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林毅夫談宏觀經濟發展和展望實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9日 17:01 新浪財經 | ||||||||||
2004年12月16日至2005年1月9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新浪網、經濟觀察報在北京共同舉辦第二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圖為:(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 (右)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作客新浪(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視頻:成思危林毅夫談宏觀經濟發展和展望(1)(2)(3)(4)(5)(6)(7)(閉幕式) 2004年第二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于12月16日正式登場,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合新浪網、《經濟觀察報》發起舉辦,論壇匯集眾多著名經濟專家學者。在歲末年初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話題進行對話式的討論,評論過去一年的熱點,展望未來一年的趨勢。
第十場實錄(1月9日 主持人:經濟觀察報記者 文釗)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是第二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的第十場討論,也是最后一場,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宏觀經濟發展與展望。這場論壇我們邀請了兩位嘉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先生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歡迎感興趣的網友在網上給我們提出問題。我是這場論壇的主持人文釗。 主持人:既然是對中國經濟的展望,我們請兩位嘉賓給總結一下剛剛過去的2004年,對今后最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的是什么問題?先請成思危委員長做一個介紹。 成思危:關于2004年中國的宏觀經濟,總體上來說最大的一個事情就是宏觀調控。從2002年開始,我們國家的宏觀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周期,即使2003年出現的“非典”,也沒有影響整個經濟的上升勢頭,但是到2004年確實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快的現象,造成了各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所以中央及時采取了宏觀調控的措施。到現在為止,總體上講,經濟是比較平穩的發展。這就是我的總體評價。 林毅夫:我也非常同意剛才成副委員長所講的,宏觀調控是我們2004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它基本上也反映了我們經濟發展當中的一些特性。第一點,我們各個地方的企業,不管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都有很大的發展的積極性,這是我們經濟發展當中一個非常寶貴的力量。 第二點,積極性雖然很高,但是如何對這種積極性進行引導也需要比較好的體制。像剛才成副委員長所講的,在去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地方局部性的投資過熱,這跟我們經濟體制不完善、銀行體制不完善、金融體制不完善都有相當大的聯系。在這種狀況下,就可能會出現所謂的過猶不及,因為銀行的貸款明顯增加比較多,但很多可能并沒有仔細的考核該項目的合理性。所以,對于一些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還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完善的。 第三點,我們現在的經濟體系是越來越復雜,改革初期,甚至到九十年代初,通常只要針對瓶頸來改革,對這些瓶頸放松,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就行了。但是到現在,我們的市場經濟體系雖然還不完善,但是也越來越復雜。在這種狀況之下,有一些政策性的變動看起來很小,但它產生的副作用可能非常大。比如2003年出現貸款增長過多,相當大一部分是與改變銀行的考核指標有關的,銀行的考核指標從降低呆壞帳的絕對量、貸款終身責任制變成了降低呆壞帳的比例,也就是所謂的“做大分母”,提供了大量的貸款。所以,宏觀經濟的管理需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要真正加強執政能力,必須加強理論性的研究和對全局的把握,并提高評估能力,否則可能出現某些方面的變動,從直接效果看是好的,但是副作用是很壞的。 第四點,我們經濟學界、理論界有必要針對國內的實際情況做深入的研究。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對一些問題,簡單地搬用國外的理論,可能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而且還可能制造問題。比如,這次宏觀調控當中到底是用利率手段還是加強政府的管理,或者其他的方式,不能簡單地用國外的理論來評論,而必須針對我們的實際狀況做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議才能夠真正具有指導意義。這是我針對去年出現局部性的投資過熱,以及我們才采取的宏觀調控的一些體會。 成思危:關于宏觀調控問題,我做過一點研究。