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課題組
2013年8月,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參照國際通行做法,連續第12年發布中國企業500強,連續第9年發布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以上三個企業500強榜單包括了我國不同產業、不同地區共計1084家大企業;其中制造業企業500強和服務業企業500強分別有268家和148家入圍中國企業500強。
通過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國大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其中中國企業500強2012年的營業收入規模相當于美國500強的2/3,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大企業群體之一,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更加突出,但是中國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并沒有與中國大企業的規模實現同步成長。在中國大企業總量規模與國際地位均取得顯著進展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提高大企業發展質量與效益,成為新形勢下推進中國大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繼續深入開展對中國大企業發展問題的研究,尋找加快中國大企業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2013中國大企業發展的趨勢與特征
2012年是我國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推動經濟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一年。盡管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跌宕起伏,經濟數據低于預期;國內經濟形勢亦復雜嚴峻,全年經濟僅增長7.8%,為2002年以來的最低值;但我國大企業仍然實現了比較快的增長,為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做出了較大貢獻。與往年相比,2012年中國大企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大企業規模繼續擴大,經營效益有所改善
1. 營業收入總量邁上新臺階,榜單入圍門檻持續提高
營業收入、資產邁上新臺階。中國企業500強首次跨上50萬億元臺階,2013中國企業500強實現營業收入50.02萬億元,較上年增加了5.12萬億元;500家企業營業收入總和已經相當于2012年度GDP的96.32%,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凸顯。500強資產總額達到150.97萬億元,突破了150萬億元大關。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23.38萬億元,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20.48萬億元,雙雙站在了20萬億元臺階之上。
增速明顯放緩。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整體規模繼續擴大,但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增速已經顯著放緩。2013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增長了11.41%,增速大幅回落12.22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增長了15.99%,增幅下降4.41個百分點。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增長了7.68%,增幅大幅下降14.31個百分點;資產總額增長了9.11%,增速回落8.16個百分點。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增長了15.13%和17.68%,分別下降了5.70個百分點和3.23個百分點。
三大榜單入圍門檻持續提高。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入圍門檻提高到了198.67億元,增長了13.48%。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入圍門檻由上年的64.01億元提高到70.63億元,提高了10.31%。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入圍門檻為24.16億元,增長了6.42%。
2. 稅收貢獻依然突出,盈利增速放緩
500強企業對國家稅收的貢獻仍然十分突出。2013中國企業500強納稅總額達到3.65萬億元,增長了10.92%,占2012年我國稅收總額的36.28%;從單個企業看,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有69家企業的納稅額超過100億元,增加了9家。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納稅總額達到了1.59萬億元,較上年1.53萬億元增長了3.92%;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納稅貢獻穩定在17%上下,但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納稅總額只占2012年全國稅收總收入的15.81%,比上年減少1.19個百分點。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納稅總額為1.27萬億元,占全國稅收的12.63%,比上年提升了0.63個百分點。
盈利增長整體放緩,服務業仍有亮點。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歸屬母公司利潤總額2.17萬億,較2012中國企業500強的利潤總額2.10萬億僅增長了3.58%;其中237家企業的凈利潤出現正增長,4家扭虧為盈,216家企業的凈利潤出現負增長,33家企業新出現虧損,7家企業虧損進一步擴大。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虧損企業有43家,增加了30家,虧損面大幅增加。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共實現凈利潤5202.87億元,減少了17.47%,連續兩年下降,且下降幅度比上年擴大3.81個百分點。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實現凈利潤總額為1.55萬億元,增長了13.63%。
利潤率指標有所下降。2013中國企業500強收入利潤率為4.34%,降低了0.33個百分點;2013中國企業500強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44%,降低了0.14個百分點;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利潤率與資產利潤率連續兩年出現下滑。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收入利潤率為2.23%,降低了0.7個百分點;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平均資產利潤率為2.43%,降低了0.75個百分點。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收入利潤率為7.56%,降低了0.11個百分點;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資產利潤率為1.25%,降低了0.04個百分點。
3. 為就業做出積極貢獻,人均績效有所提升
