政管理職能并沒有從國有糧食經營中獨立出來,對國有糧食企業的順價銷售則主要依靠農業發展銀行監督;另一方面,歷次糧改決定沒有指明,每一級糧食行政管理機構承擔何種管理職能及如何承擔,從而也影響了這項政策的落實。

  據了解,目前有些省份的糧食局已改為事業單位,無法依照新頒布的《行政許可法》來完成行政職能。而且在新職能面前,地方各級糧食局明顯地存在人員編制不夠的問題,各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也普遍缺少行政執法的經驗。這些不利因素亟待解決。

  相關報道:

  溫州糧改新政

  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歷程

  如何解決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的關鍵問題?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法文化年精彩紛呈
2003年審計報告
馬蘭-白蘭度病逝
蓋茨第9次訪華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我國禁產焦油超標香煙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不良信息舉報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