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⑤
宣讀起訴狀、答辯、舉證、質證、辯論……江西撫州南豐縣,一場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為素材的模擬法庭在當地一家銀行舉行。法院工作人員擔任審判員,銀行職工分別扮演原告、被告角色,高度還原庭審全過程,為現場觀摩的60多名金融機構代表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各地生動的普法實踐,引導廣大金融從業者依法合規開展工作,為推進金融法治建設提供助力。
“法者,天下之準繩也。”金融業與貨幣打交道,天然面臨著較高的道德風險、操作風險,必須始終堅持依法經營、合規操作,不能胡作非為、突破底線。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新時代以來,從強化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到建立金融領域定期修法協調機制、推進金融領域修法工作進程,從夯實債券市場法律基礎、持續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到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加強金融監管執法等,我國金融法治建設扎實推進。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不斷增強金融從業者法治意識、合規意識,才能為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豐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無不體現著對法律、規則的重視。金融領域是強監管、重規則的領域,金融運營特別講究依法合規。回顧歷史,我國古代票號能穩健經營,就離不開嚴格的內部管理制度:票號的掌柜和店員之間相互監督,東家和股東也會定期督查,以防出現內部紕漏。今天,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更需要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嚴格遵紀守法,遵守金融監管要求,自覺在監管許可的范圍內依法經營,不能靠鉆法規和制度空子、規避監管來逐利,而要讓尊崇法律、敬畏規則、依法合規經營成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立法是法治的基礎,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涵養法治意識、推進金融法治建設,首先要做好金融立法工作。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為金融業發展保駕護航。”近年來,新證券法、期貨和衍生品法等陸續出臺;金融穩定法立法穩步推進;最高法先后就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出臺司法保障意見;數量眾多、更為細化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不斷推出……我國金融立法不斷完善,立法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進一步織密金融法網、補齊制度短板,將為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提供良好土壤。同時,徒法不足以自行。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讓金融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推動金融機構繼續加強內控合規建設,才能真正把法律和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確保金融業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只有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形成依法合規的金融文化,要在入腦入心上下功夫。舉辦“防范金融犯罪”合規培訓暨警示教育活動;將法治文化培育工作納入法律風險管理考評指標,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開展清廉金融文化及合規建設網絡知識問答活動,以“賽”促學、以學促用……各地金融機構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教育,讓警鐘長鳴,讓敬畏常在。前進道路上,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讓金融從業者真正秉承合規理念、強化合規意識、堅守合規經營底線,在金融領域形成依法合規的濃厚文化氛圍。
依法合規是金融業穩健運行的基石。新征程上,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加強金融法治建設,讓依法合規的意識牢牢扎根在廣大金融從業者心間,厚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我們就一定能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6日 05 版)
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①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新編歷史晉劇《日昇昌票號》里有這樣的情節:當饑寒交迫的魏老太拿著被水浸過的匯票來兌銀子,伙計難辨數額怎么辦?日昇昌票號大掌柜雷履泰責人詳查賬目底簿,當機立斷,兌!當伙計忽略差價少給客商兌了七兩八錢銀子怎么辦?雷履泰斬釘截鐵,補齊!正是靠著這種誠信精神,日昇昌票號實現了分號遍布全國幾十個城市、商埠重鎮,以“匯通天下”著稱于世。
2022年1月27日,正在山西晉中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日昇昌票號博物館,了解晉商文化和晉商精神的孕育、發展等情況,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晉商文化內涵,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這是對歷史的深刻總結,也是對金融文化傳承創新的明確要求。
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浸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這一重大課題,深刻闡明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五個方面的實踐要求。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既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又彰顯了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是“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在金融領域的生動體現。其中,“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居于首位。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這一實踐要求。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重信守諾,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活動中積累的道德觀、經營觀的重要體現。四川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館,“千斯倉”鈔版印樣等展品,無聲講述著世界最早紙幣“交子”的故事。北宋初年,成都已是內陸繁華的商貿中心,各地商旅云集于此。當時四川用鐵錢,買一匹絹需要90斤到100斤的鐵錢,攜帶不便。為破解“值輕量重”的難題,成都出現了經營鐵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存款人把鐵錢交給鋪子,鋪子用楮紙印刷紙券作為支付憑證,上面清晰標注了用戶存放的鐵錢數量,供其異地兌現,這種楮紙券即為“交子”。以信用為依托,一張張薄薄的紙券,成為蜀地商貿業繁盛的重要支撐。從商鞅“徙木立信”,到季布“一諾千金”,再到“交子”以信興商,對誠信的重視與追求,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時代在變,但誠實守信始終是我們不變的價值追求。
金融行業以信用為基礎,沒有信用就沒有金融。小到個人辦理信用卡,大到企業獲得融資授信,金融活動時時刻刻建立在信用之上。新時代以來,針對資金空轉、套利等現象,開展市場亂象專項治理;扎實推動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加強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出臺《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評估辦法》等文件,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重要成果。截至2023年末,我國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23.4萬億元,信用在金融風險識別、監測、管理、處置等環節的基礎作用得以發揮,讓“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更加深入人心。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方能筑牢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誠信之基”。
