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觀察:大摩解析中國樓價承受力之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8日 14:17 《全球財經觀察》 | |||||||||
報告: 盡管低利率是個有利因素,長期而言,但收入增長才是推動房地產市場住宅需求的最重要原動力 文|史蒂芬·羅奇 摩根士丹利 董事總經理
我們認為中國的樓價在2005年仍然有較大機會再上升,即使大多數城市在2004 年已實現穩健增長。平均而言,上海的價格上升了16%、北京12%、天津20%、南京8%、重慶34%(基于非常低的基數)、成都15%、深圳5%、廣州4%和全國總體的13%。 自中國于2003 年第四季度實施緊縮政策,供應下降而給價格帶來支持的同時,大多數地區的住宅需求仍然堅挺,并成為推高價格的主要原動力。低息、股市低迷和宏觀調控,意味著在銀行存款以外,可利用的投資選擇不多。 人們普遍把樓價迅速飚升,特別是在上海,歸咎于投機者。估計人民幣會升值的投機活動也在推波助瀾。盡管在某 種程度上這是事實,但我們認為這不是造成中國房地產市場迅速膨脹的唯一原因。 帶動房地產行業長期發展的因素包括:人口、經濟動力、持續的城市化和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這些都是促使人們對提升生活環境產生強烈愿望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自1990 年代末市場自由化以來,國內的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 在過去的6乣7 年間,公寓在面積、種類和質量上,均出現急劇的改進(比如從標準的90 平方米擴大至110 平方米、從沒有家具到全面配套、從單棟建筑物到俱樂部設施一應俱全)。產品已不再一樣,它們隨著買家的需求而不斷演變。在這方面的升級也是造成價格較高的部分原因。 我們認為中國的住宅需求是一個長期消費趨勢,它將會持續多年。如何達到平衡將取決于市場的承受力,也就是需求能否趕得上價格。我們就國內的市場承受力進行了研究,結果出人意料,其中有些似乎有違我們的直覺判斷。在全國范圍內,市場的承受力自1998 年以來有所提升。上海目前的市場承受力與1998 年時的水平看齊,但由于價格急劇飆升,與2001 年底比較則下降了超過40%。然而,惡化程度顯著低于香港在1990 年代中房地產泡沫所經歷的幅度。 北京的承受力比上海明顯高得多。受流動資金所帶動,香港的住宅承受力似乎處于理想位置。在長期收入增長的支持下,中國的承受力應有較高的可持續能力。 以常用的住宅成本對比收入方法(即一套公寓的價格總數除以每年收入)進行跨境比較,看來不太可靠。 我們認為,中國人均城市家庭可支配收入自1992 年起平均年復合增長(CAGR)14%,是推高住宅市場承受力和需求的主要因素。再加上城市家庭存款年增長18%。另外,實際上,每個家庭平均持有相當于年收入兩倍的存款,潛在的需求動力顯然十分龐大。 盡管有種種正面的整體因素,我們仍承認當中存在若干問題。 事實上,根據報道和實地考察顯示,在國內幾個地區(比如在上海和北京的市中心)存在深度和廣度非常不一致的承受力問題。在推高這些地區樓價的需求當中,似乎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海外或其他省份的買家,使價格以遠高于當地居民收入增長的步伐增長。 盡管政府對這種情況束手無策,但我們敦促當局增加供應,特別是在較低檔次層面,以緩和價格的升勢和維護市場的承受力。加快衛星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看來是刻不容緩。 依我們所見,風險主要在于政府的政策,特別是有關土地供應、房屋貸款法規和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