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能“拯救”銀行嗎?
對于混合所有制,大家都在等待爆發的時刻。
文|文暉 出自《英才》雜志2014年7月刊(總第200期)
想說愛你不容易,混合所有制,一個并不新鮮的“新鮮事物”,曾經是羞答答的玫瑰而今看到了綻放的可能。只是,陽光依舊、和風依舊,成長的土壤卻已然不同,混合所有制能拯救那些國企,尤其是金融企業嗎?
答案要在實踐中得到回答。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5月20日在上海公開表示,交通銀行作為上市銀行,在股權結構上已均衡化與多元化,具有混合所有制經濟特征,下一步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保留外資銀行股份有利于商業銀行的對外開放水平。
作為國有大型銀行,這也是交行首度對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和方向進行披露。
其實,對于混合所有制,大家都在等待爆發的時刻。
先行一步
牛錫明的表態并非說說而已,真刀真槍近在眼前。
交通銀行的積極表態是有原因的,金融業正行至艱難時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商業銀行應對外部挑戰的必然選擇。在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行業準入放開和互聯網金融崛起等外部環境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已經并將持續面臨存款增長放緩、利差進一步收窄、風險壓力上升、資本補充壓力加大等一系列挑戰和沖擊。
2013年16家上市銀行平均凈利潤增速不到13%,較上年下降了4.5個百分點。未來五年銀行業的年平均利潤增速可能下降到與中國GDP增速差不多的水平。未來銀行業的出路在哪里?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從根本上激發經營管理活力,以改革釋放發展紅利,為長期良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其實,最近一段時間沸沸揚揚的中信集團整體上市,更是將混合所有制推到了舞臺中央。根據計劃,中信泰富(00267.HK)反向收購中信股份100%資產將開啟中信集團混合所有制的大改革。收購完成后,中信集團2250億元的中信股份將注入中信泰富,實現在港整體上市。
對此,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認為,激活40萬億的央企資產是支撐中國經濟未來5—10年的重要動力。作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中信集團致力于股權多元化,對其他國企具有借鑒意義。
無疑,選擇中信作為先行者是非常有勇氣的事情。中信集團整體上市之時,正值中央高層力推國企新一輪改革和混合所有制,并為此放開了諸多審批和收購兼并障礙。中信集團無疑成為這一思路的嘗鮮者和破冰者。
截至2012年末,中信集團總資產達35,657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498億元,凈利潤301.6億元。如此龐然大物,若能順行混合所有制,無疑對于國企改革將提供一個樣板。
根據香港媒體報道,中信集團啟動整體上市,刺激旗下公司股價走高,國企改革概念興起。華潤集團、招商局集團、光大集團及越秀集團四家國企最有機會效仿中信集團做法,其中以金融業務為主的光大集團的總資產值最大,達2.6萬億元。中信先行一步,勢必將引爆國企到香港上市潮。
“苦酒”還是“良藥”
金融是戰略性行業,目前國內的上市銀行都已兼具國有和私有股東,進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無非兩個方向:一是私有股權要與國有股權“分庭抗禮”;另一個是實行高管和員工持股的激勵。
這是目前國有大行尚未做到的,也恰是“交通銀行們”著急所在。
通過股改,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實力顯著增強,五家大型銀行近五年的年均凈利潤增速在20%以上。但與此同時,國有股份一股獨大等問題仍突出。
特別是,近兩年隨著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拋售,以及在低迷的銀行股行情中匯金多次出手增持,幾家大行國有持股比例反而一度提升。這是一柄雙刃劍,畢竟要從制度上完善金融業尤其是大銀行法人治理,又化解歷史包袱,還可適當補充社;穑行緩街痪褪侵鸩浇档蛧泄傻某止杀壤。表面看上去,國有股東是堅實的后盾,但長遠看來,如何完善股權結構,混合所有制生逢其時。
盡管我國商業銀行在股權結構上已有混合所有制之“名”,但尚未完全達到混合所有制之“實”,離充分市場化的現代商業銀行運行機制尚有較大差距。比如在公司治理上,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董事會的決策功能不足、內部制衡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需要通過改革進一步加以完善。
而今,機會來了。
更湊巧的是,當前各大金融機構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經營業績很好,股價卻低位徘徊,這是引進社會資本、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較好的時間窗口。以交行為例,截至2013年末,交行前五大股東中,三家國家和國有法人持股32.61%,兩家境外法人持股38.77%,已相對均衡和多元化,具備了進一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礎;同時,交行2013年末每股凈資產5.65元,6月11日股價僅為3.84元,處于低估狀態。
少花錢多辦事,這個值得。
還有一個就是錢字,準確的說是如何裝好高管的口袋。
眾所周知,現在金融行業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激勵不足,權責不明導致效率低下和創新不足、動力不夠甚至犯罪。而最好的改革路徑就是實現高管激勵,讓管理層和股東方成為一條船上的人,甚至實現金融企業的投資方和金融高管之間達成共識。但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很難實現,而通過混合所有制達成高管激勵成為了一個最好的選擇。
一直以來,國企薪酬體系如何配套是輿論頗為關注的問題。不能高,高了群眾不干,不能低,低了沒人愿干,還會滋生腐敗,如何?一般的企業只有經濟責任,但國有企業不僅有經濟責任,還有重要的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不僅是個經濟人,更應該是一個社會人。但在國企高管和政府高官之間的角色“模糊”下,經濟人如何實現價值的確難上加難。
正在推動的混合所有制似乎是解決問題的良藥,交行5月14日晚稱,該行13位董事和高管人員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購入本公司A股股票,合計56萬股,鎖定期三年。這首創了國內上市銀行高管集體從二級市場自購公司股票的方式。
市場觀點認為,這是國有大行首次嘗試高管長期持股計劃。這確實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當然,混合所有制好不好,還得看效果,拭目以待吧。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