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港口貿易的發展
青島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8個國際會議城市”之一。
早在商周時期,青島是中國海鹽的發祥地,位列中國“四大古鹽區”和“五大古港”。
唐宋時期,青島作為銜接南北航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宋時專門在板橋鎮(膠州市境內)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為方便海運漕糧,開鑿了中國唯一的海運河——縱貫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
明清時期,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時稱膠澳。
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島地區設立9個東海關分關、分卡或代辦處,監管進出港船舶和貿易稅收等事物。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將在租借地內新建的市區設租借地首府,命名為“青島”;當月,中國劃界委員于希杰、彭虞孫與德方勘界委員羅紳達訂立潮平合同和邊界合同,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正式誕生。
德國人對青島港港口和和膠濟鐵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青島港的建成和膠濟鐵路的開通大大改善了青島商貿條件。青島港貿易的持續上升,也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的商人的到來。德商先后在青島設洋行公司20余家,資本總額達2.09億馬克。隨后,英美日俄等國商人也蜂擁而至。
一戰爆發后,歐美各國因忙于戰爭,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中國的貿易輸出,嚴重影響了青島的港口貿易。日本趁歐洲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向德國宣戰,占領青島。戰爭時期,青島港的貿易幾乎陷于停頓狀態。
1984年改革開放伊始,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開始恢復發展。
如今,青島港已經成為世界第七大港口。2010年,青島探索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同時牽手河南保稅區打造內陸自由貿易區。目前,青島已經全面啟動創建青島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取試辦自由港、探索推進具有青島特色貿易投資便利化體制創新試點。
青島商業中心的發展
清政府時期,青島地區設立了9個東海關分關、分卡或代辦處,青島口街市逐步繁榮。
德國占領青島的次年(1898年),即制訂了青島最早的總體規劃,選擇在青島村(現天后宮附近)西側開辟為商業區和官廳街。沿海岸而建的亨利王子街(今廣西路)和太平路成為德占時期重要的金融商業街。而與前海相對的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南段)則成為聯結青島區(歐人居住區)與大鮑島區(華人居住區)的商業街。
德占青島時期,斐迭里街是青島的高檔商業中心,水師飯店(1902年)、亨寶商業樓(1904年)、斐迭里寄宿學校(1904年、已拆除)、青島俱樂部(1911年)均建于這一時期,形成南段海濱區的建筑雛形。
根據德國總督府頒布的《德屬之境分為內外兩界章程》,以德縣路、保定路與中山路的交口為界,把中山路分為南北兩界。南段為歐人區的斐迭里大街,北段為華人區的大馬路。北段商業區的中心在現國貨商廈(原國貨公司)一帶,是由青島先民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大鮑(包)島逐步繁衍發展而來。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封建帝制被廢除,清朝遺老勞乃宣、周馥、呂海寰、溥偉、王垿等王公大臣移居青島,置房興業,在被老百姓稱為“大馬路”的中山路北段,投資經商。大馬路的商業也初見端倪。
隨著民族商業的不斷繁盛,許多國內享有盛名的老字號在中山路的北段擇址開業。如1904年設立的瑞蚨祥、1911年創建的謙祥益都是久負盛名的“祥”字號老店。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青島的民族工商業得到迅速的發展。隨著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時代的到來,亨得利、宏仁堂、盛錫福等國內老字號紛紛在中山路北段建立分號。許多青島本地的老字號也憑借著中山路及周邊地區而日見其名,如順興樓、春和樓、聚福樓、天真照相館、鴻新照相館、萬寶金樓、國貨公司、山東大戲院、福生德茶莊等包括餐飲、購物、休閑、娛樂在內的眾多商家。中山路商業中心的地位漸漸凸現。20世紀30年代老青島人有句俗話:“身穿謙祥益、頭戴盛錫福、吃飯春和樓、看戲去中和、看病宏仁堂。”青島人的吃喝玩樂在這里都能得到滿足。
20世紀初,中山路南段歐式居住區奠定這條路的風格和基調——日本占領青島以后城市商業中心的擴張——20世紀30年代之后島城商業的一枝獨秀,百年中山路成為青島歷史進程的縮影。
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之后,把中山路南端改名為靜岡町,其北段為山東町。由于中山路的商店已星羅密布,難以擴充,日本人在聊城路、臨清路開辟新商業區的同時,把城市中心的擴張由中山路輻射到周邊的河南路、北京路、天津路、海泊路、四方路,向北延伸至館陶路、堂邑路。1922年2月葉春樨著的《青島概要》中記述為“中央之山東街(即中山路舊稱),在青島最為繁盛,與上海之黃浦江畔、濟南之西門大街同占重要之位置。”
20世紀20年代的中山路在區域功能上已從一條商業街擴充為包涵周邊十幾條街在內的商業中心區。由直線式商業街發展成為縱橫交織的商業區域網,覆蓋方圓幾平方公里的區域。商業功能也日趨擴大,由單純的購物消費擴充為商業娛樂中心,包括舞廳、歌舞廳、美容廳、戲院、電影院,甚至妓院、煙館,成為島城休閑娛樂購物的中心商業區。
青島在20世紀初成為貿易自由港,許多國際貿易公司在20世紀初搶灘中山路,象匯豐洋行、德士古洋行、漢堡——美洲航運公司等都在中山路南段的斐迭里街占據一席之地。
30年代青島的經濟文化進入繁榮時期,步入鼎盛的中山路成為島城的金融中心。中國銀行青島分行、交通銀行、實業銀行、大陸銀行等各類官辦、私營銀行、錢莊憑借著自己的財大氣粗,在中山路上建起高樓大廈。
