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正值表示外國來華證券投資凈流入,負值表示外國來華證券投資凈流出。
(五)外債
截至2010年6月末,我國外債余額為5138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qū)、澳門特區(qū)和臺灣地區(qū)對外負債,下同),其中,登記外債余額為3072億美元,貿易信貸余額為2066億美元。
按期限劃分,中長期外債(剩余期限)余額為1700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33%;短期外債(剩余期限)余額為3438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67%。在短期外債(剩余期限)余額中,貿易信貸、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如銀行為進出口企業(yè)提供的貿易融資)分別占60%和19%,二者合計占79%,主要與我國近年來對外貿易的迅猛發(fā)展密切相關。貿易信貸及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具有真實的進出口交易背景,不會額外增加外債風險。
圖2-8 中國外債余額及短期外債(剩余期限)占比
從債務類型看,以國際商業(yè)貸款為主。2010年6月末,國際商業(yè)貸款余額為2373億美元,占登記外債余額的77%,所占比重較上年末上升2.8個百分點。
圖2-9 中國登記外債債務類型結構
從債務主體看,以中資金融機構和外資企業(yè)為主。在2010年6月末的登記外債余額中,中資金融機構和外商投資企業(yè)債務余額分別為1231億和958億美元,分別占40%和31%。
圖2-10 中國登記外債債務主體結構
從幣種結構看,以美元債務為主。在2010年6月末的登記外債余額中,美元債務占72%,比上年末上升4.3個百分點;其次是日元債務,占10%,比上年末下降1.8個百分點。
圖2-11 中國登記外債幣種結構
中長期債務主要投向制造業(yè)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等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在登記的1922億美元中長期外債(簽約期限)余額中,投向制造業(yè)的為415億美元,占22%;投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的為247億美元,占13%。
圖2-12 中國中長期外債(簽約期限)投向結構
2010年上半年,我國新借入中長期外債197.76億美元,同比增加104.43億美元,上升111.89%;償還中長期外債本金123.95億美元,同比減少70.77億美元,下降36.34%;支付利息14.43億美元,同比減少6.41億美元,下降30.76%。
2010年上半年,我國外債余額大幅上升,主要源于貿易信貸與中資金融機構外債的增加。6月末外債余額較上年末上升20%,其中貿易信貸與中資金融機構外債對外債余額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3%和34%。
專欄4
美元套利交易是外匯凈流入波動的主要原因
2007年底,美元進入降息周期,人民幣利率持續(xù)高于國際市場美元利率,特別是2009年下半年以來,中美利率差總體呈擴大態(tài)勢,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逐步恢復升值預期。受利差和匯差雙重收益誘導,境內市場主體的跨境美元套利交易規(guī)模開始擴張,加劇了我國外匯收支的波動。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
一是境內外匯貸款。境內外匯貸款利率主要參考國際市場利率,在中美利率差擴大的情況下,企業(yè)借用外匯貸款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而人民幣升值預期進一步加大了企業(yè)“負債外幣化”傾向。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我國金融機構外匯貸款余額分別增加1358億和323億美元。銀行為滿足境內外匯貸款需求,不斷調回境外資產,國際收支平衡表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我國銀行境外資產凈回流分別為663億和212億美元。
二是跨境外匯融資。隨著外匯貸款投放的不斷擴大,銀行自身外匯流動性趨緊,外匯貸款利率有所升高,企業(yè)開始運用跨境外匯融資的方式獲取境外外匯資源。對外貿易中,境內銀行在接受境內企業(yè)人民幣全額質押或扣減境內企業(yè)授信額度后,以信用證、承兌、保函等保證方式從海外分行、境外銀行、本行離岸部獲取貼現(xiàn)、代付、授信等各種外匯融資便利,為境內企業(yè)延遲進口付匯、提前出口收匯提供金融服務,為鎖定匯率風險,境內市場主體在即期外幣負債的同時多選擇買入境內或離岸市場遠期美元。此外,今年上半年國內房地產企業(yè)在宏觀調控下境內融資困難,開始通過境外關聯(lián)公司從境外獲取貸款,然后再將資金以外商投資方式投入境內,這也是上半年房地產行業(yè)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
市場主體的境內外外匯融資延遲了直接購匯和對外付匯,加大我國外匯凈流入壓力。5月份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深化,市場避險情緒升高,外匯融資反向套利平倉交易上升,當期購、付匯需求擴大,致使5、6月份外匯凈流入趨緩。
三、外匯市場運行與人民幣匯率
(一)匯率機制改革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建設情況
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2010年6月19日,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重啟匯改后,市場經歷短暫動蕩,人民幣匯率呈現(xiàn)雙向、寬幅波動,升值預期逐漸減弱,外匯供求失衡狀況趨于緩和。
2.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豐富外匯市場主體層次
截至2010年6月末,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會員總數(shù)達到286家,遠期、外匯掉期和貨幣掉期會員分別為73、72和24家,除遠期會員數(shù)與2009年末持平外,其他三類會員分別增加10家、1家和4家。企業(yè)集團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類會員繼續(xù)擴大,上半年新增6家。
(二)人民幣對主要貨幣匯率走勢
1.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幅擴大
2010年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收于6.7909,較2009年末(6.8282)升值373個基點,2009年全年升值64個基點。
圖3-1 2010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走勢
2.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均有升有貶
2010年6月末,人民幣對港元匯率中間價期末收于0.87239元/港元,較2009年末的0.88048升值0.9%。人民幣對日元匯率中間價期末收于7.6686元/100日元,較2009年末的7.3782貶值3.8%。人民幣對歐元匯率中間價期末收于8.2710元/歐元,較2009年末的9.7971升值18.5%。人民幣對英鎊匯率中間價期末收于10.2135元/英鎊,較2009年末的10.9780升值7.5%。
圖3-2 2010年上半年人民幣對歐元、日元、英鎊、港元匯率中間價走勢
注:年初中間價=100。
3.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價彈性在重啟匯改后加大
2010年1月至6月中旬,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圍繞中間價窄幅波動,交易價相對中間價的日間最大波幅日均為0.02%,2009年為0.04%;交易價的日間波幅(最高價-最低價)日均為18個基點,較2009年下降11個基點。6月19日重啟匯改后,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圍繞中間價大幅波動,交易價相對中間價的日間最大波幅日均為0.21%;交易價的日間波幅(最高價-最低價)日均為172個基點。
4.人民幣匯率預期總體平穩(wěn)
截至2010年6月末,境內外遠期市場一年期人民幣對美元預期升值幅度均為1.5%,較2009年末分別增長0.6個百分點和下降1.0個百分點。
圖3-3 2010年上半年境內外遠期市場1年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勢
5.人民幣有效匯率穩(wěn)步升值
根據(jù)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shù)據(jù),2010年6月份,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shù)為117.42,較2009年末升值5.1%,較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fā)前的2008年6月累計升值8.6%,較2005年7月匯改前累計升值18.5%。 6月份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shù)為119.05,較2009年末升值3.4%,較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fā)前的2008年6月累計升值8.2%,較2005年7月匯改前累計升值21.7%。
圖3-4 1994年1月-2010年6月人民幣有效匯率走勢
(三)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
1.銀行間即期外匯交易穩(wěn)步增長
2010年上半年,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成交量較2009年同期增長29.8%,日均成交量較2009年日均增長8.6%。即期外匯市場仍以詢價交易為主,全年詢價與競價交易量之比為119: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