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李玲談社保醫療改革和發展實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3日 21:00 新浪財經 | |||||||||
2004年12月16日至2005年1月9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新浪網、經濟觀察報共同舉辦第二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圖為:(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李玲 (右)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鄭功成作客新浪聊天室。(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2004年第二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于12月16日正式登場,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合新浪網、《經濟觀察報》發起舉辦,論壇匯集眾多著名經濟專家學者。在歲末年初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話題進行對話式的討論,評論過去一年的熱點,展望未來一年的趨勢。
第七場實錄(1月3日 經濟觀察報記者 黃锫堅) 李玲: 中國實行統賬結合的改革,兼顧了個人的積極性,以及社會風險分擔。目前我們這套制度設計得不錯,但是仍面臨很大的問題。從舊的體制轉變到新的體制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設計轉軌的機制,把所有問題都往后面拖。 國外很多年研究的結果已經證明所有制的差別并不影響醫院的經營績效。我個人認為,所有制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并不是把醫院賣了所有的問題就能解決。要解決現在這些問題,最大的挑戰是對我們的政府的挑戰,基本醫療的責任應該政府來承擔。 有一個經驗要特別注意,以前的合作醫療不是保險,它是合作醫療服務,是依靠赤腳醫生和中草藥,在非常低的成本水平上才能成功。我們目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做成了保險,沒有可持續性的。要使農村的新型合作醫療持續發展,一定要把成本控制下來。 鄭功成: 社會保險一定是強制的,你要是違法了,你可以破產,但不能不交社會保險費。沒有法律的硬約束,實際上參加的企業承擔了很重的負擔。哪個地方社會保障搞的好,哪個地方對外資的吸引力可能就下降。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定的目標是全國統籌的養老保險制度,這個目標是肯定的,現在就是路徑問題,我認為成本較低的做法是哪怕多花三五年時間也要一步到位實現社會統籌部分的全國統籌,而不宜一步一步地從地市到省再到全國。 醫療衛生這個體系還是要進行大的改革,這種大的改革應該是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并存的,這就是要開放醫療服務市場,允許國外的醫院、私人的醫院,甚至是允許農村的醫生進城。 主持人:各位網友,晚上好。今天是第二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第七場討論,討論的話題是社會保障與醫療改革。首先介紹今天來的兩位嘉賓,一位是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副院長鄭功成教授;另一位是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李玲教授。 主持人:首先請鄭功成教授講講社會保障方面的情況。涉及到社會保障方面,請您談一下,在中國社會里,一個人需要面對多少風險? 鄭功成:我感覺現在個人的風險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人隨著社會的發展正在變得越來越脆弱,而不是越來越強大,目前的現實證明了這一點。與社會保障相關的個人風險,有一些是計劃經濟時代就存在的,有一些是市場經濟改革之后出現的。比如人的壽命,過去人們害怕不長壽,現在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如果沒有社會保障,因長壽而帶來的養老問題就變成了人的一個非常大的風險。所以說過去短命是不幸的,而現在如果沒有社會保障,長壽也是有很大風險的。 第二是疾病,現在導致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人類為健康所付的代價也越來越高,個人的承受能力卻是相對下降了。 第三是天災人禍,例如最近印度洋的海嘯,造成很多人傷亡和很多流行疾病。 第四是市場經濟帶來的,例如失業。失業的風險不僅僅是對勞動者有威脅,而且對勞動者的整個家庭都有風險。這些風險都有可能由個人風險、家庭問題轉化成了社會風險和社會問題。 第五是勞資關系的改變,這在計劃經濟時代是沒有的。過去都是公有制經濟,強調國家、企業或集體和個人利益的高度一致。現在勞資關系的利益分歧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這種分歧越來越大,這種沖突和對抗正由潛在狀態轉變成顯性狀態;這是由勞動者地位的持續下降發展成為的很大的社會風險。 我想諸如此類的現象應該說都跟社會保障有關系,如果沒有社會保障機制,這些問題恐怕都很難通過其他方式來加以解決;還有改革開放以來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化等問題,也都是需要用新的社會保障機制來化解的。 主持人: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是不一樣的,對一個住在城市里面的人來講,現在整個的社保體系包括哪幾大塊? 鄭功成:通常有三大塊。第一塊是社會保險,是面向勞動者的,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 第二塊是社會救濟或稱為社會救助,主要是面向低收入階層,也就是針對貧困人口與災民的救濟,以及對于特殊困難人群,例如艾滋病人群的救助。 第三塊是社會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婦女兒童福利乃至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 但是按照我原來的劃分則是六個系統,除了上述三個系統之外,還有另外三個。