中國企業500強對促進就業做出了較大貢獻。2013中國500強雇員比上年增加了88.26萬,占全部新增就業人數的6.97%。三大榜單的人均營業收入均有較大幅度提升,2013中國企業500強人均營業收入162.85萬元,增長了9.42%;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人均營業收入為184.93萬元,提高了7.87%;2013服務業企業500強人均營業收入為166.00萬元,增長14.33%。三大榜單人均利潤指標存在明顯分化;2013中國企業500強人均利潤為7.08萬元,小幅增長1.87%; 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人均利潤為4.12萬元,降低了20.00%;2013服務業企業500強人均利潤為12.55萬元,增長11.5%。
4. 千億俱樂部繼續擴容,規模差距明顯擴大
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千億俱樂部成員繼續增加,但收入規模的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進入“1000億元俱樂部”的企業進一步增加,達到123家,增加了16家;其中有16家民營企業,增加了1家。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2012年營業收入均已突破2.6萬億元,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營業收入在2013年很有可能順利突破3萬億元。千億俱樂部的123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為34.97萬億元,占全部500強營業收入的69.90%。2013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第1位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擁有資產總計達1.96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83萬億元;而排名第500位的天津紡織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資產和營業收入分別為229.26億元、198.67億元。2012中國企業500強首位企業營業收入相當于末位企業的142.47倍,資產相當于末位企業的85.35倍;在中國企業500強整體繼續做大的同時,規模的內部分化十分明顯。
(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專利成果顯著增長
1. 整體研發投入繼續增長,平均研發強度有所下降
平均研發強度連續兩年下滑。由于缺乏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受盈利增長下滑影響,中國大企業的研發投入增速整體下滑,研發投入負增長企業數量較上年有明顯增加。2013中國企業500強有430家企業填報了研發數據,共投入研發資金5424.9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1.37%,增幅有明顯回落,也略低于營業收入增速;平均研發費用為12.62億元,增長了11.39%;430家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為1.27%,研發強度已經連續兩年下滑。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研發投入資金最大的五家企業均超過100億元;研發強度超過5%的有12家企業,超過10%的有2家公司。其中,有104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出現了負增長,負增長企業數量較上年增加了28家。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有472家填報了研發投入數據,共投入研發費用總額為4273.59億元,比上年提高了8.95%;平均研發費用為9.05億元,增長了8.33%。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平均研發強度為1.87%,與上年持平。
2. 專利總數快速增長,發明專利大幅提高
研發成果持續快速增長。2013中國企業500強共擁有專利33.27萬項,比上年增加了28.75%;其中共有發明專利8.48萬項,增加了13.07%,占全部專利數量的25.51%。從平均數據看,398家企業平均每家企業擁有專利數量836.07項,增長了21.98%;平均擁有發明專利228.19項,增加了15.40%。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共擁有專利27.84萬項,增加了24.11%;其中發明專利7.51萬項,增加了20.97%,占全部擁有專利數量26.98%;從平均數來看,449家企業平均每家擁有專利620.10項,增長了21.81%;平均擁有發明專利180.86項,增長了18.44%。
(三)兼并重組持續活躍,結構發生積極變化
1.兼并重組持續活躍,產業結構調整漸見成效
2013中國企業500強有144家企業實施了兼并重組活動,共并購重組了1061家企業。和往年一樣,并購重組活動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仍然占主導地位,其中,93家國有企業共兼并重組了860企業,占全部并購數量的81.06%;51家民營企業共兼并重組了201家企業,占18.94%;國有企業平均兼并重組了9.25家,民營企業平均兼并重組了3.94家。從兼并重組的行業看,2011年我國兼并重組最為活躍的主要在煤炭、建材、電力行業。
中國企業500強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在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制造業企業的數量和收入占比都有所減少,服務業地位有所加強。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制造業企業有268家,減少4家;服務業企業148家,增加3家;金屬加工類企業數量有所減少,接近消費端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近年來,服務業與制造業大企業之間的增速差距不斷縮小;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增速為15.13%,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增速為7.68%,服務業500強營業收入增速首次超過了制造業500強。這其中有制造業發展明顯放緩的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企業產業結構的積極變化。
2. 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民營企業地位進一步加強
2013中國企業500強與往年相比,所有制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仍舊保持主導地位。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有310家,占總數的62.00%;實現營業收入40.9萬億元,增長了12.09%,占500強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81.94%;資產總額為137.76萬億,增長了14.14%,占500強資產總額的91.26%;實現利潤總額為1.87萬億元,增長了5.59%,占500強企業利潤總額的85.91%。在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民營企業共有190家,占總數的38.00%;實現營業收入9.03萬億元,增長了15.32%,占500強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18.06%;資產總額為13.22萬億,增長了24.77%,占500強資產總額的8.74%;實現利潤總額為0.31萬億元,增加了0.26%,占500強企業利潤總額的14.09%。
