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中央正悄然揭地方債風險蓋子:銀監會擬設舉債上限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昨日(10月15日),有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關于地方債的審計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審計結論由國家審計署于本月20日左右向國務院匯報,地方債最終結果有望11月面世。
7月28日,審計署網站消息稱,根據國務院要求,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全國性審計工作于8月1日全面展開,本輪地方債務審計首次覆蓋到鄉鎮一級。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國內外研究機構對中國政府的債務規模有不同的版本,各版本數據相差較大,這給政策制定帶來諸多困擾。同時,多位權威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地方債仍處于可控范圍,不存在系統性風險。
審計工作已結束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地方債審計工作結束,但審計得到的海量信息需要繼續加工與整理,此階段需要時間。最終完成大致應該在本月20日左右,并由國家審計署向國務院領導匯報此次審計結論。
9月底各地就陸續傳出審計工作進入收官階段的消息。日前,《財經國家周刊》報道稱,地方債最終結果有望11月份面世,該時間點也與上述知情人士所言較為契合。
此前,審計署已先后兩次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了審計。2011年一次,2012~2013年又對36個地方政府2011年以來的政府性債務變化情況進行了“抽查”。今年6月底,審計署公布了相關報告,披露的地方債務余額為3.85萬億元,比2010年底增長了12.94%。
時隔一個多月,審計署再次對地方債務展開摸底盤查。相關負責人稱一切都為政府性債務審計讓路,這引發了分析人士對此次審計是否能夠摸清“家底”與地方債務規模的猜想。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表示,此次審計較前兩次更為全面,但是要達到徹底摸清“家底”還有難度,因為到目前為止對地方債還缺乏嚴格定義,不太可能做到徹底摸清,但會比以往統計更為完整。
另據記者了解,除具體債務數字外,地方債鏈條存不存在崩盤風險是本次審計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資產質量、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償債風向變化也被納入審計范圍。
專家稱地方債仍可控
目前國內外研究機構對中國政府的債務規模有不同的版本,諸多版本數據相差較大。華泰證券、招商證券[微博]和平安證券[微博]等提出了地方債務為15萬億元的結論。而野村證券在9月研報中稱,“2012年中國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總額為19萬億元,其中帶息債務14.3萬億元。”
審計署副署長董大勝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估計各級政府總債務規模為15萬億~18萬億元,但并未明確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首席分析師范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他的團隊測算,中國地方債務約為19.41萬億元,其中包含銀行貸款,平臺債、BT融資等,官方公布的數據應該沒有這么多。
盡管此次審計的數據尚未發布,但多位專家對地方債風險在可控范圍內仍持樂觀態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表示,中國地方債到底有多少,從整個中國政府的資產和經濟狀況來看,大多數風險能夠控制,但不排除個別地方有些債務償還問題。“關鍵看怎么處置,有正常現金流的能否發債、資產證券化,實在還不了的就賣。”
范為也認同這一觀點,“地方政府償債資金來源大致有六種途徑,包含財政收入、政府基金性收入、國有資產收益等”。如果按照全口徑計算政府負債率不到30%,當然地方政府不可能變賣大樓、學校還債。即便按照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計算,負債率雖然超過100%,但不存在資不抵債的風險。
范為表示,目前雖然已經進入償債高峰期,但肯定不會全部集中到期,利用展期,借新還舊等方式可以緩解風險。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目前地方政府債務60%~80%都是銀行貸款,這是一種隱藏的金融風險。政府需要對長期債務采取了斷性措施,將其折合為中央擔保的地方債券,但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在債務審核和債務程序等環節嚴格審核,中央不能為所有地方債務兜底。
(實習生周程程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