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指出:債轉股的同時必須把有效資產剝離出來,否則將來會“再轉股”;如果法人治理結構不規范,所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就全是假的;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重要的不是講“特色”而是講規范;解決國有資本的投資結構問題,國有投資機構要負有責任;減持國有股要實現多方面改革目標,不能為減持而減持。
記者單羽青12月10日北京報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日前在談到國有投資業在國有股減持中的作用時表示,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而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必須要有國有投資業的進入。同時,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企業重組和制度創新的重要階段,改善股權結構、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需要有新的投資者進入,并使所有者到位,因此,也需要國有投資機構參與。
陳清泰說,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十五”期間的兩項重要任務?梢哉f,國有投資業發展對“十五”計劃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陳清泰是在“國有投資業在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進程中的戰略地位研討會”上作此論述的。該研討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主辦。
在談到債轉股問題時,陳清泰說,債轉股是通過國有投資機構將國有債權轉為股權,然后再伺機退出的一種運作。在這一過程中,國有投資機構一方面要對化解國有銀行不良資產承擔責任,另一方面要以新的投資者身份進入企業,為改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結構、促進經營機制轉換做出貢獻。到目前,已有600余戶大型國有企業約4600億債權陸續轉為股權。這一重大改革措施運作效果如何,牽動全局、影響重大。長期以來,在一些企業甚至政府的一些領導和社會輿論中存在一種錯覺,認為國有企業效益不好就是因為負債過高。這個觀點實際上是不對的,從概念上造成了一些混淆。企業效益不好的根本原因不是負債過高,而是總資產利潤率過低,甚至低于利息率。一般講,負債率的高低表現為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并不決定企業的效益。這種似是而非的錯覺已經成為“公認”的輿論,不僅企業這么叫,很多政府的領導也這么說。因此,將經營不善的所有責任和原因一古腦地推到了負債過高上。企業是經營機構,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要有回報。資本投入為了分紅和資產增值,貸款投入為獲得利息和按時還本,這里沒有免費的午餐。把應該支付的利息變成減虧或者變成了利潤,是不是企業的狀況就好了呢?
陳清泰分析,企業狀況不好有多方面的原因。對一部分國有企業來說,對負債結構做調整是很必要的。但在調整負債結構的同時,必須要解決一系列問題。如果造成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不消除,今天的債轉股就會變成明天的“再轉股”。在債轉股、改善負債結構的同時,必須改善和調整企業的經營結構。實際上,虧損的原因是企業的運作效率過低。例如,1997年,美國工業企業每100塊錢總資產所獲得的銷售收入是110塊錢,我們的國有企業只有47塊錢。這怎么能有效益?為什么現金流量不足?這說明我們的資產結構、資產質量有問題,實際上就是在總資產中有大量不創造銷售收入的資產,即無效資產或非經營性資產。因此,在改善資產負債結構的同時,必須調整經營結構,甩掉無效益、無前景的業務,剝離無效資產、壯大主業。中石油和中石化上市,大約要剝離三分之一的資產和三分之二的人員,以使企業狀況變得更好。如果資產管理公司用1:1的價錢把債權買過去,但經營結構沒有改善,不良資產并沒有處理,我們沒有什么理由相信它會變得越來越好。
陳清泰說,與此同時,要以新投資者進入為契機,明晰產權、改善股權結構,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際上,債轉股是制度創新的一次非常好的機會。一方面迫使原來的所有者到位,另一方面又有新的投資者進入。即便產權全是國有,但由多個機構持股,就有可能使它的目標定位于追求效益。但是目前這個目標沒有實現。因為新進去的所有者,擺開的架式不像真正的投資者,也不準備認真行使所有者職能。企業沒有股東會,他們也不參加董事會,不參與決策,對經營者也不行使權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是原來的債務免交了利息,作為資本金也沒有了分紅的壓力,但是領導班子沒有重組,業務沒有重組,體制、機制沒有改變,治理結構也沒有改善,就此我們怎么能期望它將來有很高的回報?債轉股是搞好國有企業一次很好的契機,但是要取得好的效果,我們必須要把減輕債務負擔與結構調整、改革創新、建立新機制聯系起來,為此還需要深入研究和做大量的工作。
對于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陳清泰表示,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對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原則做了規定,并且排除了一系列認識上的障礙,這是在改革上很大的突破。接下來就要進入實際運作的階段。這里邊有幾個問題,需進一步研究:
1.關于國有經濟定位問題。國有經濟要有進有退。國有資本要向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原則上講,未來國有經濟應該在全社會經濟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凡是民營資本愿意進入并允許進入的部分,新增國有資本就沒有必要再投入,國家必須控制的部分有的也可通過國有控股和參股來實現。國家是一個特殊的投資主體,國家投資者所關注的不是國有經濟所占份額有多大,追求的是把全社會經濟總量做到最大。所以,四中全會講到,國有經濟要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支撐、引導和帶動作用。所謂支撐作用,就是創造基礎條件。經濟發展、國家安全有需要,民營經濟不愿意進入或不能進入的領域,國有經濟進入。長江三峽,回報期很長,誰也不愿意投,那就國家投。引導作用就是開始風險比較大時,國有投資先進入。帶動作用不是代替,帶動民間投資,而不是代替民間投資。