制造業與服務業500強中民營企業有所增加。在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有209家國有企業,減少7家,占總數的41.80%;有291家民營企業,占總數的58.20%;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的民營企業連續4年增加。2013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計285家,減少2家,占全部企業的57.00%;民營企業共計215家,增加2家,占43.00%。
3. 中西部地區大企業進一步崛起,區域分布發生積極變化
中西部地區上榜企業數量有所增加,區域來源更趨多元化。10多年來,我國大企業發展都存在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大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大企業數量有所增加。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東部地區有355家企業上榜;中部地區有59家企業上榜;西部地區有65家企業上榜,增加了3家;東北地區有21家,減少了3家。和上年一樣,全國共有29個省區有企業進入2012中國企業500強,西藏、寧夏沒有企業入圍。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總部所在地涉及了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只有西藏沒有企業入圍201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2013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榜單中,企業地區分布集中度有所降低,地區分布更加均衡;全國共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企業進入2013中國企業500強,貴州、西藏、甘肅沒有企業入圍。
(四)差距進一步縮小,國際地位顯著提升
1.入圍世界500強數量穩居第二
近年來,世界500強最為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中國企業群體的崛起。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了7.8%,盡管增速與以前相比明顯下滑,但在世界范圍內仍然屬于高增長水平,增速明顯快于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國民經濟維持較快增長的推動下,我國大企業繼續保持著快速增長態勢,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持續快速增加。在2013世界500強中,中國有95家大企業入圍;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大企業快速增長到86家,凈增了16家。中國內地上榜的大企業數量已經相當于英國、法國與德國的總和,比排名第三位的日本多24家。中國大企業在世界500強榜單中已經穩居第二位,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北京作為2013世界500強中48家企業總部所在地,一舉超越東京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
在營業收入、凈利潤、總資產和歸屬母公司股東權益等總量指標中,中國內地上榜企業在主要經濟體中都居第2位,并且遠遠領先于緊隨其后的其他經濟體。中國內地上榜的86家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4.79萬億美元,占2013世界500強營業收入總額的15.81%,同比增加了2.80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2568.47億美元,占全部500強的16.67%,同比增加了3.58個百分點。86家內地上榜企業的總資產為19.29萬億美元,占全部500強的15.88%,同比增加了2.81個百分點;歸屬母公司股東權益總額為2.17萬億美元,占全部500強的14.95%,同比增加了1.96個百分點。
與2013世界500強總體水平相比,中國內地入圍企業業績整體占優。86家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47924.2億美元,凈利潤2568.5億美元;收入凈利率、資產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5.36%、1.33%、11.81%,比2013世界500強的收入凈利率(5.08%)、資產凈利率(1.27%)、凈資產收益率(10.59%)分別高出0.28個百分點、0.06個百分點和1.22個百分點。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入圍企業的3項指標雖然明顯低于美國上榜企業,但均高于日本、法國、德國與英國上榜企業。但從虧損面看,中國內地入圍企業中有10家出現虧損,虧損面為11.63%,略高于總體虧損面。
中國內地上榜企業行業代表性進一步加強。2013世界500強中,中國上榜企業已經涉及采礦與原油生產、商業儲蓄銀行、金屬產品等27個行業,占全部52個行業的51.92%;其中內地上榜企業涉及26個行業。上榜行業與上年相比增加了電子與電氣設備、能源、制藥3個行業,行業覆蓋面進一步拓寬。
中國大企業與國際大企業規模差距進一步縮小。2013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增速明顯快于世界500強和美國500強,年度增長率高出近12個百分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更為突出。中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美國500強相比的相對營業收入占比、資產占比與歸屬母公司權益占比在近三年都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中國大企業與世界大企業、美國大企業之間的規模差距在進一步縮小。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為7.93萬億美元,相當于2013美國企業500強的65.75%,接近2/3;相當于2013世界500強的26.17%。
2.國際化水平有所提升
國際化經營繼續穩步推進。當前國際經濟的持續惡化和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寶貴機會,我國大企業抓住這一機會,積極穩妥地推進了國際化布局。2012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1個國家和地區的442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72.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2012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并購案例數和并購總額均再創新高,其平均并購額為3.39億美元;全年海外并購共計112起,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8%;并購總額為298.25億美元,同比上升6.1%。
跨國指數穩步提升。2013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平均跨國指數為13.98%,比上年提高了1.05個百分點。2013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入圍門檻為14.91億元,提高了6.09億元;2013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共擁有海外資產44869億元,增長了17.39%;實現海外收入47796億元,增長了9.83%;海外員工624209人,增長了28.58%。海外資產的較快增長,表明我國大企業的對外投資、跨國兼并取得了明顯進展。
二、2013中國大企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經濟增速下行背景下,中國大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透過成績,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大企業發展中依然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與世界500強、美國500強相比,我們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國際競爭力仍然不強,我國大企業需要繼續加快追趕的步伐。
