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億元村南街神話或終結(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15:49 南方都市報
“共產主義”背后的秘密 毛澤東高大的雕像豎立在南街村東方紅廣場的中央,標志性地伸出他那指引民眾向前的右手,在他身后不遠處,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畫像環(huán)繞周圍……2008年,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城關鎮(zhèn)南街村,時間仿佛停滯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但矗立的高樓大廈及來往的汽車都在不時地提醒著人們,時光并沒有倒流。 2月3日,村民張大爺家領到了村里分發(fā)的一塊帶一只腳的豬肉,20斤。這是南街村分發(fā)給漢族村民的年貨之一。對于張而言,他有權決定這塊豬肉的烹調手法,或炒,或燉,或腌;但是,他無權選擇這塊肉的重量。在南街村,食品實行的是供給制,這是村民享受的14項福利之一。除了食品外,諸如住房、家電、醫(yī)療、求學等也屬于福利供給的范圍。 自1993年起,村民幾乎都住上了92平方米或75平方米的樓房,用上了如電冰箱、電視機等家電。但是有一點,這些東西都不是屬于他們的,村民擁有的僅是使用的權利。如果哪一天,村民違反了如“村規(guī)民約”上的規(guī)定,他們對這些物品的使用權或原來享受到的福利將一項項被剝奪。 行使這一權力的人,主要是被村民稱之為“班長”的村黨委書記王宏斌。20多年來,王自始至終都是南街村最有權勢的人。20多年前,王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至今,他還在帶領著這個隊伍向前。 一直以來,南街村對外宣稱他們信仰的是毛澤東思想,將為建設共產主義而奮斗―――這個被馬克思設想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20多年以來被地處中國中原的幾千農民自稱熱切向往并為之努力。 直到2007年8月,原中國農業(yè)銀行河南省漯河市南街村支行營業(yè)部主任關某,因挪用公款及金融憑證詐騙等罪,被法院一審判處無期。此事雖與南街村并無瓜葛,卻引起了南街村觀察者們的注意,觀察者獲得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在2004年,經年堅稱抵制私有制的南街村,卻在法律意義上接納了私有制。白紙黑字、紅章指印,證據確鑿。彼時,反映在財務賬面上的南街村集團,欠債額高達16億余元。 “欠債”、“改制”只是南街村眾多秘密的一部分。 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 1977年12月,26歲的王宏斌當上了南街村黨支部總書記。當時,他還叫王洪彬,參加工作時的第一學歷是初小(相當于小學三年級)。 南街村,地處豫中平原中部,隸屬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城關鎮(zhèn),因位于縣城的南部而得名。有常住人口848戶共3180多人。村民每人約7分土地,耕地近1000畝,土地面積1.78平方公里。 因地靠縣城,南街村民多是亦農亦商。王宏斌當年放棄了父親給他爭取到城里的工人指標,毅然回到農村當上了農民,19歲被選為南街村一隊生產隊長。 1980年,南街村干了一件大事。村集體辦起了一個面粉廠和一個磚廠。這是在王宏斌的帶領下,南街村走向致富的第一步。 為了籌集建廠的款項,村干部們主動借款交給集體,王宏斌甚至變賣家產,直到“家里已沒一件值錢的東西了”。在為了集體拼命的干勁下,一座日產20噸的面粉廠在南街村建成。為了建立磚廠,王宏斌想出了“指山賣磨”的點子―――他們先賣掉還沒有燒出的磚,用這“賣磚”的錢再建磚窯。在地處省級貧困縣的農村,南街村當年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艷羨的數(shù)字:40萬元。這是兩個村辦企業(yè)的工業(yè)產值。 1981年,推行了20余年的人民公社在中國土崩瓦解,南街村的村民們順從了歷史潮流,實行了土地聯(lián)產承包制度。然而,由于亦農亦商傳統(tǒng)的影響,土地對村民的意義不是特別大。“村民們在縣城做小買賣賺來的錢,甚至比務農還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員劉倩說,南街村承包到戶的土地,因此大量荒蕪。 村辦的面粉廠和磚廠,也承包給了個人;然而,承包出去的面粉廠和磚廠讓承包者發(fā)了財,他們卻因經常不發(fā)工資、不上繳利潤而引起眾怒。村民們開始咒罵領導無能。面對這種境況,以王宏斌為首的領導班子決心改變現(xiàn)狀。1984年,南街村黨支部決定收回面粉廠和磚廠,繼續(xù)由集體承包;面對大量閑置荒蕪的土地,村領導又做出決定:將耕地逐步回收,進行集體經營。 1986年農歷二月初五,王宏斌開始了自己人生道路上最誘人的一大舉措:他和同伴貼出了“關于回收部分閑置責任地的告示”: 針對我村自實行承包責任制以來,部分村民因外出經商或進村辦企業(yè)工作等原因,疏忽了對農業(yè)的投資和管理,出現(xiàn)了把自己的責任田租賃給外村,甚至將責任田拋荒無人管無人種的現(xiàn)象,……現(xiàn)結合村辦企業(yè)得到初步發(fā)展,閑余勞力就業(yè)問題可以解決的實際,村委會特此制定實施以下改革措施: …… 二、交了責任地的農戶參加村里的集體勞作,剩余勞力由村辦企業(yè)安排工作。 三、土地交給集體的農戶吃糧問題由村里解決,每人每月供應四十斤面粉,每市斤0.18元。 …… 集體供應面粉,又能參加村企業(yè)得工資,告示最先吸引了勞力少、孩子小、缺農具和人口比較多的農戶。逐漸,村民們交出了手中的土地,并因此而得到了集體的保障。彼時的王宏斌就像一個牧羊人,希望村民這些“羊群”進入集體的羊圈內呵護他們。交出手中的土地,就能進入羊圈的門。 找到“毛澤東思想”法寶 將面粉廠、磚廠收歸集體,又將承包到戶的土地再次集體化后,南街村開始走上了集體化發(fā)展的道路。 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確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了起來。“那時候,隨便做個什么生意基本上都能賺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員劉倩對南方都市報說,南街村的發(fā)展,得益于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 1984年,南街村工業(yè)產值達70萬,1986年,村辦企業(yè)的產值則達到了320萬元。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