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一方面,應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恪守市場規則和職業操守,將誠實守信融入各項業務,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和服務承諾;要發揚鐵算盤、鐵賬本、鐵規章精神,始終不做假賬,誠實經營,珍惜信譽,不逾越底線。另一方面,應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法治體系。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將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優質的軟環境。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曾以百年老店胡慶余堂的故事闡釋“堅守講義守信的品行和操守”——“大堂內掛著的是‘戒欺’的牌匾,告誡員工牢記誠信經營;大堂外掛的是‘真不二價’的招牌,接受客戶的評定監督”。對于金融行業而言,誠實守信更是安身立命、不斷發展的生命線。既加強現代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等“硬實力”建設,也促進價值觀、行為規范等“軟實力”提升,推動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將“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扎扎實實落實在本職崗位上、具體行動中,就一定能不斷譜寫金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8日 05 版)
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②
為改造污水處理廠,浙江之恩環保產業園2023年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沒想到,該產業園不僅獲得了臺州銀行2000萬元的授信,貸款利率還比同類型貸款下浮了近30%。
利率為何會降低?原來,通過臺州數智金融服務平臺,臺州銀行工作人員確認這筆貸款符合“綠色貸款”標準,于是主動給予利率優惠,支持企業綠色轉型。讓產業更綠色,讓企業輕裝前行,金融機構主動讓利,生動體現了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經營理念。
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營利性雙重特性。能否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決定著金融機構能否行穩致遠。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并深刻闡明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五個方面的實踐要求,“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義和利是有機統一的,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金融行業要樹立正確的經營觀,把“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的實踐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堅持在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創造價值和利潤,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來倡導見利思義、義在利先,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在我國傳統商幫中,晉商“利以義制”的行商準則,徽商“以義為利”的經營理念,浙商“義利雙行”的價值追求,無不蘊含著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清代一名徽商購有大批糧食,趕上災荒之年卻未趁機漲價,而是將全部糧食減價出售。他說:“能讓老百姓度過災年,重新復蘇,才是大利。”金融行業要堅持古為今用,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正確認識“義”和“利”,不斷擦亮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底色”。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在義利之間取得平衡,才能保持健康的循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我國金融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重點領域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提升,截至去年8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7.4萬億元,利率優惠、財政貼息的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累計發放9600多億元,支持2300多萬戶次。以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蔡川村為例,該村貧困人口占比曾一度達到79%,年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郵儲銀行通過“產業引領+能人帶動+金融幫扶”的金融扶貧模式,“貸”動農戶拔掉了窮根。而把目光投射到更廣領域,“小微外貿薈”打通小微外貿企業融資痛點,農業保險、蘋果期貨助力農民防范風險,一個個“小場景”中,普惠金融釋放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能量”。前進道路上,金融行業要進一步樹牢正確義利觀,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全過程,在服務國家戰略、地方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今天,我們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金融行業要發揮自身業務特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無論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還是支持小微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或是為城鎮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都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必須堅持的“義”。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自覺抵制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等觀念,講信義、揚正義、弘大義,在服務實體經濟中實現自身價值,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獲得合理回報,實現經濟與金融共生共榮。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惠民利民上下更大功夫,讓人民群眾更好分享現代化建設成果。
在一次全國兩會上,談到鄉村金融,習近平總書記關切詢問:“錢有沒有真正用到農民身上?”把錢真正用到該用的地方去,這是金融行業應當追求的目標。新征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積極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踐行“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的實踐要求,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寬廣,金融行業也一定能在更好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9日 05 版)
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③
9天如何完成15億元的跨境資金清算?成立當年就盈利靠的是什么?浙江義烏小商品城自有支付品牌上線以來,累計為超2萬個商戶開通跨境人民幣賬戶,跨境清算資金超85億元。實現從0到1的跨越式發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離不開10多年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厚積薄發,也離不開結算方式、交易場景、監管措施等的不斷完善,體現的正是穩健審慎、穩中求進的工作原則。
