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太空經濟卻不僅僅局限于衛星應用領域。
2007年9月17日,美國宇航局局長邁克爾•格里芬在華盛頓發表旨在紀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講時宣稱:太空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他說,太空經濟包括衛星通信,如無線電通信和衛星電視、遠程醫療,點對點的全球導航,天氣預報與氣候監測,保障國家安全的太空資產等。太空經濟也包括剛剛出現的太空旅游以及發展中的太空后勤服務,后者可以使商業性的太空旅游成為一個可盈利的商業形態。
作為高科技前沿,太空經濟與科技、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與傳統產業之間有著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是社會經濟與科技進步的“發動機”。據統計,2006年全球航天預算與收入達到2197億美元,比2005年的1863.1億美元增長18%。
2006年,美國近十年來首次修訂了太空政策,確立了一系列旨在建立絕對太空軍事優勢的戰略目標,美國宇航局則表示將在太空探索領域不遺余力地創新,以期使美國在太空經濟中一直走在最前面,獲得最大的利益。
美國航天專家巴基曾表示:“太空技術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人們很難意識到這點!泵绹娇蘸教炀(英文簡稱NASA)局長格里芬也認為:“我們沒有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但是我們創造了整個新市場和經濟增長的動力!
在這種趨勢下,中國航天產業的發展,不僅會創造更多的高科技就業機會,帶動整個高科技產業群的發展,更能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更大的競爭力。
轉變 軍工資產的突破
在市場化前提下,以資本為紐帶,構建中國航天科技應用產業的設想,正在一步步實施中。
與美國的宇航產業發展脈絡不同,中國航天產業的發展并沒有經歷太多市場競爭的洗禮,也沒有經歷過在政府主導下的并購與整合。
這無疑是擺在馬興瑞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員工面前的一道嶄新命題。
熟悉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人就會知道,這兩家公司是在市場化的環境中,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的,正是在市場競爭中,美國的宇航產業與其他高科技行業互相滲透融合,促使美國經濟迅猛發展。
對于中國來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引領航天的主導力量。
雖然目前其最大的利潤來源還是宇航系統和導彈武器系統,但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已鎖定發展的目標:不僅要做火箭發射、衛星制造等產業,還要延伸至下游的衛星運營環節,完善整個產業鏈。
在做強做大宇航系統和武器導彈系統的前提下,按照馬興瑞的規劃,未來的利潤增長點很大程度上還會來自新近規劃的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
因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第四次工作會議所做的戰略規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未來中國航天科技產業發展的一份戰略藍圖。
在這份新的規劃報告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組織架構由集團公司、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專業公司、上市公司以及直屬單位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