其中面向解放軍官兵的軍人保障是一個獨立系統,這是第四塊。 第五塊是醫療保障系統,因為社會保險里面只包括了基本醫療保險,但是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是不在里面的,傳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兒童免疫等具有經濟福利性質的醫療保障以及其他補充性醫療保障也都不在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之內。所以,醫療保障構成了第五塊。前面這五塊是政府主導的。 第六塊我把它叫做補充保障體系,現在越來越重要,并且是我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中最集中的體現,如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民間慈善公益福利事業等等。這些都不是強制性的,與政府財政也是完全脫鉤的,完全是依靠民間、市場或社會力量來推動的。 因此,我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這六大塊,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主持人:從大的方面來講,中國的社會保障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鄭功成:社會保障的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6年開始到1993年,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研究部門,都是把社會保障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配套工程和機制來推進的。從1993年開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模式,我們把社會保障改革定位為市場經濟的五大支柱之一。1998年以后,也就是上屆政府之后,我認為實際上已經拋棄了原來當作國有經濟改革的配套機制和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的原則,而是把它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制度來進行建設了。 這里面有什么樣的差異呢?1993年以前,社會保障改革完全是為了配合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有什么需要,我們就進行什么樣的配合,那是非常被動的,也是非常消極的,它把非國有企業排斥在外,這個問題的后遺癥到現在還非常嚴重。1993年決定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了,又把它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社會保障覆蓋的范圍也由國有經濟逐漸擴展到非國有經濟,這可以說是一個進步,但是依然是把它定位為一個經濟領域的事務。所以從1993到1998年這一段時間,社會保障政策越來越像一個經濟政策,效率優先乃至效率至上的痕跡非常濃厚,但它本來應該是獨立于經濟領域之外的,是超越于經濟政策的一種基本社會制度安排。1998年以后才開始逐漸恢復社會保障改革的理性,這就是恢復其維護和確保社會公平,協調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本原特色。 至于說有什么變化呢?我覺得改革以來第一個是觀念上的重大變化。近20年來,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最大的成就是國民的社會保障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過去完全依靠國家和單位;現在大家都知道,既不能完全依靠國家和單位,也不能完全依靠個人,實現了個人責任的部分回歸。 第二個重大變化是,我們把原來計劃經濟體制那一套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整體上轉型成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是把一個過去由國家負責、單位包辦、板塊結構、封閉運行、缺乏效率的計劃經濟社會保障模式,改造成了一個政府主導、責任分擔、開放型的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制度整體的轉型這一最艱難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但是還沒有最后完成,比如說確立了責任分擔的機制,但到底政府應該承擔多少責任,企業與個人乃至民間應該承擔多少責任還沒有明確,這也是我們現在正要討論的問題。 我們在改革過程中還探索了制度創新,我們現在的基本養老保險統賬結合模式在世界上是創新的,無論這個制度是成功還是失敗,至少他為社會保障改革提供了一個新鮮的做法,這個創新的做法哪怕是失敗了,其他國家也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如果成功了,那大家可以借鑒經驗。現在我們還沒有辦法準確的評估這個制度創新到底成效如何,將來的成敗如何,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主持人:上述情況在世界范圍來說,是否也是這樣呢? 李玲:關于統賬結合,新加坡其實一直在做,我們的統賬結合基本上是參考新加坡的模式。美國也一直在推行個人賬戶,現在有兩種體系,一種是個人養老保險賬戶,有稅收的優惠;還有一個方式是年輕的時候不用交稅,等將來養老需要用錢的時候再交一定的費用,也就是通過各種稅收制度鼓勵個人自己把錢存下來用以養老。 剛才鄭教授提到,中國在轉型過程中,實行了統賬結合的改革,在這么大的范圍內實行這項制度,確實是非常獨特的。我認為它兼顧了個人的積極性,以及社會風險分擔。保障的作用是分擔風險,在這一方面,我們中國是做的很好的。目前我們這套制度設計得不錯,但是仍面臨很大的問題。從舊的體制轉變到新的體制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設計轉軌的機制,把所有問題都往后面拖,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這一代人的負擔特別重。我們從原來現收現付的制度轉變到現在積累的制度,但是很多人的個人賬戶是空的,統籌也是不夠的。 