金融是“國之大者”,建設金融強國需要久久為功。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深刻闡明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五個方面的實踐要求,強調要做到“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到有序擴大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再到持續加強對金融創新的審慎監管,正是因為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審慎推進各項政策舉措,筑牢金融安全網和防火墻,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越穩健。可以說,穩健審慎,既汲取千年文脈精髓,又彰顯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既是金融業內普遍認同的“鐵律”,也是推動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視“穩健審慎”為君子之品、成事之道,這是在長期實踐中積淀的經營智慧和生存法則。金融業是特殊的高風險行業,尤需樹立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風險觀。一方面要看到,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現代金融發展呈現出機構種類多、綜合經營規模大、產品結構復雜、交易頻率高、跨境流動快、風險傳遞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金融業應當將安全性作為首要原則,把防控風險作為永恒主題。另一方面要看到,建設金融強國必須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等關鍵核心要素,實現這些目標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不能違背客觀規律貪功冒進、盲目決策。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積極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堅決做到“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對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如今,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更要處理好穩和進、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在守住根基、穩住陣腳的基礎上積極進取,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以“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為例,去年正式開通運營的雅萬高鐵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這一項目正是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融資支持的。面對一些國家存在建設資金缺口、重大項目融資需求較大等情況,我國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金融合作,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拓寬多樣化融資渠道,促進互惠互利,雅萬高鐵正是其中一項重要合作成果。與此同時,我國與共建國家金融監管合作不斷加強,建立起區域高效監管協調機制,完善了危機管理和處置框架,提高了共同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實踐啟示我們,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穩扎穩打才能行穩致遠;既看當下,更看長遠,不貪圖短期暴利,不急躁冒進,不超越承受能力而過度冒險,做到穩健經營、審慎監管、有序推進,才能持續推動我國金融機構、金融行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去年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建議加大力度引導更多長期資本入場,打通金融支持科創“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習近平總書記叮囑道,決定做一件事情后,怎么推動起來,還是要好好研究,做好周全準備,必要時先行試點。對金融機構和金融行業從業者而言,要把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的要求落實到金融活動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一步一個腳印,為建設金融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人民日報》( 2024年02月21日 05版)
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④
膠農張華,閑時會查看期貨價格和走勢圖。橡膠、蔗糖等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容易對農戶收入造成較大影響。2017年3月開始,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橡膠“保險+期貨”業務。這一業務創新,幫助張華們在市場劇烈波動時獲得有效保障,也為天然橡膠產業的發展提供助力。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舉行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赴上海考察,第一站就來到上海期貨交易所,勉勵“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為探索中國特色期貨監管制度和業務模式、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貢獻”。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品種體系不斷豐富,以專業所長服務實體所需,以創新發展支持國家戰略,以特色監管守牢風險底線,生動體現了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守正創新”的實踐要求。
創新是推動金融業前行的動力,但創新必須以守正為前提,不能搞偽創新、亂創新,要緊緊圍繞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便利人民群眾推動創新。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新時代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創新為經營主體茁壯成長注入資金“活水”,為民生事業發展“添磚加瓦”,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不斷印證著“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的重要意義。
守正為本,創新為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守正,意味著恪守正道、把握根本。創新意味著勇于探索、開辟新境。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提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歷史告訴我們,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只有將守正和創新結合起來,才能夠在強基固本中發展壯大。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智慧,以守正創新之力,為金融高質量發展夯基鑄魂。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脫實向虛的路子”。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二者共生共榮,正所謂“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金融要創新,關鍵要解決好為誰服務、為誰創新的問題,不能打著創新的名義,盲目鋪攤子,大搞資金體內循環和脫實向虛。在福建霞浦,民宿老板在銀行綠色通道支持下取得信用貸款進行擴建;在浙江安吉,當地金融機構單列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解決好金融機構在內控管理、資產質量、服務水平、競爭能力等方面不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問題,才能真正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山東青島一家公司研制的特種潤滑材料市場前景廣闊,但因為輕資產運營,傳統銀行授信機制難以滿足其資金需求。一家金融機構提高企業研發能力、技術優勢、專利質量等要素在審批模型中的權重,為這家公司提供了1000萬元的授信額度,以“金融創新因子”呵護了“科技創新種子”。近年來,從服務高風險、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到支持周期長、回報慢的鄉村產業項目,廣大金融機構堅持守正創新,做好產品服務開發,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注入了強勁動力。面向未來,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將愈行愈開闊。
揆諸歷史,中華文明既強調“固本培元”,又推崇“改革創新”。奮進新征程,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上推陳出新,在支持實體經濟做優做強上持之以恒,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我們就一定能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譜寫新時代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3日 05 版)
責任編輯:王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