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財經北京7月1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近日,浙江省工商局對部分珠寶玉石的抽檢結果顯示,卡地亞[微博]珠寶5個批次全部不合格,不合格率達到了100%。此后兩周的時間,卡地亞都沒有對此作出回應。直到昨天下午,最新的消息顯示,陷入“質量風波”的卡地亞在發出回應聲明稱:“由于工作失誤,未及時按照部分省份的要求為個別珠寶作品申請珠寶鑒定證書。目前正在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的工作,進行內部核查。”
此前的報道顯示,抽檢結果顯示,“卡地亞”品牌飾品抽樣5批次,不合格5批次,均為珠寶玉石。不合格的主要項目為標識中的“質量”、“證書”,判定標準為浙江省DB33/206-2013《珠寶玉石飾品標識》。
產品不合格分為幾種類型?像卡地亞遭遇的“質量門”事件是屬于那種不合格類型?
經濟之聲特約觀察員張立棟表示,產品不合格其實分為廣義的不合格和狹義的不合格。狹義的不合格是指產品質量本身不合格,也是消費者通常所理解的不合格,而廣義的不合格則還包括標識不合格、未獲得相關證書等情形。
公開資料顯示,在中國,廣東、云南、山東、浙江、新疆五個省份關于珠寶玉石飾品的標識有自己的地方標準。
卡地亞之外,其它奢侈品牌也被消費者投訴,阿瑪尼被投訴襯衫褪色嚴重,梵克雅寶門店里甚至被消費者拉起了橫幅抗議質量和售后服務問題。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關于奢侈品質量問題的投訴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中國。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律師胡鋼:所謂“奢侈品”賣的就是一個名號,一種概念,可能除掉這個商標以外,它的價值可能只是它售價的1%。
近年來,公開報道中的幾個關于卡地亞品牌的質量受質疑事件:
2014年5月,沈陽的消費者劉女士花費5 .2萬元購買的卡地亞女表,使用3年時間,接連5次出現表針停走毛病。卡地亞否認手表有質量問題。
2014年3月,南昌市消費者雷先生花費18萬余元購買卡地亞男士腕表,佩戴不到2個月,手表把頭脫落。為此,雷先生找到卡地亞腕表專柜要求退貨。經協商,對方拒絕退貨,僅同意有償維修。
2014年3月,長春市消費者鄭先生從韓國購買的價值30萬元的卡地亞手表,表鏡不到2年發生非人為脫落。商家以手表已經超過期限而拒絕全球聯保,鄭先生需自己承擔維修費用。鄭先生認為,從提貨日期算起,還沒有超出2年的全球聯保期限。
2013年1月,消費者楊先生從首爾新羅免稅店購買了卡地亞藍氣球女士腕表,楊先生回國后偶然間迎光發現,卡地亞藍氣球手表表盤中九點鐘方向,黑色時間刻度上有異物。
對于卡地亞產品接連被曝出的質量和服務問題,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兩位嘉賓紛紛表示,一是企業故意制造優質服務的稀缺性,讓消費者覺得這是大品牌的處事風格;二是由于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會增加成本,而不少奢侈品品牌只把中國市場看作“點鈔機”,不愿意擴大投入;三是中國本土缺乏高質量服務型人才,而國際企業又很難將國外的服務人員調崗至中國。
面對抽檢100%不合格的情況,卡地亞是到昨天下午才做了一個并不詳細的回應,面對這樣一個“成績單”,卡地亞傲慢的底氣從何而來?
經濟之聲特約觀察員張立棟表示:可能是市場需求決定的,因為確實有一部分人對奢侈品有很大的需求。但即使這樣也不應該透支消費者的信任。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