(一)缺乏應對經濟中速增長的適應能力
我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長期潛在增長率正在逐步下降,經濟將從過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平均7%左右的中速增長階段。進入中速增長通道,無論是客觀環境所致,還是主動調控的結果,這都是一個打造升級版經濟,走向新繁榮的重要時機。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能為生產要素的配置騰出空間,才能調整產業結構和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才能緩解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一個更多依賴內需、產業結構升級、長期包容發展的中國經濟,才會釋放更多發展潛力。
企業管理本質上是企業與變化著的背景或環境不斷對話的過程,企業對環境的快速反應能力是企業為獲取投資擴張戰略所需關鍵能力;系統的戰略反應能力,即感知變化的能力、設計應變方案的能力和迅速采取行動的能力,關系到能力系統的生存。由于大企業的規模龐大,通常橫跨多個產業領域和區域,內部關系復雜,從市場第一線到最上層的戰略決策中心要經歷許多程序,且不一定能做出有效、正確的決策,因而常常導致大企業在應對市場變化時缺乏靈活性。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2%、3%是常態,但企業是可以盈利的。而中國增長低于6%,大部分企業就不能盈利。因為我國的企業主要靠要素的投入,靠市場容量快速擴張;如果市場增長得快,流動性好,企業就能夠賺錢,但很多企業還沒有學會如何在市場需求增長放慢的環境中,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率來盈利。2012年以來,很多企業仍把業績的大幅下滑歸結于外部市場環境,甚至心存幻想,將經濟快速復蘇的希望再次寄托于中央政府的刺激政策。2011-2012年,我國以500強為代表的大企業,特別是重化工企業、外向型企業以及部分消費類企業,都不同程度受到經濟增速下行帶來的沖擊。顯然,許多大企業十分不適應“較低”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應對市場變化特別是急劇變化時的靈活性或快速反應能力較低。
在面對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特別是面對中速甚至可能中低速增長的環境,以海爾、華為、蘇寧、大連萬達為代表的部分中國大企業特別是與消費者密切接觸的大企業,正在努力轉型。但占據中國企業500強絕大多數的傳統制造加工業、資源能源類企業、金融企業在轉型升級方面則行動緩慢,依舊習慣于在過去經濟快速增長的慣性和模式。
(二)產業升級進展緩慢
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制造業企業有268家,比上年減少4家;服務業企業148家,比上年增加3家,服務業地位有所加強;金屬加工類企業數量有所減少,接近消費端的企業數量有所增加。但總體上看,中國企業500強的重化工特征依然十分突出,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信息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
廣義分類統計結果表明,無論是從行業企業分布數量看,還是從行業營業收入額以及行業收入額在500強總收入中所占比重看,2013中國企業500強都表現出非常顯著的重化工特征。來自廣義重化工行業的企業數量達到了135家,占500強的27%,營業收入占500強總收入的31.85%。廣義制造業在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有79家企業上榜,占廣義行業分布第二位,反映了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階段的基本特征。在2013世界500強中,雖然廣義重化工業的企業數量同樣占行業分布第一位,但其營業收入占比只有27.6%,明顯低于中國企業500強中重化工業的占比。而且在2013世界500強中,廣義金融業的上榜企業為106家,僅比廣義重化工業少2家,其營業收入占比為21.08%,比中國企業500強中廣義金融業收入占比高出9.55個百分點。美國500強的服務化特征十分突出,在2013美國500強中,占據行業數量分布第一位的是廣義商貿服務業,一共有78家企業上榜,其營業收入占美國500強的19.53%,在全部行業中同樣占居第一位;其次是廣義金融業,有72家企業上榜,營業收入占比為17.66%。
中國企業500強中,廣義信息業發展明顯落后,廣義保健服務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在2013世界500強和2013美國500強中,分別有63家和62家廣義信息業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量均在廣義行業大類中居于第3位;廣義信息業營業收入占比在2013世界500強和2013美國500強中均位居廣義行業第四位,分別達到了11.96%和13.22%。而在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廣義信息業只有11家企業上榜,除了4家通信企業外,其實真正的信息業企業只有7家;廣義信息業對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的貢獻非常小,僅占營業收入的4.03%,居于行業大類第7位。2013美國500強中有28家廣義保健服務業企業入圍,貢獻了2013美國500強營業收入的4.94%;2013世界500強中有7家廣義保健服務業企業入圍,貢獻了2013世界500強營業收入的1.12%;而在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仍然沒有相關企業入圍,中國廣義保健服務業的發展總體上看尚處于起步階段,企業規模還有待進一步做大。
(三)缺乏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保障機制
世界銀行[微博]今年發表的一份報告則指出中國急需技術創新,長期依賴于粗放式增長模式的我國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我國在基礎原料、重大裝備制造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許多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雖然很多產品標注為中國制造,但研發設計、關鍵部件和市場營銷都在國外,40%以上的產品銷售額,要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只有加工、封裝等勞動力密集型環節在國內,產品附加值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新投入逐年增長,企業創新取得明顯成效。2011年我國科研投入8610億元,已經相當于當年GDP總量的1.83%,但仍然遠低于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科研投入比,僅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與世界500強5%以上的研發強度相比,我國大企業創新投入明顯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也不足以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強力創新支撐。
與世界一流大企業將創新作為企業長期戰略,尤其是作為應對危機和走出危機的重要手段相比,中國大企業對創新的重視度明顯不夠,尤其是缺乏長期創新戰略。我國大企業長期以來并沒有建立起確保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大多數的大企業都是根據自身盈利和資金狀況來安排研發支出;在一些戰略短視的大企業中,實際上是把研發投入作為企業的利潤調節器來使用,而不是把科技研發當做是打造技術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長期戰略。