我覺得2004年中國的經濟還不能說是過熱,因為從歷史上看,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在9%左右還是比較正常的,但問題在于投資增長過快,出現了所謂投資過熱的情況。而投資增長過快,造成的問題就是經濟增長的效率在降低。我從四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第一個指標叫彈性系數,即投入增長1%,能夠拉動GDP增長多少。從我們國家歷史情況來看,最高的時候是1.3,但是2003年的時候已經降到了0.3左右。 第二個指標叫轉化率,即第一年投入一塊錢,第二年有多少錢能夠轉變成GDP,當然肯定不能全部轉變,但是如果轉變太少就說明投資效率有問題。我們歷史上最高的時候是0.5,但是2003年降低到了0.22,即投入1塊錢第二年只有0.22元轉變成GDP。 第三個指標是投資占整個GDP的比重,我們歷史上一般都是在1/3左右,但是從2002年開始這個比重一直在往上漲,超過了40%,2003年達到44%。 第四個是綜合要素,即科技、管理、教育等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在歷史上,發達國家一般都是在50%以上,我們國家的也占到了20%到30%。但是由于投資增長過快造成了“擠出效應”,使我們的綜合要素貢獻率在2003年的時候下降了百分之十幾。 那么這四個因素都說明了投資增長過快所造成的經濟增長效果和效率都在降低,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這個問題還引發了煤、電、油、運的全面緊張。剛才講的是2003年的情況。 進入2004年以來,這種情況更進一步發展,就造成了全面的緊張。我們國家的GDP只占世界的4%,可是我們的石油消耗量占世界的20%,鋼鐵消耗量占世界的20%,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40%,運輸更是全面緊張,可以說只能盡最緊急的運,春節前后運人,春節過后運煤。很多省份還出現了“電荒”,例如杭州的居民夏天只能在防空洞里避暑,因為沒有辦法開空調。這樣的情況如果不及時進行宏觀調控,是難以可持續發展的。 客觀地看,投資增長加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第一個原因是我們的經濟處于上升階段,經濟增長,投資肯定要增長;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現在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重化工業加速發展,重工業和化工業都是投資密集的工業,所以也會造成投資的增長。第三個原因是2003年各地方政府換屆完以后,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比較高,或者說希望能夠盡快看到政績,最快的辦法就是增加投資,再加上有一些地方決策上存在著問題,造成了重復的低水平投資。最后是由于某些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也造成了投資的浪費。 所以總體看來,投資增長快,使經濟效益有所降低。所以這個問題就使中央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宏觀調控。這想補充說明這一點。 主持人:從去年年底來看,宏觀調控應該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投資水平也恢復到了接近合理的水平。但是從剛才兩位分析的這幾個原因來看,促進投資增長的因素還是存在的,另外像油、電、煤、運的瓶頸今年也還是存在的,因此很多人擔心如果我們宏觀調控的力度稍微放松一下,可能會導致投資的反彈。投資反彈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如果投資反彈是否會引起緊縮政策的出臺? 林毅夫: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投資會不會出現反彈,相當大的程度取決于銀行的微觀行為。從2003年和2004年年初的情形看,投資資金主要是來自于銀行貸款,銀行在給貸款時,一個起碼的要求是各種項目有一定的自有資金比例。第二是銀行應該判斷投資項目將來的市場前景如何,現在市場狀況如何,整個市場同樣一個項目的投資狀況如何,以及國內國外的需求狀況如何。全面評估以后,如果覺得這個項目合理,覺得這個項目有能力返還本金和支付利息,銀行才能把錢借出去。可是從2003年和2004年初的狀況看,銀行對資有資金比例的要求基本上是放松了,銀行對項目合理性的審查基本是放松了。為什么放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銀行的考核指標從降低呆壞帳的絕對量、貸款終身責任制變成降低呆壞帳的比例,產生了作大分母的沖動。如果銀行微觀行為不改善,而經濟中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企業中不管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發展經濟的積極性都很高,這種狀況下,如果政策調控放松一點,企業大量跟銀行借錢,而銀行不進行很仔細的考核,銀行貸款就會增加很多,2003年年初的指標是15%,年末的時候增長到了21%,多發了1萬億左右的貸款。這種情況下投資會不會反彈,相當大的程度決定于銀行的微觀行為是否改善。如果銀行微觀行為改善,我們中央政府就能夠用正常的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來調控宏觀經濟,而不會出現政府“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收”的情形。 成思危:我覺得反彈的可能性是有的,關鍵是要看宏觀調控的有效性。我認為,宏觀調控首先要控制投資增長,尤其是控制新開通項目的增長,因為新開通項目存在的問題,第一是所需的資金量大,第二是必須要等項目建成、產品生產出來、銷售出去,才能夠收回投資。所以新開通項目開始是凈投入,新開通項目過多就必然造成問題。 從宏觀調控來看,主要是控制了兩個閘門,一是土地,二是銀行資金的供應。從土地來看,由于開發區熱等各方面原因,占用農田很多,既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也確實造成了投資過熱,因為他有了地就要建項目。