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刻商業
編輯?| 白楊
近幾年,“關店”似乎成了零售市場的熱詞。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23年全國范圍內有21家百貨商場停業閉店,其中不乏太平洋百貨、永旺、百盛、解百、大洋百貨、新世界百貨等老牌百貨。
更早一些的2020年,永輝超市、步步高、高鑫零售、聯華超市等超市企業閉店也超過了835家。
如今,這股寒潮正加速傳導到互聯網巨頭身上,阿里巴巴賣掉銀泰,就是最鮮明的一個例子。
12月17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同意將銀泰100%的股權向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購買方財團出售。
對阿里巴巴來說,這次出售是一次“虧本買賣”。根據公告,阿里出售銀泰的所得款項總額約為74億元,虧損約93億元。
寧愿承受巨額虧損也要賣掉銀泰背后,自2016年提出“新零售”,希望完成線上線下零售業的融合改造以來,阿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資金和資源,但如今發現,這場龐大的新零售試驗無法為它創造更多價值。
與此同時,經過過去兩年轟轟烈烈的組織架構梳理及調整后,阿里新的航向是電商、云和AI,阿里管理層此前也曾明確定調,阿里巴巴仍有一些傳統實體零售的相關業務,它們不是阿里核心聚焦的業務,在積極探索退出方式。
多重因素疊加下,如今阿里從零售業抽身的態度已然十分堅決。
事實上,除了銀泰外,阿里的“包袱”還有很多。下一步阿里將剝離哪些資產?這些年,阿里究竟又做了多少筆“虧本買賣”?
虧本賣銀泰,阿里甩包袱
阿里與銀泰的故事,要從阿里的新零售戰略說起。
2016年,在杭州云棲大會上,馬云首次提出了“五新”發展戰略,強調“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并將“新零售”定位為,通過線上、線下、物流等各個環節的緊密結合,數字化重構“人貨場”,借此打通商業的全盤鏈條。
為了實施新零售戰略,阿里相繼投資了蘇寧、聯華超市、三江購物、高鑫零售,銀泰等多家超市,推出盒馬鮮生探索新的生鮮零售業態......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阿里逐步從一家電商公司,發展為覆蓋線上、線下多元業務的龐大集團。
彼時,阿里與銀泰的合作,被認為是“為中國零售業變革進行的一次探索”。
在雙方合作的“蜜月期”,銀泰憑借其市場地位,為天貓帶去了亟虛的品牌商家,阿里也依托互聯網技術和用戶基礎,幫助銀泰商業完成了數字化轉型和商業模式創新。
但市場瞬息萬變。在淘天、京東、拼多多等傳統電商,以及抖音、快手等內容電商的瓜分下,線下賣場客源持續減少,銀泰的線下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戰。
根據華泰證券報告,2017年,阿里完全控股銀泰商業時,淘天在電商市場的份額占比超過70%,但到了2023年,淘天市場份額下滑到了40%以下。
與此同時,以銀泰為代表的新零售,其重運營、重管理、重資產的弊病日益凸顯,甚至拖累了阿里的整體表現,在此背景下,阿里適時甩掉銀泰“包袱”,拋棄實體零售業務不可謂不正確。
乃至由此來看,銀泰也不會是最后一個被賣的業務。
2023年,阿里啟動“1+6+N”組織結構,即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六大業務集團之外的“N”公司,包括盒馬、銀泰、飛豬、羚羊等,身份和位置開始尷尬起來。
后來信任集團CEO吳泳銘上任后,繼續開啟了一系列“糾偏”行動,讓阿里朝著“核心收緊、非核心減負”的方向發展——
對于核心業務,阿里將保持長期專注力和高強度投入,確保產品始終緊跟用戶需求去迭代進化,保持長期生命力和競爭力;對于非核心業務,則將通過多種資本化方式,盡快實現資產價值。
在這一基礎上,被阿里列入“所有其他”板塊的業務,某種程度上都在“減負”清單里。
而從阿里過去一段時間的動態來看,包括銀泰、高鑫零售等在內的新零售業務,是阿里退出意愿最強烈、退出姿態最激進的業務。
阿里這些年,做了多少筆“虧本生意”?