(四)與國際大企業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
中國大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低于美國大企業。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資產凈利率為1.44%,回落了0.17個百分點;2013美國500強的資產凈利率為2.27%,回落了0.1個百分點。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凈資產收益率為11.43%,下降0.97個百分點;2013美國500強的凈資產收益率為13.38%,下降0.8個百分點。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凈利率為4.34%,下降了0.33個百分點;2013美國500強的收入凈利率為6.8%,下降了0.2個百分點。無論是資產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還是收入利潤率,中國大企業均明顯低于美國大企業,而且中美兩國大企業之間資產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收入利潤率的差距在2012年有所擴大。在剔除了銀行業以后,中國實體大企業的盈利狀況與美國實體大企業的差距更為顯著;2013中國企業500強485家非銀行企業的收入利潤率僅為2.55%,2013美國500強482家非銀行企業的整體收入利潤率為6.39%,遠高于中國實體大企業。這一點也表明,與美國金融體系很好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相比,我國金融系統沒有有效發揮應有功能,而是造成了實體經濟的失血或貧血。
在很多行業中,中國大企業還缺乏國際競爭力。在2013世界500強中,中國內地上榜的86家企業分別來自26個行業,上榜企業主要來自采礦與原油生產、金屬產品、商業儲蓄銀行、車輛與零部件、工程與建筑、貿易等行業。在2013世界500強的56個行業中,有44個行業都有美國大企業入圍,比中國大企業多18個行業。雖然在電子與電氣設備、能源、制藥三個行業中初次有了中國大企業的上榜,但依然有26個行業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大企業。在航空與管道運輸服務、信息技術與計算機軟件、食品生產與銷售等眾多領域,中國大企業還需要加快成長步伐,進一步做大做強。
中國大企業的人均產出水平明顯低于國際大企業。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雇員總數量為3071.5萬人,人均營業收入為162.9萬元;折合為美元,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人均營業收入為25.8萬美元。2013美國企業500強的雇員總數量為2629.5萬人,人均營業收入為45.9萬美元。中國大企業的人均營業收入僅相當于美國大企業的56.21%。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人均凈利潤為1.1萬美元,2013美國500強的人均凈利潤為3.1萬美元;中國大企業的人均凈利潤僅相當于美國大企業的36.1%。在2013世界500強中,86家中國內地企業的人均營業收入為24.4萬美元,相當于總體水平的52.64%,相當于美國上榜企業的47.68%;中國內地上榜企業的人均凈利潤為1.4萬美元,相當于總體平均水平的52.96%,相當于美國上榜企業的40.24%。
三、新形勢下我國大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長期潛在增長率正在逐步下降,經濟將從過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平均7%左右的中速增長階段。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增速也明顯放緩。面臨宏觀經濟增速趨緩、出口形勢短期難以根本好轉、產能嚴重過剩的嚴峻挑戰,我國大企業應深刻認識增長速度放緩的客觀性和必然性,改變長期以來在高速增長條件下形成的企業發展理念和經營方式;我國大企業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來謀劃企業發展問題,需要采取更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進一步提高企業發展質量與效益,確保完成建設國際一流大企業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艱巨任務。
(一)站在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高度來謀劃進一步做強做優
中國經濟升級版表現為更優的經濟結構、更強的創新實力、更公平有效的市場機制、更充分的就業和更高的收入、更適宜于生活的自然環境、更穩定的民生保障、更健康和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趕超發達國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與“轉型陷阱”,必須加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增長階段轉換的關鍵時期,中長期潛在增長率正在逐步下降,經濟將從過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平均7%左右的中速增長階段。如果能夠順利實現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我國經濟社會就將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如果行動遲緩,傳統發展方式必然難以持續,將錯失更快發展的戰略機遇。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離不開企業的全面參與;只有進一步將我國大企業做強做優,才能加快實現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艱巨任務。大企業的做強做優,必須以創新作為根本支撐和重要手段,包括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相關方面的創新。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嚴峻現實是,產業結構、環境容量、資源供求、國際競爭都在倒逼我們加快中國經濟升級版建設步伐,而應對這些問題的關鍵都在于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必須通過企業制造技術的進步來解決產業低端化問題,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的突破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只有通過節能環保技術的創新,才能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緩解我國環境容量超載壓力。緩解資源供求關系,既需要通過技術進步來減少資源使用,也需要借助管理創新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降低對資源投入的依賴。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改善國際技術競爭環境,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技術領域的話語權,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商業模式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驅動力,好的商業模式能有效整合企業技術和存量資源,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其中心就是圍繞做強做優,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站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高度來推進企業創新工作,將有利于企業更快匯聚力量和整合資源,從而加快企業創新發展步伐,盡早實現企業做優做強的目標。