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安徽糧改年度回訪 六億“直補”農民落袋為安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22日 11:10 新京報

  今年1月,中共中央制定出臺了關于“三農”問題的第六個“一號文件”《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這份被人們稱為“高含金量”的文件,將著力點放在增加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上。文件的第一部分就強調要“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

  而在去年6月1日,一場涉及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顛覆我國幾十年來國家
糧食購銷體制的改革已在屢次充當農業改革先鋒的農業大省———安徽拉開帷幕。

  新聞背景

  “兩放開一調整”

  2003年6月1日,安徽省在來安、天長兩個縣市試點的基礎上,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進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實行“兩放開,一調整”。

  所謂“兩放開”,就是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價格,不再按“保護價”收購余糧,實行隨行就市收購;放開糧食購銷市場,支持和鼓勵各類經營者參與糧食收購和經營。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繼續發揮主渠道作用,按市場價收購農民余糧,與其他糧食經營者公開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一調整”就是調整糧食補貼方式,將原來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使農民得到的間接補貼,直接補給農民。有專家認為,發生在安徽的這場改革是顛覆性的,它標志著我國糧食體制正式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今年2月12傍晚,安徽省廬江縣楊柳鄉丁西村。村莊的上空飄著幾縷炊煙,村口隨處可見的大小、高矮不一的圓形草垛顯示這里是個主產水稻的地區。 

  丁金華是丁西村村民,他告訴記者,去年11月他家拿到了每畝地26元的糧食直補資金,7畝地共拿到了182元。

  “去年發的糧食直補資金確實能起到作用。”丁金華說:“農村里的錢都是急等著用的,一下子拿到近兩百元錢,可以用在很多地方,要是按以前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的辦法,我們沒有糧食賣的就一分錢也拿不到了。”

  安徽農民人均補貼14元

  據安徽省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該省對農民補貼資金總額達到了6.27億元,占到了去年糧食風險基金的36%,平均每個農民14元。糧食的“保護價”被取消,原來按保護價敞開收購所給予農民的間接補貼被直接補給農民。

  丁金華算了一筆賬,他說他們這里主要種植水稻,每年種一季單晚稻。每畝田的農業稅是81元,水費68元,興修費用4元,防汛4元,抗旱10元,農藥化肥要100元,沒有耕牛租用人家的耕牛每畝要70元,這些費用就需要約350元左右,還沒有算上種子、人工。

  常年每畝可產稻谷八九百斤,由于去年減產,每畝的產量只有600斤左右,開始時稻的價格只有45元/百斤,一畝田產的稻子價格還抵不上成本,“況且這么少的糧食我們也不可能去賣,留作家里的的口糧就緊緊巴巴了。”

  “想在種植水稻上能有什么收獲幾乎是不可能的。”丁金華說:“我們這里的土壤只能種水稻,想種點經濟作物棉花、荸薺、席草都種不活,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要不只能困死在田里。”

  在離開之前,丁金華再次向記者表示,對能拿到這筆糧食直補資金而感到高興。

  據安徽省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該省對農民補貼資金總額達到了6.27億元,占到了去年糧食風險基金的36%,平均每個農民14元。糧食的“保護價”被取消,原來按保護價敞開收購所給予農民的間接補貼被直接補給農民。

  “農戶的糧食賣價高了,糧食系統收到的糧食少了。”據無為縣糧食局的一位官員稱,當地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改革前每年能收到2億斤的糧食,每斤也只比市場價高出2分錢。去年改革后,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以及個體商販的參與競爭,全縣糧食系統企業只收了1億斤的糧食。糧改剛一推開,市場之手的能量立竿見影。

  棉農菜農也可享受直補

  這種糧食常產是以小麥和稻谷的差價補貼為標準,但攤到每個農戶,卻是依據計稅田畝或計稅常產來確定應有的直補資金。這種做法其實是將以前只給糧農的補貼轉變為給農民,可以保證農民的種植自主權、鼓勵農民自發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每戶農民能拿到多少補貼,取決于該農戶所享受補貼的商品糧常量。”安徽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一位處長向記者介紹,商品糧常量是指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按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的數量,計算出全省的商品糧常量總量后,安徽省有三種確定每個農戶享受的商品糧常量的方式:以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或農業稅計稅常產、或兩者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為依據,每個縣根據實際情況制訂。

  這位處長強調,省糧改領導小組確定的商品糧依據只有小麥和稻谷,其他作物不作為商品糧依據。

  省級價格和統計部門對全省糧食市場進行統計調查得出市場價,以其低于省政府確定的保護價的差價部分,作為對農民補貼的標準,當高于市場價時,取消差價補貼。2003年,安徽省全省混合小麥的差價補貼標準為每百斤5.5元,稻谷為每百斤4.5元,為保持政策的相對穩定,差價補貼標準原則上一定兩年不變。

  “這種糧食常產是以小麥和稻谷的差價補貼為標準,但攤到每個農戶,卻是依據計稅田畝或計稅常產來確定應有的直補資金,也就是說地里不是種植水稻和小麥而是種植其他作物的農戶同樣能夠享受到一定的直補。”這位處長說。

  “這種做法其實是將以前只給糧農的補貼轉變為給農民,可以保證農民的種植自主權、鼓勵農民自發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該處長進一步闡明了這種補貼方式的另一種預期效果。

  而在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中也體現了這一精神,文件指出:“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近幾年,農業結構調整邁出較大步伐,方向正確,成效明顯,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