所以土地閘門現在應該說把得比較緊了。 關于銀行貸款這個閘門,剛才林教授說了現象,我想說一說原因。銀行貸款在為什么在2003、2004年出現大幅度的增長,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實際利率水平過低。因為實際利率等于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假如利率是2%,而通貨膨脹率也是2%,那么實際利率就是0,所以貸款的成本很低,人們就愿意多貸款,甚至有些人本來有資產,本來可以把資產變現再去投資,他卻把資產放在那兒去貸款,特別是有些國有企業就是這樣做的,這就造成了貸款的大量增長。 所以關于貨幣這個閘門,不但要控制貨幣貸款的供應量,還要控制資金的使用成本。如果資金的使用成本控制好了,同樣也能夠起到宏觀調控、抑制投資過熱的作用。我的看法,投資增長是必要的,因為經濟的增長就是要靠投資、消費、外貿三個因素來拉動,但是要適度,宏觀調控就是要掌握好這個度。 林毅夫:對這個問題,我想也許可以進行討論,到底2003年和2004年第一季度的投資增長那么快,到底是由于總量控制的問題,還是由于價格不合理的問題,所謂價格不合理,就是利率太低。當然這是兩種不同的相互補充的看法。 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看這一輪投資增長比較快的這些領域,比如房地產、汽車、建材等,對投資者來講,他的預期回報率通常是非常高的,因為在這段時間里面這些價格漲得非常快。在這種情況之下,有兩個原因可能造成利率對它不是很敏感,第一個原因是他的預期回報率通常很高,這些民營企業只要爭取時間,在半年內、一年內把項目建成,投資回報率就高達50%,甚至100%,這樣的話,讓他多付一點利息,比如現在是零利率,甚至是負利率,讓他付10%或者20%的利率,只要他能拿到錢他都愿意。 第二,企業的自有資金比例非常小。從各種指標來看,大部分的企業在投資的時候,遠遠低于我們國家要求的這些項目自有資金的比例。比如鐵本的情形,有許多人對鐵本很同情,覺得他是很好的企業家,兢兢業業的干,但是你看他自有資金的比例有多少,我們且不說他這個項目計劃建成一百億,現在他已經建成了30億,但自有資金才2億,自有資金的比例少于10%。這種情況下,通常只要能借到錢他就愿意借,因為他投下去以后,如果這個項目不賺錢,虧了基本上是銀行的;如果賺錢,賺了是他自己的。所以我覺得2003年跟2004年初投資增長這么快,可能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銀行的微觀行為。 同時我認為,真實利率低也許是果而不是因,為什么?就是說我們從1997、1998年幾次降低利率以后,名義利率基本上是固定的。在名義地率固定的狀況下,如果銀行貸款多了,建材的價格就上漲,房地產的價格也上漲,造成物價上漲。物價上漲,看起來就是名義利率降低,但這是貸款先放,然后才導致價格上漲,才導致名義利率降低。這里面會有一個自加強的作用,因為價格上漲,比如房地產價格上漲、建材價格上漲、汽車價格上漲,就更刺激了民營經濟或者其他經濟的投資。看到這個地方利潤這么高,他就要投資,要投資他就向銀行借錢,可是借錢的時候他在多大程度上考慮資金的成本?可能預期的匯報考慮地更多。對資金成本的考慮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相對小一點。這種狀況下,我個人認為,2003年和2004年初的投資過熱的原因,銀行微觀行為的變動是主要的。 但如果銀行微觀行為能合理化,我覺得成副委員長講的利率政策就變得很重要了。比如在美國,或者是在其他發達國家,為什么宏觀當局,貨幣當局能夠用調整利率來調控宏觀經濟?最主要是因為銀行有一只看得見的手。經濟學里面有一個基本道理,銀行貸款絕對不能只用利率來均衡,否則很容易出現逆向選擇的問題,也就是投機性越強、風險越高的項目,預期回報也越高,愿意付的利息也越高。相比而言,那些風險小的較穩妥的項目的預期回報并沒有那么高。如果完全用利率平衡貸款的供給和需求,整個貸款就會被投機性很強、風險很大的項目拿走。但是我們知道銀行先天不能承擔太大的風險,銀行賺的是利息,虧的是本錢,利息頂多也就是3%、5%的樣子,但虧本是100%的虧。所以銀行不能承擔太大的風險。 這樣看來,銀行的貸款利率,實際上一定是低于市場的所謂均衡利率。在此狀況之下,就給銀行一個權利,用看得見的手來選擇項目,也就是說把所有向銀行申請的貸款項目做一個排隊,這個排隊不能根據他愿意付的價格指標,而應該根據很多非價格指標,自有資金的比例、項目的好壞、市場需求狀況、同期這個項目國際國內投資的狀況來做判斷,然后再決定哪些項目給貸款,哪些項目不給貸款。 做了這樣一個排隊以后,貨幣當局就會說現在經濟是比較熱的,就把利率提高,很多原來能借到錢的項目就借不到錢;如果現在經濟比較冷,就把利率降低,原來借不到錢的項目現在就能借到錢。所以我覺得未來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標準的銀行微觀行為,這樣才能讓宏觀當局、貨幣當局靠調整利率的高低來調控宏觀經濟,這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從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這個作用不能說沒有,但是可能更重要的是在總量控制上面的原因。 成思危:銀行資金的控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控制貸款的量,二是控制貸款的成本,也就是利率,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貸款的種類也有兩種,一種是長期貸款,這是作為基本建設的投資;一種是短期貸款,一般以一年為限,一年以下是短期,是用作流動資金,這兩種貸款的用處是不一樣的。 作為基本建設的資金投資,由于項目貸款從投入到產出有一段時間,所以這段時期內有一定風險,考慮資金的成本就更重要。如果說是短期投資的話,只要回報大于利率他就不會太考慮利率。投資過熱最大的威脅,就是把短期的資金用于長期的投資,一旦收不回來,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在進行宏觀調控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控制這兩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