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美國和德國甚至高達80%,而我國目前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只有40%左右。科技創新貢獻的這一巨大差距,為我國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提供了廣闊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新投入逐年增長,企業創新取得明顯成效。但與世界優秀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創新投入嚴重偏低,2011年我國科研投入8610億元,相當于當年GDP總量的1.83%,遠低于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科研投入比,僅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研發強度為1.28%,與世界500強5%以上的研發強度相比,我國大企業的創新投入明顯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也不足以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強力創新支撐。這既需要政府加快完善創新扶持政策,消除阻礙企業創新的制度障礙,營造有利于創新發展的政策與市場氛圍;也需要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尤其是在經濟發展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大企業,主動加大創新活動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堅持以創新加快企業做強做優,為完成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艱巨任務,推動我國經濟良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確立適應經濟中低速增長的企業戰略定位及經營模式
第一,要充分認識到經濟增速長期放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放棄等靠要思想。從近兩年的企業調研看,盡管許多企業相當理性,反對為了短期目標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但仍然不少企業懷有“等靠要”心理,希望再次靠政府刺激政策走出困境。應該認識到,此次經濟增速下行是客觀和主觀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2009-2011年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退出、世界經濟增長長期低迷的原因,也有中央宏觀和社會政策的主動調控、我國制定的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7%的目標,目的是治理嚴重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為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創造一定空間。盡管政府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飽受詬病,但也必須承認,如果中央政府依靠自己龐大的財政收入能力,再次實施大規模刺激政策,也還有一定空間,至少短期內統計數據會比較好看,一些重化工企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會部分得到解決。但是,經濟的中低速增長是“調結構”的必要條件。目前的經濟減速恰恰是調結構的好機會,比如下決心淘汰落后的經濟成分如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鼓勵具有戰略價值和引領作用的產業板塊等等。新一屆中央政府對于大規模刺激政策的成本、收益是清楚的,對于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緊迫性是清醒的。因此對于“等靠要”的企業來說,應該克服等靠要心理,根據經濟中低速增長的現實,重新審視企業的增長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及時對企業戰略進行再定位。
第二,我國大企業要認真審視經濟中低速增長條件下企業的戰略定位和生存模式。在經濟高速增長條件下,我國大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發展理念和經營模式。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都習慣于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和市場容量的快速擴張來獲取利潤。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當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低于7%的時候,大部分企業是虧損的。而習慣于在經濟增長只有1%-3%的歐美企業,卻能夠保持持續的增長和盈利。這樣的增長依靠的不是要素投入、也不是市場容量的擴張,而是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和生產效率、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制造業來說,單純制造過程已不再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研發、采購、儲存、物流、營銷、服務、融資和技術支持服務等,成為產品價值的重要來源。隨著服務與制造相互滲透和融合,服務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并促進制造業加速服務化。而中國制造業企業仍然處在純產品生產加工上面,增加值較低。根據IBM[微博] 商業研究院的數據,如今在一些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制造業中,兼有服務和制造業務的企業已達20%以上,其中美國高達58%,而97.8%的中國制造型企業仍停留在純產品生產加工階段,缺少服務業務。然而,過去幾年中國制造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正在受到產品同質化,利潤率不斷下降,經過數年來嚴峻行業競爭的洗禮,一些低端的制造企業已進入了微利時代。事實上,美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或服務化趨勢并不久遠。20世紀90年代,美國制造業在工業化后期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成本壓力上升、盈利下降、節能環保要求提高,企業開始思考戰略轉型,這一過程也成就了卡特彼勒、GE等跨國企業的成長。經濟增速下行有助于倒逼中國大企業思考戰略轉型,從速度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要素投入驅動到創新驅動轉變。
