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創新:勢在必行”。姚毅婧攝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姚毅婧)9月11日-13日,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舉行,本次年會以“創新:勢在必行”為主題。中國GDP增速從五年前的14.2%,降至2012年的7.8%,經濟增速放緩引發各國各界人士關注,國際在線記者在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會場內外,便能明顯感受到“中國經濟增長”這一話題的熱度:“全球風險:中國案例”、“重啟增長”、“中國向消費型國家轉變”……或以對話形式,或以論壇形式,多個分會場都在談論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轉型的話題。
達沃斯參會嘉賓在談及GDP數據時普遍認為,中國現在已經進入“數據強迫癥”怪圈,他們呼吁,比起關注GDP數據,更應該關注經濟減緩的積極意義,“大家吃飯穿衣不是為了一個GDP數字”。
中國患有GDP依賴癥
“更應關注經濟減緩的積極意義”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在“全球風險:中國案例”的互動式會議上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發展,2008年開始增長放緩。從年度數據來看,中國GDP增速從2007年的14.2%降至2012年的7.8%,五年間下降了6.4個百分點,確實是比較明顯的放緩。
這樣的放緩幅度,使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減速產生了一些質疑和擔憂。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達沃斯論壇接受國際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今后一定時期內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條件是完全具備的。中國的經濟基礎、產業結構、科技水平都在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更加完善,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通過轉方式、更加注重擴大內需,隨著深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內需潛力會不斷得到釋放,這些都將支持中國經濟長期中高速增長。
在王一鳴看來,中國經濟與其說是“放緩”,不如說是“開車換擋”。其中既有全球經濟環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自身的結構性調整。“30年高速增長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多問題,前幾年關于中國經濟改革、轉型的呼聲很高,但現在真正進入了轉型期,大家為什么要焦慮呢?”王一鳴說。
“中國患有GDP依賴癥,過度關注GDP,經濟減速帶來的積極意義被忽略了”,王一鳴稱,“從國內來看,經濟結構性調整之后,轉型的內涵是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去年消費超過投資貢獻的1.4%,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城市化率提高了1.3%,服務業增長了1.2%,這是很多年沒有的。”
統計局數據扭曲實情
“大家吃飯穿衣不是為了一個GDP數字”
在“中國向消費型國家轉變”的論壇上,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張維迎表示,目前經濟學家、政府管理員,包括媒體,習慣從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這是非常膚淺,也是非常荒謬的,它是一種計劃經濟的思路,或者是凱恩斯主義干預經濟的思路,從中央集權的角度、政府集權的角度來看我應該刺激什么來促進增長,這和經濟最初的理論是完全不一樣的。
“事實上,消費的增長速度已經快于GDP,并且所占比重仍在不斷上漲,只是官方的統計沒有顯現出來而已”,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微博]直言,“國家統計局經常會把中國經濟圖像描繪的非常扭曲,很多公開數據并不完全符合實際,消費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的消費在恢復、增長。很多獨立研究表明,消費占GDP比重已經上升到將近42%,近幾年還會持續上漲,這個是大家沒有意識到的中國經濟結構改善的重要方面。”
張維迎指出,如果任何投資不能增長未來的消費,也就是不能提高生產率的話,就是毫無意義的,而如果能夠增加生產率,就應該去投資,投資一定是對人類未來的關心,和未來幸福的追求息息相關。“而看看現在所有經濟學的分析模式,都說今年GDP要達到多少,投資上不去了,上消費,消費上不去了上出口,這樣才需要刺激消費。”
張維迎還表示,“刺激消費這個概念本身就很奇怪,老百姓有了錢,他怎么儲蓄,怎么投資是他自己的事兒,政府怎么去刺激他?一定要尊重消費本身的主權。”他指出,我們不應該把目的和手段顛倒了,不應該定一個目標:7%、8%,達不到了就采取刺激的手段,“似乎大家吃飯穿衣都是為了一個GDP數字,這也是人類的弱點,我們不應該把目的和手段顛倒了,把手段當做目標,而把目標當做手段,這是我想糾正的一個觀點”。
張維迎坦言,如果中國不能夠改變這種凱恩斯主義或計劃經濟時思考經濟問題的思路,就永遠沒有出路;如果中國的政策始終是架著所謂的三駕馬車,不是刺激這個就是刺激那個,那么永遠都不會有好的政策;如果中國的決策不是關心未來,關心一個國家如何發展而是看當前每一個指數是多少,那么永遠都不會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