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告:石油和銅之間的價格關系分析報告(2)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3日 08:30 西南期貨 |
圖五、銅價與供需狀況(1968-1980)
二、第二次石油危機到東南亞金融危機(1981-1997) 兩次石油危機以后,石油消費國實施了多種應付能源危機的策略,經濟結構也因此發生了一系列轉變。這些措施和變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經濟對能源的依賴程度。以美國為例,1973 年石油危機發生以前,美國每一美元國內生產總值消耗石油和天然氣為132100 英熱單位(Btu),到了1981 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后減少到98000 英熱單位,降低了25%的能耗(見圖六)。 其次是建立或擴大能源儲備。日本在石油危機后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備,并開始補貼民間石油儲備,到1997 年為止,日本政府石油儲備可供154 天使用。 第三是從多種渠道獲得石油。例如,七十年代發現了北海油田,到1978 年北海油田產油就滿足了英國的一半需求。 這些因素產生的影響是:歐佩克控制石油價格的能力被削弱,非經濟因素對油價變化的影響變弱。如果說七十年代供給因素更多地決定了油價走向的話,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供給沖擊對油價的影響已經小得多了,需求因素在油價變化中所起的作用大大提高。 因而從1981 年到1997 年這段時間,油價和銅價的關系呈現出以下特點: 1:油價和銅價的關系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因為這個時期供給因素對油價的影響減弱,所以油價變動更多地受到需求起落的影響。也因為如此,外在變量(例如物價)對銅價的影響也相應減弱,全球銅供需狀況在決定價格方面起了更大的作用(見圖七)。經濟周期變化是影響石油和銅需求的共同因素,與石油危機以前的單向作用產生的聯系有本質區別。 2:非經濟性的供給因素仍然有重大影響。1990 年的海灣戰爭是一個例子,但今非昔比,海灣戰爭對油價的影響時間并不長,引發的物價和銅價上升不如前兩次石油危機時強烈和明顯(見圖八、九)。 3:這是一個過渡的時代。與七十年代相比,需求因素對油價和銅價的影響增強了,非經濟因素的沖擊減弱了,兩者的相關性增加了;與1997 年以后相比,兩者的相關性還不是很強,也就是說宏觀經濟變量影響油價和銅價的共同性并不強,本質變化還在發展之中。 圖六、美國單位生產總值石油和天然氣消耗量
圖七、銅價和供需狀況(1981-1997)
圖八、海灣戰爭時期油價與物價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