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對話吳敬璉:從吳市場到吳法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7日 07:45  經濟觀察報

  馬國川

  經濟改革的整體推進

  經濟觀察報:在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以后,如何設計和構建市場經濟體系就成為迫切的課題。

  吳敬璉:在支持改革的人中間,有一種很有影響的思潮,認為改革不能設計,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1985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三位研究生郭樹清、邱樹芳和劉吉瑞給國務院領導寫了一份報告,提出改革需要配套設計。國務院領導批示“有益無害”,下令在北京西山為樓繼偉、郭樹清、許美珍、王芹、李弘、劉吉瑞、邱樹芳、宮著銘、賈和亭等年輕人安排了房子,用了兩個月時間寫出一份《體制改革總體規劃》。這是中國第一份經濟改革的總體設計。

  1986年,國務院也主持進行了一次“總體設計、分步實施”,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系的嘗試。1986年4月,國務院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研討小組,組長是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下設辦公室(通常稱“方案辦”),負責方案的設計。主任由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兼任,副主任有好幾位,我也是其中之一,主持方案具體設計工作。制定了價格、財政、稅制、金融、貿易等方面配套改革的方案。8月,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幾經修訂的方案,并于9月13日向鄧小平作了匯報,受到他的高度贊揚。按照預定計劃,這個方案應當在1987年初推出。不過到了10月,國務院領導又決定停止。

  在整體配套改革停止之后,我和方案辦的同事周小川、樓繼偉等人在1990年組建了《中國經濟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經過深入的研究,課題組不但提出了進一步改革的總體思路、時序安排和配套政策,還為財政、稅制、金融、外匯管理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各個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比較具體的方案。這些研究成果在相當程度上為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制定的 《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所吸收。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是一個較之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更加全面和細致的文件。這時,我們已經有大批掌握了現代經濟學理論和分析工具的經濟學家,他們和經過多年改革歷練的經濟官員通力合作,使執政黨的這個《決定》成為具有很高水平的經濟改革總體設計藍圖。

  經濟觀察報:具體地說,1992年“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后,改革有哪些重要的動作?

  吳敬璉:首先,是商品價格的基本放開。按照1986年擬議的配套改革,是以“先調后放”、實現商品市場的自由價格制度為重點的。這項對于形成市場制度極其重要的改革雖然沒有能夠在1987年如期推出,但在1988年以后的宏觀經濟緊縮即 “收攏貨幣”條件下和1992年改革的新高潮中順理成章地實現了。這意味著商品市場的基本形成。

  其次,是根據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從1994年開始了以財政、稅收、金融、外匯等方面為重點的改革。這一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為宏觀經濟管理奠定了基礎。

  再次,根據上述《決定》和1993年12月人大常務委員會頒布的 《公司法》,1995年開始了在國有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工作。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特別是1999年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除極少數需要由國家壟斷經營的企業外,所有國有企業都要進行股份化改制。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改制企業(絕大多數是國有獨資集團公司下屬的二級企業)大多按照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搭建起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199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多種實現形式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后,開始了根據“三個有利于”的原則“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的工作。根據“十五大”決定,這項工作包括三項主要內容:一是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有進有退”的“布局調整”,縮小國有經濟的范圍;二是努力尋找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多種公有制實現形式;三是鼓勵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的發展,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整所有制結構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內容,是“放小”,即“放開搞活”中小型國有企業,包括“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在世紀之交,大部分國有中小企業和基層政府所屬的鄉鎮企業通過股份合作制、整體出售、公司化等多種方式實現改制。這為民營經濟增添了一大批生力軍,成為中國經濟走向繁榮的最堅實的基礎。

  經濟觀察報:經過以上改革,應該說,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已經基本達到。

  吳敬璉:的確,中國在二十世紀末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它的主要表現是:第一,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格局的形成。這種所有制格局首先在沿海地區形成,然后逐步向內地延伸。它促使這些地區的經濟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第二,商品市場初步建立,要素市場開始形成,并在資源的配置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第三,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初步建立。這一體系的基礎在1994年的財稅改革和金融改革中開始建立,使宏觀經濟管理當局有能力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總量手段調節宏觀經濟,并在1994-1995年反通貨膨脹和1998-1999年反衰退中發揮了明顯的作用。

  在市場制度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經濟總量的高速成長。在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總量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長,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里GDP增長16倍,經濟總量占世界第4位,進出口總額由世界排名第32位躍升為第3位。中國已成為保持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改革開放前的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中,中國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糧、布、住房、食用油等基本消費沒有任何提高。而在最近三十年的時間里,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第三,減貧取得很大的成效。農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貧民三十年中減少了兩億多人。世界銀行發表的減貧統計表明,1990-2002年世界減貧人口的90%是中國實現的。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來源:經濟觀察網

【 新浪財經吧 】

我要評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國有我一份力!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