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GDP之和為何要打九折?
根據國家統計局2月22日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中國2012年GDP為519322億元,比上年增長7.8%。這個數字放之全球相當不錯,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最新預測,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預計3.2%,其中美國2.3%,歐元區-0.4%,日本2.0%,俄羅斯3.6%,印度4.5%,巴西1.0%,南非2.3%。
同時,人們再次注意到,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數,依然低于31個省市區在地方“兩會”上公布的各地GDP之和。根據各地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地方自行統計的GDP總和為57.66萬億,國家統計局核算數相當于給地方統計數打了九折。
自1985年國家和地方分別核算GDP數據以來,地方統計總和一直高于全國總量,2009年地方統計高出全國2.68萬億,2010年高出近3.5萬億,2011年高出4.6萬億元。
對這一問題,2011年初國家統計局的口徑是,各地數據存在重復計算問題,比如一家大型公司總部所在地計算各分公司營收之和,分公司所在地又將其營收納入統計。另外,出口與消費統計數據不易失真,但投資究竟有多少最終轉化為實物工作量,要更加仔細。
2012年初,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目前各地GDP匯總之和高出全國核算數約10%,主要是分級核算中重復計算問題以及原始數據存在差異。將來實現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后,國家掌握第一手的企業真實數據,誰算差距都不會太大。
但統計部門也承認,行政干預所帶來的地方數據造假也是產生“水分”的原因,如地方政府要求企業上報數據要與統計局的數據保持銜接,讓統計工作為“政績”服務。
筆者最近接觸到一些企業,有的反映出口退稅的“水分”(如不實出口),有的反映收入確認的“水分”(如相關企業對開發票),有的反映納稅中的水分(為完成指標而先征后返),筆者也看到一些地方領導講話中反復強調GDP、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的重要性,壓指標壓任務。如果都講真話實話,可以肯定,我們相當一部分部門和企業的增長已是“透支性的增長”。
只能增,不能減;指標越高越好,超額越多越好,預期越樂觀越好。這種單向度思維該變變了。如果還靠透支,現在越好看的數字,將來就是越難看的代價。(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