據統計,1933年青島有銀行21家,有13家位于中山路及周邊區域,有7家在中山路商業區的延伸范圍即館陶路、堂邑路一線。青島的私營錢莊共40家,有30家位于中山路附近,中山路的金融商業中心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1992年,市政府決定開發東部,市級行政中心隨即東移,東部新城區開始建設。2001年3月,青島市政府決定經濟重心向青島西海岸轉移。
如今,除中山路外,青島還有臺東等商業中心。
臺東,老青島人叫它“東鎮”,以區別于中山路周邊的“西鎮”。“東鎮”和“西鎮”是德占時期殖民者對青島的兩個規劃區,“西鎮”是西方殖民者的聚居區,而“東鎮”則是中國人聚居區。90年代末期,臺東逐漸取代了中山路,成為了青島市最大的商業中心,以利群為中心的大型商場群,以步行街為中心的大型商業網,向世人昭示著它繼起的繁華。
青島開發區的發展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之一。青島開發區位于膠州灣西南海岸,與青島市主城區隔海相對,總面積274.1平方千米,核心區規劃面積20.0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60萬。
青島開發區于1985年3月28日正式動工興建。1992年,開發區與原青島市黃島區體制、區劃合二為一,興建了國家級保稅區和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5年在薛家島街道設立了省級鳳凰島旅游度假區。2006年,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設立;2008年,青島前灣保稅港區設立。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等教育資源雄厚:中國石油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濱海學院,青島黃海學院紛紛在此落戶。
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65億元。地區生產總值(GDP)位居全省市轄區第一。
青島金融業的發展
青島早期金融業無論收回前后,皆由外商獨霸天下。青島在開埠以前,基本上沒有現代金融組織。德租膠澳之初,只有一些小的商販進入該地,而較大的有些名氣的商販,則住在膠縣或濰縣,只在青島設代理人。
為了方便與內地的商業往來,青島的商人也兼做銀錢生意。隨著青島的發展,中國商人開設的錢莊銀號雖有增加,但作為近代新式金融機構的銀行業在青島卻鳳毛麟角,在青島金融界占據統治地位的還是外商銀行。其中在青島開辦最早的是德國的德華銀行。
中國銀行青島分行是青島第一家華資銀行,其前身為大清銀行青島分號,主要業務是辦理膠海關的部分稅收和公款收付事宜。辛亥革命后,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青島分號改為支行。這段時期,由于青島金融大權先后被德國和日本所掌控,中國銀行深受排擠,毫無發展余地。
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后,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逐漸展開,但由于進出口貿易權掌握在外商手中,青島金融勢力仍掌握在外商銀行,特別是正金銀行手里。“只是在大正年年月日批準中國銀行青島支行發行可用以兌換青島地方通用的中國法定銀幣大洋之兌換銀行券,”兌換券流通范圍,只限在青島商民之間,發行量很少。盡管如此,中國銀行發行的兌換券還是贏得了極高的信譽。
1928年起,中國民族金融業著名的“北四行”( 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和大陸銀行)、“南四行”( 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上海儲蓄銀行和新華信托儲蓄銀行)、 “小四行”(中國通商銀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中國實業銀行和中國國貨銀行)等先后在青島設立分支機構,青島民族金融業成為金融青島的一支重要力量。這其中,赫赫有名的當屬金城和大陸兩家銀行。1953年,這兩家銀行與其他四家銀行一道并入并成立公私合營銀行青島分行。
1980年,青島市銀行業只有中國人民銀行[微博]青島中心支行一家法人單位,它既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又行使商業銀行職能。1984年10月,工商銀行從央行[微博]分離出來,此后,建行、農行等四大國有銀行的分行相繼在青島成立。盡管在很長一段時期,這4家分離出的銀行擔當起青島銀行業中流砥柱的角色。但那時銀行的功能非常少,有一段時間銀行只能存錢、匯款和代賣國庫券。
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為青島的城市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機遇和夢想。不容小覷的是,在一些大企業突飛猛進的歷程中,銀行的貸款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青島人會清晰記得,1991年開始,青島的商業進入“萬米綜合商廈”時代,歷數華聯、東方、國貨、利群等這些大商廈從蓋樓、招商、發展直至上市的歷程,青島的銀行業成為其幕后的強大推手。
2000年以后,幾乎國內所有的商業銀行都陸續進駐青島,外資銀行尤其是日韓的銀行業越來越多進駐青島,青島進入了人們所謂的“銀行比米鋪還多”的金融時代。這時候,人們在生活中處處離不開銀行,工資由銀行代發,交納水、電費也需要到銀行,銀行成了理財產品超市,保險、基金、銀行理財產品應有盡有。
上世紀九十年代,青島市就提出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設想。十多年間,青島的金融已化繭成蝶,成為青島現代服務業的強力支撐,也成為青島“轉方式、調結構”的亮麗表情。一個區域性金融中心呼之欲出,成為這座城市與國際化現代都市接軌的堅強推手。
如今,青島金融中心正沿著香港中路和旖旎的海岸線“向東再向東”。以麥島金岸、天泰金融廣場等高端樓盤項目為資源高地,各銀行早就靈敏地嗅出了商機無限的鮮活氣息。“現金為王”時代,他們卻紛紛出重資購買網點,比肩而立,近身肉搏,“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隨處可見銀行各具特色的LOGO。如果說青島金融街的競爭已接近“白熱化”,那么這里的金融暗戰也已經箭在弦上。當然,競爭的背后,這些銀行也聚集化、規模化地形成了青島金融中心的高端副中心。
資料來源:中新網,青島新聞網,青島市歷史知識庫,民國時期山東商業歷史考察(1912—1937)——以青島、濟南、煙臺等城市為例,青島金融業發展研究1922-1937陳麗梅,金融青島30年風生水起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