從賣掉銀泰的那一刻起,阿里的新零售戰略其實已經進入大撤退階段,決定將發展重心收攏至線上。
今年2月阿里財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蔡崇信表示,2024財年前9個月(2023年4月1日至12月31日),阿里已完成了17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出售。
2024年,除了銀泰外,餓了么、盒馬、大潤發等曾經輝煌的“新零售”企業,都相繼傳出過將被出售的傳言。此外,阿里還在出售蘇寧易購、小鵬汽車、B站、快狗打車、摯文集團等企業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這些非核心資產的處置,阿里已經處理的大多都是“虧本買賣”,還沒“動刀”的,也大概率會是虧本買賣。
以大潤發為例,大潤發成立于1996年,由潤泰集團控股,2011年,高鑫零售作為大潤發的母公司,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被譽為“最賺錢的超市”。彼時,阿里巴巴兩次出手投入500億港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72%的股權,掌握了對該公司的控制權。
在阿里的戰略里,收購超市股份是新零售戰略的關鍵一步,通過收購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能結合電商與實體零售的優勢,實現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如將大潤發接入阿里的淘鮮達及天貓超市,為客戶提供“1小時達”及“半日達”配送消費體驗。
遺憾的是,從數據上來看,這場合作并未達到預期效果。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2024財年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725.67億元,同比下降13.3%;全年虧損金額高達16.05億元,相較上年同期為1.09億元,跌幅巨大,這也成為高鑫零售2011年上市以來最大規模的虧損。
而阿里收購高鑫零售先后花費504億港元,按高鑫零售12月20日總市值242億港元測算,其在高鑫零售的投資上虧損約262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245.8億元。
不難發現,如今的高鑫零售,其實已經成了阿里的又一個沉重負擔。接下來無論是賣掉還是繼續做,阿里都要承受不小的損失。
此外,作為阿里新零售的“一號工程”,盒馬也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態。
從2015年開始至今,盒馬已走到了第十年的關口,從最開始“不問盈虧”到如今“經營責任制”,阿里為盒馬燒錢的意愿越來越低,圍繞著盒馬“閉店”“賣身”等消息時有傳出。
盒馬的真正危機在于,縱然已經探索了十年,盒馬仍還沒有實現持續性的盈利,再加上阿里最初布局盒馬,是為了找到做即時零售的商業模式。但這一賽道如今已擠滿了美團、樸樸、京東、叮咚買菜等玩家,盒馬未來能不能釋放出增長潛力,并不好說。
雖然現任CEO嚴筱磊曾在6月全員會上說盒馬不會被賣,但可以預見,若無法實現盈利,其在阿里剝離非核心業務戰略下,處境只會更加艱難。
值得注意的是,銀泰、大潤發、盒馬......都只是阿里在新零售業態上“吃虧”的一部分,阿里的損失還有更多。
今年2月,淘寶中國轉讓蘇寧易購股權。2015年,阿里入股時的15.2元/股,如今蘇寧易購股價跌至12月20日收盤價2.19元/股,手握蘇寧18.61億股的阿里,虧損累積約242億元。
3月,淘寶中國第二次出售了小鵬汽車美國存托股票(ADS),合計3300萬份,總價值約3.14億美元(約合22.6億人民幣),成交在每股9.6美元到9.75美元之間,低于市場價。
同月,阿里清倉式出售了B站的所有股份,累計投資接近50億人民幣,僅套現了約25億人民幣,虧損接近50%。
不止于此,阿里?去年陸續減持了光線傳媒、華誼兄弟、商湯科技等股份,再加上此前考拉、優酷、蝦米音樂、UC瀏覽器等獨角獸企業,阿里正不斷剝離虧損的非核心業務,讓發展重心重新向主業聚焦。
投資并購的故事,已經不再是阿里追求的了
如果將阿里的投資并購之路,看做一場圍棋游戲。在馬云執子之時,其落子策略很明顯,即通過將被收購或控股的公司聯合起來,吃掉最多的黑子,阿里贏得全局勝利。
曾經,阿里的確深諳投資并購的擴張邏輯。
2012年至2018年期間,阿里迎來了投資的擴張期,無論在資本層面還是業務層面,都呈現出擴張型思維,優酷、蝦米音樂、萬網、高德地圖、餓了么、銀泰、大潤發等幾十家企業都被納入了阿里的商業帝國版圖,投資行業涉及企業服務、電商零售、金融、文娛傳媒、汽車交通、物流、本地生活、醫療健康、智能硬件等,一時風頭無兩。
過度橫向擴張及跑馬圈地,一邊讓阿里業務變得龐大且多元,但另一邊,也讓企業開始變得臃腫。
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后來面對拼多多追趕、抖音入局等新競爭對手時,阿里猶如大象轉身,姿態緩慢。
如今,在經歷過頻繁的組織架構調整后,保基本盤、聚焦主業成為阿里落子的核心目標。
在馬云“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的方向指引下,吳泳銘上任阿里CEO后就明確提出,集團最高優先級是讓電商和云計算兩大核心業務重燃增長動力,并表示在2024年,將改善用戶核心體驗上加大投入,以支持淘天集團重拾增長及穩固市場領導地位。
為了淘天重回增長通道,阿里聚焦電商和AI,堅持做“萬能的淘寶”,電商的資源都在用回淘寶,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好商品,好價格,好服務”的購物體驗;同時實施“減負”計劃,精簡組織、簡化流程,逐步出售非核心資產。
至此,阿里在當下階段的發展邏輯其實已經變了。
阿里不再像過去那樣追求“大而全”,追求橫向的無限擴張,而是回歸到更核心的電商、云和AI,在這幾大核心業務的縱向深耕里,找未來的增長答案。
這一新的發展邏輯下,沒人可以預測,阿里將走向何處,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闖關、試錯、再出發后,它依然值得期待。
(題圖來源于阿里巴巴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系的,請于上述內容發布后的30天內進行。
400-690-0000 歡迎批評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