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7日 10:32 南方日報 | |||||||||
話題緣起: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著重強調了五種能力,其中第一種能力就是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對我們黨來說,仍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為了幫助廣大讀者加深認識和理解這一能力,我們特約了一組專家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加以闡述,供讀者學習時參考。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
王正虎(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科學發展觀的精髓是發展 十六屆四中全會重申,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 發展觀的核心是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必須使經濟長期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必須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落實“以人為本”特別要關注困難群體 “以人為本”表明了發展的目的。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具體而言,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要盡最大限度地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的現象。如果從階層的角度來考慮,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等屬于先富裕起來的群體。同時,還有一部分人還沒有富裕起來,甚至可能生活還比較貧困,如城鎮下崗工人、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民等。這種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不僅要關注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而且更要關注暫時還沒有富裕起來的群體。應該說,關注困難的群體比關注先富裕起來的群體更為艱巨和迫切。生活暫時困難的群體更需要政府和社會物質和精神的關注。 關注困難群體也是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如果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經濟也難以實現持續較快發展。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困難群體的社會待遇問題,如貧困孩子的上學等問題,需要政府及時有力的幫助。 堅持城鄉協調和區域協調的實質是三農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城鄉差距、地區經濟差距有所拉大的現象。城鄉差距有所擴大的實質是農業發展緩慢。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有所下降和停滯,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從總體上看,中國農業還沒有完成兩個轉變:從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現代產業與傳統農業的差距,構成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哪里有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哪里有全國的現代化?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是一個帶規律性的現象,問題是目前的地區經濟差異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地區經濟差距主要表現為迅速發展的現代產業帶與傳統農業的差距,如東部沿海地區是迅速崛起的現代產業帶,中西部地區仍然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民使用手工工具生產,牛耕地,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農民連溫飽都不能維持。根據我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這是一個把握規律、統攬全局的重大決策。 系列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