(三)抓住機遇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從新一屆政府的執政方略看,中速增長的宏觀經濟環境正在發揮倒逼經濟轉型發展的積極作用,調結構已經成為新一屆政府重要的、長期化的經濟目標。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需要加快技術創新步伐,需要優化資源配置,應主動淘汰過剩產能,甚至戰略性退出某些過剩領域。應通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更多領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提升中國大企業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進一步拓寬中國大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行業覆蓋面。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國民經濟在社會發展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對穩增長、調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擁有龐大的制造業基礎,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如何利用我們“低成本制造”和“低成本研發”的雙低優勢,繞開被鎖定低附加值環節的能力陷阱,向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環節攀升,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緊迫現實議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改造,特別要推動傳統產業的自主創新,增強其在產業鏈上占據高端價值環節的能力和競爭力。就目前情況而言,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可以從3個方向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當前國際市場仍處于低迷狀態的倒逼機制,進一步強化需求導向,促使企業盡快轉變傳統增量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兼并重組,抓緊淘汰落后產能,有效整合內部資源。二是采取更加有利于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不斷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盡快從傳統產品制造商向綜合成套服務提供商轉變。三是鼓勵企業跨國發展,支持傳統產業集群式“走出去”。 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國大企業要加大對信息化技術的戰略性利用。企業通過深化開發和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可以提高傳統產業制造水平和管理決策效率,增強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制造業企業加大信息化技術的利用,有利于加大制造過程中的服務比重,促進傳統制造業的服務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服務業進行現代化改造,就是通過網絡通信技術改造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實現傳統服務業的信息化、市場化、產業化和現代化。
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轉變發展方式、搶占世界經濟戰略制高點的重大戰略部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支點;當今世界,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因素,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制高點,就是爭奪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我國大企業應把握政策導向,借助政策支持,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節能環保產業要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新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要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絡,突破超高速光纖與無線通信、先進半導體和新型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要強化生物資源利用等共性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開發;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要大力發展現代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升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做大做強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產業要發展技術成熟的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生物質發電、沼氣等;新材料產業要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和復合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加快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在當前環境日益惡化,中央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問題的情形下,我國大企業尤其是要加大對節能環保產業和相關技術研發的投入,加快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我國大企業切忌盲目跟風投資一擁而上;企業必須結合現有產業特征、技術儲備情況及研發優勢、市場需求變化趨勢,科學做出產業進入決策。
(四)加強品牌與企業形象建設
加強企業品牌與企業形象建設,是加快我國企業發展和打造世界一流大企業的重要手段之一。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是提升我國大企業軟實力、增強綜合實力、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對企業形象建設而言,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點工作是優秀企業文化培育、企業信息披露和企業合規經營三個方面。
加強國際知名品牌建設。在國際知名品牌研究機構Interbrand每年頒發的全球品牌100強的榜單中,至今沒有1個來自中國的品牌。我國大企業要奮起直追,迎頭趕上,將打造國際知名品牌作為提升我國大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制定品牌發展戰略與規劃,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大力推進國際知名品牌建設工作。要通過研發核心技術,改進產品外觀設計、包裝質量與售后服務等,不斷提升品牌在國際市場的質量形象與市場競爭力。要及時、規范地進行商標、商號的注冊和企業商譽的保護,積極推進自主品牌的國際化注冊與宣傳。
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優秀企業文化可以強化企業正面形象,增強企業產品競爭力,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企業建設企業文化,既需要突出自身個性,也需要注重吸收國內外優秀企業的先進文化,取長補短,揚優避劣。應建立具有多樣性、包容性特點的開放性創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應加強社會責任文化建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升企業責任競爭力。
應該高度重視合規經營。安永公司對幾百家國際化企業的風險調查顯示,中國企業通常把監管和合規在優先序中排位靠后,而跨國公司通常都把合規列為第一風險。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對合規及其風險的了解還很不夠。通常,大企業出現過嚴重腐敗案件的,其合規管理和經營都存在嚴重缺陷。在中國大企業未來發展中,要堅持遵守法律法規,堅守各種合同制度,以及一些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堅決抵制商業賄賂,嚴格禁止向當地公職人員、國際組織官員和關聯企業相關人員行賄,不得借助圍標、串標等違法手段謀取商業利益。更重要的是,合規不僅是合規管理部門、合規崗位以及專業合規人員的責任,更是公司各部門和分支機構、每一位員工的責任。公司各部門和分支機構應當主動進行日常的合規自查,定期向合規管理部門或者合規崗位提供合規風險信息或者風險點,支持并配合合規管理部門或者合規崗位的風險監測和評估。