  安徽省無為縣是個農業大縣,143萬人口中有123萬農業人口,計稅田畝有120多萬畝。產業結構調整較早,在上個世紀已經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很多地區早就不種水稻和小麥,改種棉花、荸薺、席草等經濟作物,但這些不能作為商品糧依據。“這必然導致無為縣商品糧常量的下降。”當地糧食局的一位官員向記者表示。

  據他介紹,無為縣在確定每戶應享受的商品糧常量時按計稅田畝和計稅常產各占一半比例的方式確定。無為縣應享受的商品糧常量是15797.5萬公斤,依據省里的價差補貼標準,補貼總額為1421.776萬元。后來,巢湖市(無為縣為巢湖市下轄縣)財政局依據政策又解決了110萬元的機動數。

  調整后無為縣對農民直補資金的總額為1531.776萬元,農業人口畝均12元,比同為巢湖市下轄縣的廬江每畝26元的標準則少了一半多。

   

  糧價攀升農民得利

  個體糧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一起在市場競爭,糧價攀升,農民糧積極性也得到提高。去年桐城市農民除了拿到的糧食直補資金,較往年賣糧的收入增加1250萬元以上,而糧食購銷企業在當年也贏利1621萬元。

  桐城市(安慶市下轄的縣級市)白馬鄉是個丘陵地區,該鄉三元村雙塘組的農民羅杰今年三十多歲,去年賣了近3000公斤稻谷,賣稻收入大約在2500元左右。他說:“去年的糧食大多數都是賣給了上門的糧販,因為他們上門收購,省得我叫車運輸,省下了一筆運輸費,剛開始的時候價格在每百斤40多元,后來漲到了近60元,我們的賣糧積極性也提高了,去年比前年多賣了近400公斤稻子。”

  據統計,去年桐城市農民所賣的各類糧食比往年有大幅上升,一年下來,農民除了拿到的糧食直補資金,較往年賣糧的收入增加1250萬元以上,而糧食購銷企業在當年也贏利1621萬元。

  “以前,個體商販想從事糧食購銷,除了要得到工商部門的許可,還必須要有糧食主管部門的許可,但從去年開始,糧食局的文件中就沒有提到這項內容了。”安徽省糧食局辦公室副主任黃剛說。

  糧食局的文件其實是暗合了安徽省此次改革的另一主要內容:支持和鼓勵各類經營者公平參與糧食收購和經營,實現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參與市場競爭。“個體糧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一起在市場競爭,糧價攀升,一些農民的賣糧積極性也得到提高,給糧農帶來了益處。”黃剛表示。

  “雖然以前有保護價,但改革后我們更實惠,在前年有保護價時,我們賣稻谷每斤只能賣到四毛一到四毛三的水平,但去年改革后,有了市場競爭,我們的價格賣到了五六毛。”無為縣襄安鎮文王村的王樹林這樣說到。

  而個體糧商也明顯感到在這次改革中獲得的利益,在無為縣城販賣稻谷的楊天算了一筆賬:他們收購的糧食主要是銷往市內的一些大的糧食加工廠,此外還銷往江蘇、浙江一帶,以前除去運輸成本每百斤能賺一塊錢左右,去年產業結構調整后,加上其他原因,全縣的糧食總產量有所下降,糧價上漲,每百斤大約能賺到兩塊錢,而在取消保護價之后,他們與國有糧食企業之間開始公平競爭,但他們上門服務,甚至農民在田里剛將稻脫粒,他們就將糧食收上去,去年比前年多收了10萬斤糧食,一共收了40萬斤糧食,賺了8000塊錢。

  農發行“以銷定貸”

  糧食購銷企業在向農發行貸款時必須要拿出與其他企業的銷售合同,確定所收購的糧食能夠銷出去,能產生一定的效益才能夠得到農發行的貸款。去年,桐城市農發行實現了利潤321萬元,比核定的247萬元超出了74萬元。

  記者在調查中感受到,其實在這次改革中獲益的不僅是農民和企業,還有農業發展銀行。

  在過去的糧食購銷體制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國家政策性銀行,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每收購一斤糧食就給一斤糧食的貸款,而糧食購銷企業按國家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時又有國家的糧食風險基金作保障,在這種狀況下,糧食購銷企業一般都會敞開收購。

  但由于國家要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按保護價收購糧食后,還要按高于保護價以“順價”銷出去,而這又不可能,因為保護價就已經高于市場價了。這樣一來,收的糧食越多囤積的就越多,造成了農業發展銀行大量的政策性不良貸款。

  改革以后,農發行的貸款政策改為“以銷定貸,以效定貸”。也就是說糧食購銷企業在向農發行貸款時必須要拿出與其他企業的銷售合同,確定所收購的糧食能夠銷出去,能產生一定的效益才能夠得到農發行的貸款。

  安徽省農業發展銀行宣傳處王京春處長提供的資料表明:該省桐城市農業發展銀行在新的貸款政策性大膽支持國有糧食企業搞活購銷經營,去年的貸款投放規模比前年增加了13%,但他沒有透露具體的數字。

  他說,由于企業改革后搞活經營,去年,桐城市農發行實現了利潤321萬元,比核定的247萬元超出了74萬元。

  農發行一業內人士介紹,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要調整職能,合理分工,擴大對農業、農村的服務范圍。”之后,農發行總行召集各省行負責人在廣州召開了會議,可能會提及對農村的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的支持。而這次糧改給農發行帶來的益處也就會由此帶給農民。

  本報記者 錢昊平

  安徽報道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