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周音
火車十月將第四次提速,民航與鐵路的“商戰大比拼”又將加劇。民航若要取得運輸大市場的青睞,還需降低“門檻”。
進入二00一年,市場化新風吹拂著中國民航。先是國家民航總局推出北京——深圳、上海——深圳等七條航線的票價放開,被封凍兩年之久的價格堅冰終于打破。后是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體制改革及航空公司、機場、航空制造業之間的重組兼并,民航業向市場化跨進了一大步,但離現實的要求還相距甚遠。
目前,鐵路、公路及航運交通部門正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列車的投入使用,高速公路大量修建,年內鐵路又將提速……可以說速度是地面交通發展的目標,而“速度加廉價”是地面交通與民航公平競爭的王牌。
民航的優勢在那里?如何才能擴大內需?
民航總局航空安全技術中心官員李都認為,民航運輸成本明顯高于地面是不爭的事實,現階段指望更多的中國百姓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中普遍選擇民航,顯然還不到時候。既然“跨越門檻”艱難,那么民航就應該采取“降低門檻”(低成本、低運價)來做大市場。這點民航應有長遠的戰略考慮。
業內人士曾算過一筆帳,中國機票平均價格大約在零點八五元人民幣/客公里左右,若以國內平均航段一千公里計算,機票花費在九百元上下。據有關部門抽樣調查,現階段公費旅行與自費旅行乘客比是六比四,而九八年是七比三,這表明自費旅客數量正逐步增長,民航這個曾經讓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行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逐步“親近民眾”。
李都表示,如果單程機票的平均價格低于工薪者月收入的一半,那么民航的“自費市場”即可望啟動。而當前九百元左右的票價水平還是離百姓的期望值太遠,即使收入較高的北京地區職工工資,去年人均年收入也不過一萬五千七百二十六元。受航空運輸成本制約,中國民航像國內彩電一樣全面降價幾乎不可能,李都說,在此情況下,唯有實行機票價格的靈活機制,才能最終盤活市場。
隨著七月四日,中國國內成品油市場的第七次降價,一些航空公司與政府又玩起“貓捉老鼠游戲”,把機票價格降至火車臥鋪價位,一些旅行社也采取包機、包座方式“促銷機票”。像上海至北京最低六百二十元、至廣州最低七百元……
業內人士認為,上述行為表明,機票價格有“下調的空間”。如果利用好這個空間,適當縮小與地面交通的旅行耗資差距,將會極大地增加自身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