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崇明島“靠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04:41 財經時報
<內容>= 人類活動、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這是一條長長的因果鏈。在這個鏈條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己的經濟活動在如何改變其生存環境…… 易正霞越來越為自己是“崇明人”而感到自豪。 “島上有肉嫩味鮮的崇明蟹,還有20多種無化肥種植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陳海公路修通以后,兩旁的很多農民都蓋起了自家的各式二層小樓。”在從堡鎮碼頭開往陳家鎮的汽車上,易正霞陶醉于自己對崇明島的點滴介紹。 易是上海金融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家在崇明島陳家鎮。這個悶熱的暑假,她放棄了休息機會,給一個由國家林業局主辦的“綠色長征,和諧先鋒”團充當向導。該團由北京林業大學等院校學生組成,沿長江逆流而上,首先來到崇明島展開環保調研、咨詢和宣傳。 “陳海路是目前島上最好的公路,汽車能跑到80邁。”易每個星期都要花40分鐘從家坐汽車到堡鎮碼頭,再坐75分鐘的輪船渡江,花費近70元錢路費往返于上學和回家之間。 現在,正在建設的上海崇明越江通道工程足以讓她興奮和驕傲,因為“上海到崇明島的越江通道就在陳家鎮登陸,以后就能從我們家這兒直接去上海。” 一直以來,橫亙在崇明島與上海市區之間滾滾長江,使這個島嶼成了那個繁華國際都市的異類。“島上的人管去市區叫‘去上海’,而上海人也管我們叫‘崇明人’。”易正霞有些無奈。不過現在她說,隨著上海崇明越江通道工程的建設,她做個“真正的上海人”的愿望很快就要實現了。 尷尬 事實上,在許多人的眼中,崇明島一直是個奇特的存在,在這個中國的第三大島身上,似乎纏繞著與眾不同的個性與矛盾。 遠遠望去,它偎依在上海的懷抱之中,在地圖上的距離,也與市中心近在咫尺;但湊近了細看,一衣帶水的長江,卻把這個島嶼劃入了遠離城市喧嘩的行列,將近75分鐘的輪渡航程,也把它與上海繁榮的經濟氣息割裂開來。 崇明島守望著“大上海”經濟成長的人氣與龐大物流,卻在無奈而執拗地保持著自己的農耕文化,甚至于風格務實的島上官員給易正霞的印象是“開口便是農田水利和農家樂旅游,沒有大上海官員的時尚和入流”。 作為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和“長江門戶、東海瀛洲”,崇明島的成長性無疑讓人側目——解放初,崇明的面積為600多平方公里,而最新的測繪數據是,它已“長大”到了1267平方公里(若包括長興、橫沙二島則總面積達到1411平方公里),短短的50多年時間,面積增加了一倍多。 但是,它在上海的經濟地位,卻始終難以水漲船高。2006年,崇明經濟總量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08.3億元,只占上海10296.97億元GDP的1.05%,而貧困人口卻占到了全上海市的13%。 與此相關的還有它在行政建制上的“跛腳”——前些年,上海已有9個縣改成區級建制,惟有被長江阻隔的崇明,依然乖乖地戴著“縣”的頭銜。 夢想 現在,上海崇明越江通道——這個耗資123億元讓崇明島“靠岸”的工程,已于2004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按照目前官方的口徑,即將在2008年建成通車。 “以前,不會有人在地圖上費勁地尋覓陳家鎮;但現在,若有人還不識陳家鎮,崇明人就會覺得十分詫異。”易正霞說。這一切的變化,皆因這個崇明東部的小鎮,被確定為越江通道的島上登陸地。 出乎記者意料的是,眼下的陳家鎮,似乎并無大開發前的那種喧鬧。在崇明海塘8號丁壩——這個位于陳家鎮協隆村堤岸的越江通道在島上的具體登陸點,除了路過的村民和游客常會在這里指指點點之外,看不到大工程的熱鬧場景。 但已有人看到了蘊含于平靜背后的巨大機會。陸俊德就是其中一位,他是陳家鎮瀛東村的村支部副書記,他所領導的村子是崇明島上的生態旅游示范村,也是上海市37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之一,以倡導“敢向大海要沃土”的“崇明島精神”而遠近聞名。 “我們準備再投資200萬元新建一棟游客接待中心。”陸說,每年給村里帶來幾百萬元旅游收入的現有兩棟接待中心已經應接不暇。在他看來,越江通道的即將建成和不久前新上任的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對村子的突然造訪,無疑暗示著投入南岸“大上海”懷抱的絕佳機會。 “旅客流量至少要上升30%。”陸樂觀估計,瀛東村度假中心現在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已達到幾千人,村民的年均收入也因為生態旅游達到15000元,足足比陳家鎮上的農民年收入高出近萬元。 其實不只是陸俊德,越來越多的人和村莊都有在開發崇明島的號角中實現富裕的期望。堡鎮碼頭開微型面包車拉客的大姐說,來島上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現在她一個月大約能賺兩千多元,而“鎮上有800元就夠基本生活了”。說這話時,路邊那塊寫著“創建生態島,堡鎮更美好”的標語牌好像在沖她微笑。 矛盾 金偉國坐在崇明東灘保護區團結沙管護站前的小椅子上,手里夾著香煙。他現在的主要工作是幫助保護區科研人員捕捉鷸鳥進行環志(鳥腳上套環,用于研究),同時向周圍的百姓宣傳不要捕鳥。偶爾,他也會指著灘地遠處飛起的野鴨,告訴游客:“耐心等待,你也能看到飛鳥。” 幾年前,金偉國是當地的超級捕手,常常依靠從父親那里學來的絕技,憑著一個自制的小竹哨,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捕獲上千只鷸鳥。而現在,他的工作由捕捉變成了保護。 這種工作變化無疑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位于崇明島東端的東灘,地處國際著名的候鳥亞太遷徙路線中端,是在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之間遷徙的候鳥重要的“補給站”,是國際重要濕地,也是鳥類國家級的保護區。金偉國職業轉變的背后,無疑是崇明正在和即將發生的重大變化——由以散亂的小農方式進行的農耕開發,轉向以工業化手段操作的生態保護性開發。 眼下,崇明島是上海地區惟一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已被上海定位為“發展生態產業為主,建成上海美麗的后花園”。但事實上,這面臨著富民和生態能否雙贏的矛盾。 崇明島如何發展一直有兩種思路:其一是按照常規,不管付出多少代價,先進入工業文明;其二是跳過工業文明,直接進入生態文明,哪怕是這種生態文明極可能是初級水平。 支持后者的人說,崇明島這些年發展的緩慢不一定是壞事,在一定意義上可能還是好事——因為崇明島沒有工業文明的包袱和慣性,而完全有條件直接進入生態文明。 但也有反對者認為,崇明要建的是“生態島”,而不是“野生島”,這就必須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島上居民不能富起來,生態島建設將只是紙上談兵,更何況,這種“跨越工業社會”的設想,似乎不符合客觀規律。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技信息科長庚志忠對記者說,如果在富民與生態的問題上不能實現協調統一,便可能成為崇明開發進程中的又一大難題。 事實上,崇明島近70萬人口中,大部分以農業種植為主,一些居民甚至分布在保護區的緩沖地帶,生態開發無疑會涉及部分居民轉產和生計替代的難題。 來自新一代研究院的美國環境保護專家范婉珍表示,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在這種跨越當中,利用發展來促進保護區的動態平衡。在她來中國的這30年里,在處理復雜的社區關系方面,她看到了太多棘手的難題。 盡管仍存爭論,現在的崇明東灘保護區,已經在進行開辟東灘生態公園的設想了。而另有消息說,開發崇明東灘的上海實業集團,也在積極醞釀投資用于生態旅游的酒店。 不管怎樣,崇明島就要“靠岸”了。可以預期的是,和這座島嶼一同“靠岸”的,可能還有各種交織在一起的新舊矛盾,甚至是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的新一輪發展格局之變。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