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重考驗:2008貨幣從緊之惑(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3日 00:23 21世紀經濟報道
劉元春:會有這樣的影響: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會導致資金利用效率的降低,導致商業銀行的利潤下降,即便商業銀行在信貸控制的情況下會選擇優質項目進行投資,但總體收益仍會下降。不過,我覺得這個影響不會很大。在這一輪經濟繁榮的過程中,整個銀行業的利潤增長太快了,這方面帶來的利潤降低對它的影響不是實質性的。而且,金融創新之后,銀行表外業務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強,這也給銀行帶來了相當可觀的利潤。 通縮有多遠? 《21世紀》:國家發改委在2006年組織的一次調查顯示,在2008年下半年,中國可能會出現電能過剩的問題,考慮到中國煤電油運聯動的局面,中國經濟又面臨著通縮的威脅。那么在出口可能減緩的情況下,通所得威脅有多大? 劉元春: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沒有太多依據。就電能過剩來看,根據測算,2002年,中國電能會過剩10%到20%,但是到了2003年、2004年卻出現了電能短缺20%的情況,這說明,加速工業化和加速結構調整時期,簡單預測某一個部門的供需很困難。 另外,考慮到現在能源成本,即便出現電能過剩,電價也不會下調。而且,如果出現電能過剩,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很有可能會自然淘汰一批產能。中國某個部門出現產能過剩,或者出現產能不足都是正常的,都是市場經濟正常波動的反應。不應簡單地把這些東西放大。 總體而言,在中國宏觀經濟處于上行區間和加速發展時期,近期通貨緊縮的威脅基本是沒有的。 祝寶良:通縮在中國目前來說,發生的可能性非常小。在中國,價格上漲的壓力非常大,一些重要的初級產品價格仍受到控制。價格體系扭曲實際上隱含著較大隱形通貨膨脹壓力。當前,隨著我國不斷改善民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不斷完善,消費需求的作用開始提高,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基本平衡,產能過剩問題并不嚴重。 財政政策需著眼中期 《21世紀》:對從緊的貨幣政策的背景以及效果,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就這一輪通貨膨脹來看,貨幣政策并不是有效的應對手段,您怎么看? 孫明春:從理論上講,加息等貨幣手段對于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總需求,來減輕求大于供所導致的價格上漲的壓力。而去年以來發生在中國的物價上漲,主要集中在食品價格上,其主要原因并不是需求過旺,而是因為出現了暫時性的供給短缺。由于加息并不能增加食品供應,它對抑制當前的物價上漲意義不大。 劉元春:首先,就整個宏觀經濟形勢來看,說中國經濟整體過熱還過于大膽,從潛在GDP,投資收益率等方面來看,中國經濟健康的態勢是非常明顯的。 另外,很多民生問題不應該宏觀化,解決民生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宏觀經濟政策,期望通過貨幣手段來解決當下CPI上漲的壓力,可能是有問題的。任何的物價上漲肯定是貨幣現象,這一判斷沒有問題,但并不是任何物價上漲都是貨幣發行所導致的。中國的流動性是由于大規模的貿易順差所導致的,或者說大規模外匯儲備所導致的,因此,這幾年來的流動性過剩并沒有帶來很高的CPI。那么去年以來的CPI上漲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我們認為主要是結構性變化,相對價格的調整,以及國際聯動因素所推動的。 的確,通貨膨脹是一個貨幣現象,貨幣出現了貶值。但是貨幣貶值有很多表現形式,可能是貨幣流動速度加快,可能是貨幣發行量過大。除此之外,還有可能是結構性成本推動導致的暫時性價格變化,或者價格扭曲的釋放,這些很可能跟貨幣沒有關系。 去年年底以來,中國的貨幣政策名義是從緊的,但實際上是寬松的,因為根據我們的調查,這幾年的貨幣條件指數(貨幣條件指數是綜合了實際貨幣供給、真實利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變化的加權平均指標)一直是在下降。 祝寶良:從通貨膨脹的特征看,的確是這樣的。這輪價格上漲不是需求拉動型的,而是成本推動型和結構型的通貨膨脹。從緊的貨幣政策主要是調控短期需求,對成本推動型和結構型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會非常小。 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工資推動型的,這時就要控制工資增速;另一個是利潤推動型的,企業為了壟斷利潤而推動商品價格上漲,典型的如國際石油價格、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都是少數國家和少數企業壟斷的結果。 對于糧食價格上漲和國內的副食品價格上漲,我們的政策就是對農業進行補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收益,從而穩定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實際上,從目前的情況看,哪些產品的生產得到補貼,哪些產品的價格就穩定,補貼糧食生產糧食價格就相對穩定,但是蔬菜和牲畜生產沒有補貼,價格就上漲得比較高。這要靠財政政策來發揮作用。所以對于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必須從體制、財政政策上來解決,貨幣政策作用不大。 我國2008年的財政政策很明確,就是要解決民生問題,解決民生就是財政政策要發揮作用。面對農產品價格上漲,要對低收入階層進行補貼,這些都是財政政策發揮的作用。 《21世紀》: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實行“雙緊”的政策以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各方面的宏觀經濟數據仍然顯示經濟熱度很高,似乎從緊貨幣政策的效果被抵消了一些。而且,次按危機之后,美國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也縮小了中國貨幣政策的施為空間,比如加息的空間受到擠壓。在貨幣政策作用受限的情況下,財政政策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劉元春:首先,繁榮時期的財政必須從中期來考慮,中國目前情況不排除財政政策在很多方面可以有所作為,并不是說繁榮時期就要進行財政的緊縮。 其次,財政政策有所作為時,應該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從商業周期的基礎建設投資轉向民生投資,對于中長期的基礎性民生產業,比如說教育和醫療要進行大幅度投入,并且這個投入不必按照GDP增長幅度來投入,而是應該大幅度的投入。 第三,我們認為,目前再分配機制加大了中國的不公平問題,所以這方面應該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四,財政收入結構的調整是中國結構性調整的核心,在貨幣政策側重總量調控的前提下,財政政策應當在加速結構性調整上有更大的作為。 祝寶良:我國2008年的財政政策很明確,就是要解決民生問題,解決民生就是財政政策要發揮作用。面對農產品價格上漲,要對低收入階層進行補貼,這些都是財政政策發揮的作用。還可以發國債,這些在今年已經很明確了。 孫明春:財政政策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財政政策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支出政策,一是收入政策,收入主要是稅收。就財政體制來講,現在的問題主要是稅收這部分比較薄弱,缺乏稅收杠桿,稅種較少,一些稅種需要引入,比如物業稅、燃油稅等。 在財政支出方面,已經有較多作為,現在來講,要做好準備增加支出,尤其是補貼中低收入階層,比如醫療保險、住房補貼等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