(五)穩步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
近年來,雖然我國大企業的國際化進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一個突出問題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直接投資頻頻遭遇阻力,不但國有大企業走出去受到政治歧視,民營大企業開拓業務也受到阻撓。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大企業在進一步開展國際化經營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重視企業的本土化。事實上,國際化必須靠本土化來實現。沒有哪個國家對外來資本不持有警惕心理。因此,本土化是企業構建國際化格局的重要一環。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其最終目的就是走向國際化,造就中國的跨國公司。而本土化是實現企業國際化的必由之路。愛立信[微博]副總裁郗建民層說過:“我們把每個地方的本地化看作是我們國際化的一部分,因為這到底是一個在全球運作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商業零售企業沃爾瑪的經營理念也是一樣,他們在每個不同的地方就地取材,同時把每個地方取出的最優秀的產品,出口到全世界的各個地方。所以,真正的跨國企業并非單純是在海外注冊一家子公司,更應該包括人員國際化、生產國際化、銷售國際化和研發的國際化。要根據發展需要,直接招聘海外人才,積極推進國際人才本土化;只有雇用當地人員使用當地資源,了解當地法律文化并在東道國建立自主的生產銷售渠道,才能全面實現本土化。要加強與當地企業、社區的合作,積極推進本土化經營,力爭在當地社會樹立起企業和國家的良好形象。
第二,要根據走出去的目的和出發點,以及企業自身的能力和行業特點,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量力而行。海外直接投資需要強大的資金、技術、管理等多方面實力。由于政策刺激和本身經驗的不足,中國企業容易一窩蜂涌出去,容易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在項目考察中不夠完善,除了目標企業的基本信息外,對當地的人文背景、政治和商業環境等了解甚少,有的企業并沒有相應行業的經營資質,也缺乏對未來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的充分考慮,這樣盲目地啟動投資大多以投資失敗而告終。同時,注意充分了解全球化的經營環境,對境外投資環境進行充分評估。通過收集當地的各種信息,了解當地的政策法規,研究如何遵守當地法規政策。熟悉經營環境,客戶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進而進行產品和服務的本地化。明確當地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創新資源的供求情況,以便制定合適的供應鏈戰略,同時善于利用我國政府的外交資源。
第三,應加強運營管理,強化風險控制,努力提高國際化經營績效。大企業要建立適應國際化經營的組織架構、協調配合機制和后臺支撐體系,創新商業運作模式,強化營銷能力;要統籌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加強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要建立起基于全球資源、全球市場、全球產業鏈和多元化文化的企業管理;應做好國際化經營的風險管控,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做好風險應對方案,努力降低各類風險的發生,減少風險損失。
(六)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國水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已經遠遠超出環境承載能力。黨中央、國務院對環境問題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企業是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其中工業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0%,因此,我國大企業應當主動在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中承擔重要責任。為落實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加快美麗中國建設,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綠色低碳理念。
我國大企業應將綠色發展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以綠色低碳作為創新發展的基本方向,自覺減少碳排放,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加快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確立了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的中長期目標,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有望迎來系統性政策利好。企業應強化環保意識,把握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機遇,把綠色低碳納入長期戰略,高度重視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堅持綠色生產與清潔生產,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減少碳排放,一方面需要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企業改變能源消費結構。能源企業應當增加清潔能源生產與供應,其他企業要著力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增加清潔能源的利用。與此同時,企業應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推廣力度,推動建立低碳消費新模式。
我國大企業應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引進、開發與利用,為落實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動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提供技術支撐。綠色低碳發展,需要技術作為支撐;企業要加快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積極開展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研發,力求在綠色低碳技術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實現環境友好基礎上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技術基礎。企業應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商業化應用力度,開發節能低耗產品,減少產品在生命周期內的能源消耗及對環境的污染。由于起步較晚,我國綠色低碳技術相對處于較低水平,企業應加快國際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的引進、吸收和再創新,在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快我國企業技術進步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