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12月12日 09:57 中國經濟時報
11月3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明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意味著中國即將進入持續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第四年。也就是說,明年國家將繼續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增加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繼續調整收入分配等等。有人預計,明年發債規模可能不會低于前三年的平均水平。 對于國家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能持續多久,經濟界和經濟理論界一直存有爭議。一部分專家認為,積極財政政策是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短期政策措施,因為財政投資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可能會產生“擠出效應”,抑制社會投資,所以執行一段時間后一定要考慮“抽身而退”的問題。現在看來,這一政策措施目前并無“退”意,至少還要再實施一年。 那么,如何看待積極的財政政策?它是否會成為一個中長期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數專家學者對此持審慎態度。 拉動增長仍需政府投入 結合今年以來宏觀經濟出現回升的良好勢頭,多數專家表達了積極財政政策“助益明顯,功不可沒”的看法。一致的觀點是,當前經濟形勢出現明顯好轉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宏觀政策效應的顯現,是近三年以來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產業調整政策、靈活運用價格和稅收等經濟杠桿的綜合效應,沒有積極的宏觀政策,就不會有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的穩定增長。就目前情況看,要保持三大需求的穩定增長,從而保證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政府投入仍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今年夏天,國內經濟界出現“轉機還是轉折”的爭論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陸百甫就提出,推動當前經濟好轉的因素主要還不是機制性效應的結果,這種好轉是初步的,基礎還不鞏固,要持久地轉入良性循環,還要有一個更為有效的政策拉力,尤其是對市場主體機制性效應發揮的拉動。他提出,今年以來投資增長中更多的是依賴于國家財政國債資金投入的帶動,企業技術改造貼息的投資仍然比較乏力,而其他民間投資沒有趨旺,國債資金還不能很好地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上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還沒有解決、消費市場的開拓還存在許多梗阻、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狀況也沒有根本改變,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因此,我國經濟還需“再添一把柴火”,適當地再加大一點國家投入,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擴大社會投資,鼓勵居民消費,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需要一個過程,通過政府投入拉動經濟增長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說明政府決策與多數專家的政策建議不謀而合。 注意積極財政政策的條件和邊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劉世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不能從時間的長短上理解積極的財政政策。他說,不管是擴大內需還是擴大外需,都是服務于“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大局,“我一直鼓吹要調動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1996年經濟高速增長時并沒有發國債,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還很大,關鍵是要看經濟增長的質量。”他說,擴大內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的任務,積極的財政政策只是擴大內需的措施,擴大內需既包括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也包括通過深化改革和調整政策,形成社會消費和投資持續增長的內在機制,是“兩條腿走路”。二者之間互為促進、互為補充,但從一定意義上說,后者更具有基礎性意義。積極的財政政策何時以及多大程度上繼續實施,將取決于社會消費和投資增長內在機制所帶動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彌補需求不足的缺口。 他強調,由于結構、體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現在社會消費和投資增長機制的培育雖有一定進展,但步子并不快,例如住房制度改革帶動的住房消費和投資增長并沒有出現快速增長的局面。也就是說,現在我國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經濟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就不能不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何時可以抽身而退,要看社會消費和投資增長的內在機制的培育程度,也就是經濟回升自主性因素的作用發揮到何種程度,在時間上延遲并不意味著要一直實施下去,所以不存在是不是中長期的政策措施的問題。 怎樣判斷增發國債的前景 從1998年下半年至今,國家共增發了3600億國債,而且呈逐年增加之勢,三年分別為1000億、1100億和1500億,那么2001年發多少?有部分專家提出1500億的建議,也有人認為,現在經濟已經明顯回升,1500億是否太多?當然,這只是專家的說法,明年到底發多少債要由國務院定,而且還要等到明年3月份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 對明年發債規模持謹慎態度的專家的理由是:其一,目前國債和征稅的空間都非常有限,政府債務支出占當年政府收入的比例有上升趨勢,1999年曾達到40%;其二,發行國債的目的之一是帶動社會投資,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財政投資的“擠出效應”已經出現,今年前三季度國有和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增長近13%,但城鄉集體和個體投資增長幅度不到8%;其三,要考慮其他隱性債務,企業債轉股之后形成的國家債務、地方政府越權擔保和借貸的債務、未納入預算的國家政策性指令性貸款等,都對財政安全構成潛在風險;其四,政策實施過程中的違法違紀現象,更是削弱了財政政策的使用效果。今年7月份,全國人大財經委在肯定財政投資實施效果的同時,提出要警惕經濟成長對國債投資的依賴性。 專家們對于國債資金的用途的關注似乎不亞于應該發多少國債。有專家提出,國債不是用于擴大政府投資,而是用于支付改革成本,用于彌補社會保障資金的欠賬,用于重建貼息擔保制度等等。更多的專家一直在呼吁財政投資要真正發揮帶動民間資金的作用。厲以寧教授指出,財政手段只能起啟動經濟的作用,民間資金活了,整個投資才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進來。(本報記者柏晶偉)
|
網站簡介 | 用戶注冊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中文閱讀 | RichWin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網站律師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