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延春12月19日北京報道 “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出現了轉機,但基礎并不牢固。因此,必須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也應注意政策的適時調整和漸進轉換,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和轉型創造條件。”
這是今天在此間召開的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九五”回顧與“十五”展望論壇上,經濟學家們的共識。
基于宏觀經濟雖出現重大轉機但并非根本轉折的現實,對經濟形勢不宜作盲目樂觀的判斷。與會專家建議,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的財政政策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調整財政投資政策的內容和方向,盡可能放大政策的即期擴張及中長期的維持與推動效應,包括更多以財政貼息、參股和擔保形式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對技術裝備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的投資需求給予更大的財政支持,發行專項建設國債;二是加大財政政策直接啟動消費需求的力度,其主要籌資對策是增加財政可支配收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調出部分資金,適當減持國有股;三是積極推進稅費體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間的規范轉移支付制度,這是增加社會和地方投資、消費能力,持續擴大內需的重要方面;四是注意政策的適時調整和漸進轉換,主要是通過市場和消費替代、民間和企業投資替代、出口需求替代,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和轉型創造條件。
與會專家預計,未來五年經濟年均增長7-8%左右,保持貨幣穩定,通貨膨脹率控制在3%之內是可以達到的。專家認為,對中國的貨幣政策,比較有把握的判斷是:長達3年的通貨緊縮趨勢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物價回升的苗頭已經出現。如果認為一定程度的物價上漲是經濟健康增長的伴生物,那么,目前這種物價上漲仍屬正常。這意味著,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們還沒有必要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但是,鑒于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防患于未然”,密切關注各類實際經濟變量、各種物價以及實際利率的走勢仍然是必要的。
面對“入世”對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影響,專家們預測,今后一段時間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量不會有大幅度提高;投資方向將逐步調整,服務業將成為重要投資領域;外商獨資企業和控股企業將增加;外資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加強。
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主辦、華夏證券研究所和閩發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