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觀察:大摩解析中國樓價承受力之謎(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8日 14:17 《全球財經觀察》 | |||||||||
住宅成本與家庭收入 根據最近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完成的一份調查報告,我們就中國整體、上海和北京的住宅成本與收入增長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制定住宅成本與收入的比率并觀察隨著
在計算住宅成本與收入比率時,我們有幾個基本假設,包括: 家庭收入:由于中國只公布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預測數據,我們按此乘以家庭的平均規模以得出每個家庭的年可支配收入。 平均住宅價格:為了使我們的分析更加完整,我們嘗試加入二手住宅市場,特別是這個領域近年來在部分城市已日漸重要。由于缺乏二手交易數據,希望能以此制定一個整體住房價格。 ①我們假設中國的二手房市場交易已由2001 年的占25%上升至現今的30%。用于上海和北京的是實際數據。 ②我們假設一套二手公寓的銷售價為全新單位價格的60%。這個比率每年上升1%,以反映基數較低的二手房價格增長。 公寓的平均面積:不論是全新還是二手單位,我們假設公寓面積在升級的基礎上增長20%,反映不斷改善的生活水平。由于這是成本總數的組成部分,面積計算很重要。 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為全球透明度最高的房地產市場之一。我們利用交易總值除以成交單位總數,得出住宅的平均成本。利用住宅成本對比收入的比率作跨境對照似乎不太可靠。變動的走向看來更為重要。 在過去的7 年,中國全國住宅成本與收入比率由6.9 倍輕微上升至7.1 倍。上海是最昂貴的,相當于年收入的10.2 倍。盡管北京的價格在過去幾年表現呆滯,首都的比率仍維持在頗貴的9.6 倍水平。兩者仍然低于香港估計的16.1倍。 然而,與歐美國家的一般3倍乣4 倍相比,比率可說是高得驚人——甚至暗示香港/內地的房地產市場并無基礎可言。 我們認為單憑比率不能確切地反映實況。而住宅成本與收入比率不適用于作為跨境對照的指標,理由是:①缺乏連貫數據;②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收入基礎不相等;③不同的稅務機制。以香港為例,房產價格可被視為稅務的一種,以彌補該區的低稅體制。 上述比率也未能反映中國主要國情之一的“灰色地帶”或“漏稅”盈利創收。有國內學者估計,類似收入占家庭收入高達40%。我們認為重要的是比率的變動方向,以及比率在個別地區長期歷史中所處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