主持人:李教授和鄭教授講了很多專業名詞,很多網友和一般人可能不太明白,比如說統籌賬戶基金和個人賬戶有幾種模式?各種模式又是怎么樣運行的? 鄭功成:統賬結合主要實施于基本養老保險。之所以講這是一個獨創的制度,因為它把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兩者結合在一個基本的制度里面,而國外的個人賬戶就是一個單獨的制度。我們是把基本的養老保險分為兩塊:一塊叫社會統籌,強調公平性;另一塊是個人賬戶,完全是按個人名義設立,從法律來講是個人私有的,把兩種不同的制度合并成為了一個制度。 如果當初統賬結合模式是兩個板塊的話,這個制度就不會出現個人賬戶的空賬。當初把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結合在一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通道式,兩個基金之間可以流動,那么統籌賬戶不足的時候就必然要拿個人賬戶上的結余去彌補,所以個人賬戶的空賬就是把兩種制度合二為一導致無法分清而造成的。個人賬戶的空賬是因為統籌基金不足造成的,而統籌基金的不足的原因就是剛才李教授所講的,過去幾十年,我們實際上并沒有為老年人積累相應的養老基金,現在通過這種制度轉型,我們突然要給數以千萬計的人發放養老金,這些錢從哪里來?只能從企業與個人繳費中來,當統籌基金不足時,就只能從個人賬戶中支付,因為養老金不可能從天下掉下來。因此,實際上我們是拿現在人的錢支付上一代人的養老金,這就造成了一個空賬。 這個空賬到底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這個也有不同的評論。個人賬戶的空賬是否就一定是不好的,我個人認為也不一定。但是它至少說明我們國家在1995年的時候還不具備搞個人賬戶的條件。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采取這種統賬結合的模式,當然就會出現這樣的后果。如果1995年的時候我們不是實行統賬結合,而只是實行單純的社會統籌賬戶,即先將企業保險式的養老金轉換成為社會保險式的養老金,然后在時機成熟時再行推進統賬結合模式,也許我們的養老保障改革會走的更穩健,也不會有這么多的后遺癥。今天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遇到的所有問題,我認為都是由于我們過早的推行了統賬結合模式所造成的。因為當時的經濟實力還不夠,統籌基金不足必然挪用個人賬戶。另外,統籌層次也不高,由地方政府來執行統籌,實際上強化了地方的利益,沒有實現統籌的目的,收不抵支的地方還是收不抵支,收大于支的地方多出來的錢也就很自然地變成了地方的利益,并沒有變成社會統籌賬戶的資金。所以說統賬結合模式推出過早至少是一種時機錯誤。這是我們在推進社會保障改革中應當吸取的一種急于求成但事與愿違的教訓。 李玲:我不完全同意鄭教授的觀點。我也認為個人賬戶空賬是一個問題,但是我不認為空賬是個人賬戶推行過早造成的,我認為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轉軌的制度設計。國外現在也在大力推廣個人賬戶,為什么呢?實際上就是因為過去社會養老保險國際上通用的是現收現付制,這種制度中,現在工作的人交稅養的是現在退休的人,這樣一代一代滾動。為什么這種制度會出現問題?因為現在老齡化在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這個制度就難以維持了。現在工作的人群越來越少,但老年人越來越多,那么現在收的錢就養不了這么多需要錢的人,這就是現收現付制在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他們現在開始推行個人賬戶,個人把錢存起來為未來養老使用。這種制度在學術界有很多的爭論。它的好處在于,目前的資本市場的回報率高于工資的增長率,也就是說這筆積累的錢的回報率是很高的。我覺得中國用個人賬戶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既可以調動個人的積極性,也可以防范于未然。 在體制轉軌過程中,現在工作的人既要向個人賬戶存在,又要養原來體系下退休的人,這樣就出現了空賬。而這些原來體系的人主要是國有企業的職工,目前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里面的份額在下降,現在工作的人數大大下降了,但是現在需要養的人并沒有很大下降,因此,即使沒有個人賬戶,我認為現收現付制度也難以維持。所以現在國家應該拿出一筆資金來補償這個缺口。我一貫認為國家應該有相應的配套政策銜接這兩個不同的體制。 鄭功成:如果單從老齡化的角度來講,個人賬戶是必然要采取的措施,但是它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為什么說1995年不行,因為1995年我們的企業保障制還沒有社會化,這個條件還不成熟;第二,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經濟水平還不足以讓一代人承擔兩代人的負擔,個人的承受力有限;第三,更重要的是制度不統一,我們國家在1995年的養老保險改革除了國務院推出兩個統賬結合方案,還允許各地市級推出了更多方案,這樣全國就可能有幾百個方案,從而使得一個應該統一的制度無法統一,造成了很多問題。 當時很多條件不具備,就推出了一個激進的改革方案,現在很多問題實際上是當時的后遺癥。今天回過頭來看,過去如果把企業保險先改造為社會化的養老保險之后再來推進統賬結合的模式,一定會穩妥的多。 李玲:這是非常好的一個觀點。統籌就是希望社會共同分擔風險,我們現在以城市為單位統籌,比如說北京、上海、廣州這種城市,因為規模大,經濟發展水平高,確實是有抗風險能力的,而一些地方小城市可能就不具備社會統籌能力。另外,以城市為單位的社會統籌還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因為換一個地方工作拿到的養老金就不一樣了。所以就目前來說,后果比較嚴重。 鄭功成:這里講的還不是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流動,而是城市之間的勞動力流動。如近年來從北京調到廣東去,40、50歲的人廣東可能不收,因為這兩個地方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同;甚至在一個省內,流動也會越來越不容易,如廣州的人調到深圳也會遇到困難,因為深圳和廣州的養老保險基金是相互獨立的,你從那兒調到我這兒來,我就得給你發養老金。所以養老保險制度的不統一已經變成了勞動力流動的一個壁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