國有經濟未來的定位,四中全會界定了四個方面,就是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這是國有經濟將來的主體。在其他領域,有能力可以更好地發展,可以進入資本市場,引入新的投資者,但是國家不可能再有資金注入;如果沒有能力繼續發展的,那就退出。明確國有經濟的定位,對于投資公司的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2.對國有經濟進行調整,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國家所有者如何到位。結構調整要涉及到資產的買進賣出,對國有資產,誰有權決定買?誰有權決定賣?誰有權利動用資產變現的錢?這是資產流動的基本前提,F在的狀況是,一方面政府對企業直接干預過多,另一方面國家的所有者職能沒有到位,兩者并存。現在有很多部門都爭先恐后地想當國有企業作國家所有者的代表,但是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國家所有者代表恰恰沒有到位。四中全會《決定》做了原則規定,即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同時允許和鼓勵地方試點。這對于資產的運作,本質的問題是財產歸誰所有?誰是所有者主體?未經最終所有者的授權和委托,任何機構和個人是無權代替的。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尚不清晰的情況下來運作,風險是非常大的。
3.通過結構調整,促進建立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這是當前企業制度創新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經過幾年的改革,大家認同了國有企業改革要制度創新。接下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如果法人治理結構不規范,所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就是走過場,F在的狀況總體來看不理想,包括上市公司也不規范,其中主要的表現就是公司內的激勵、監督機制尚未形成。一方面股東權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大股東侵犯小股東權益,國有股東侵犯非國有股東的權益。這里重要的問題是股權結構不合理。大多數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而且國有股又有政府背景,因此,經理人員是看著政府的臉色行事,而不是面對全體股東。似乎只要把國有大股東糊弄住,自己就可以穩坐江山。因此,現在不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已經影響到公司的運作和資本市場的信譽。現在經常可以聽到一種有害的說法,認為都是中國的企業,要考慮中國的特點,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們想怎么管還不就怎么管。我認為,總體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表現了中國的特色,但是法人治理結構不是講特色,而是要講規范。經營狀況好的企業要求得發展,將來融資的主要渠道靠資本市場。而在資本市場,無論機構投資者還是自然人投資者,他們對于投了資的企業的做法和政府完全不一樣。政府對其投資的企業習慣直接干預,替企業決策。而資本投資者他們并不認為自己就是最精明的經營者,他們對企業的日常運營并不想干預,但他們最關心的是公司的運作是不是規范?董事會是否盡到了誠信和勤勉責任,運作過程能不能保證所有者權益。一般來說,投資者愿意承擔經營風險,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承擔由于不規范運作而造成的資產損失,F在很多企業,包括有發展前景的企業缺乏資本金。另外一方面,居民又有投資的欲望。如果把國際投資者加進去,資本市場的資金是很充裕的。有發展前景的企業跟資本市場能不能建立有效的結合、實現雙贏,關鍵在于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盡管你的企業很有前景,但是法人治理結構不規范,投資者不知道你怎么就會把他的錢玩光,那這個公司等于自絕于資本市場,沒有人會把錢投給你。法人治理結構必須是規范的、透明的,我們多數企業恰恰還沒有做到這一點。法人治理的重要意義在于保護股東權益,投資機構,包括國有投資機構,作為股東為維護自己的權益而積極參與,是促使企業形成一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的關鍵。
陳清泰強調,這一輪經濟結構調整是戰略性調整,而不是適應性調整,更不是為減持而減持。通過這一輪調整,要綜合地實現若干目標,其中包括改善國有經濟布局、克服國有制的體制弊端、籌措資金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要實現三個目標:
1.改善國有經濟布局。要堅持國有經濟有進有退,使國有資本向國家必須控制的、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發揮其它所有制經濟不可替代的作用。凡是民營經濟愿意進入的,新增國有資本就沒有必要再投入,具備條件時則可以退出,使國有資本更多地集中在天然壟斷行業、涉及國家安全行業、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為改善國有資本的布局結構,國有投資機構是重要的運作主體,負有重要責任。
2.改善企業股權結構。在保持國有經濟的情況下,實現企業股權多元化是解決政企分開、使所有者權能到位的重大舉措。這是企業走向市場、建立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基礎。對國有經濟進行有進有退的調整,是實現股權多元化的重要契機,切不可放過機遇。有關政策原則和認識上的問題,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已經解決。在具體實施中,新的投資者如何進入?如何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國有投資機構有很重要的責任。
3.要通過減持國有股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在這一輪的戰略性調整中,將一部分國有股權轉讓(劃撥)給社會保障基金,使社會保障基金成為新的國有投資者。由此可以得到兩個好處,一是根據社保支付的需要變現部分國有股權,以保證支付;二是社保基金承受著社保支付的壓力,有可能以資產的保值、增值為目標運作資產,充當一個真正的國有機構投資者。如果運作得好,對國有企業的制度建設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要實現這三個目標,必須綜合考慮。如果僅把減持放在第一位,目的就是為了減持,對其他方面缺乏考慮和安排,我認為絕對沒有好處。綜合處理三個目標,使三個方面都能受益,對深化改革和“十五”規劃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