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欄】有福利的國家不會有腐敗
何燕遭查拷問資本原罪 國騰系陷侵吞國資漩渦
張建
截至7月23日,連續多日的“四川美女富豪何燕調查事件”繼續發酵。作為何實際控制下的唯一上市平臺——國騰電子(300101.SZ)仍處在輿論的漩渦之中。
盡管從事發之初,國騰電子就以公告形式極力撇清其與實際控制人何燕的諸多關聯,但一位浸淫成都多年的資本市場人士指出,無論是從國騰系早年的侵吞國資舉報,還是近期圍繞旗下教育土地變性問題的質疑,皆與“國資流失”問題密不可分。
據前述人士稱,年初以來四川官場地震,省會成都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地毯式清查。拔出蘿卜帶出泥,部分民企與官員的利益關系逐步浮出水面。
作為涉事官員覆蓋的國資領域,則成為案件多發地。而國騰系的國資流失問題也由來已久,多年來相安無事,則與涉事官員的庇護密切有關。
顯然,如今蓋子掀開已成必然。梳理國騰系發展軌跡,不難發現,早在國騰電子上市之前,就系出國資,但在一波國退民進的改革浪潮中悄然變為民營。隸屬國資的相關技術與業務被私自轉移,侵吞國資的硬傷就此形成。諸多法律專家曾對此定性,認為處理過程中的諸多不規范性行徑,已注定無法撇清侵吞國資嫌疑。
據前述人士稱,國騰電子早年發展中有兩起國資騰挪存在瑕疵,且皆獲得官員庇護過關。一則是國資民企化過程中國資經營侵占問題,一則是旭光股份(600353.SH)的國資轉手買賣。而與非法經營頗為相關的則極可能是前者。
被調查或緣起國資流失原罪
7月18日,何燕事發。據悉,何其實早于6月30日就被公安帶走,且執行公安由公安部直接指派。由于其僅以實際控制人身份間接控股且未擔任任何職務和未參與公司經營活動,國騰電子在公告中極盡可能地降低該事件的負面影響。
但國騰電子卻自創立之初諸多法人股東就曾頗受質疑。因此,在未最終公布事件原委以前,其匆匆定性這與上市公司無關則頗受爭議。
招股說明書顯示,國騰電子前身為國騰微電子,于2008年3月18日整體變更股份公司,此后2010年8月6日成為四川第四家創業板上市公司。而早于此前的2003年6月,國騰微電子則由國騰系相關公司及員工組建。其中何燕控制的國騰集團、四川道亨、創業園公司擔當主要角色,合計控股69%。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三家法人公司皆由何燕通過其持有55%股權的海外離岸公司耀星投資間接控股,而該公司唯一的全資公司則是一家名為華威信息的股權集中的核心公司。記者注意到,該公司雖為當初何燕計劃海外上市而設,但從成立之初的經營情況來看,其也是何燕將原國資背景的國騰系在原始積累后轉性為民營的騰挪之地。
據何燕此后接受媒體采訪透露,成立于1998年5月的華威信息,其注冊資金來自于國資控股但個人實際運作的國騰系源頭公司成都國騰通訊。后者早于1995年成立,由何燕代表的中儲公司控股62%,彼時該公司已成功研制出國內第一臺IC卡公用電話機,意圖商業運作。
至1998年華威信息成立前,國有性質的成都國騰通訊已經完成原始資金的積累,市場一片大好。然因原始股東之間股權利益糾紛,何燕于是謀劃出資產轉移的打算。據事后舉報材料稱,華威信息的運作資金,技術以及營銷網絡都出自成都國騰通訊,早年以國資身份示人的成都國騰通訊則基本淪為擺設,業務急劇衰敗。
但令人意外的是,華威信息的成立卻因何燕以國資名義的資金注冊入股而沒有撇清其“國資”的關系。據何稱,其當時采用了一個先斬后奏的做法,資金來源非國資,但單方面卻以法人股東名義入股,實有運作不規范的問題。
華威信息此后逐漸私有化。且國資股東逐步被邊緣化的過程中,種種轉讓及受讓皆由何燕一人掌控,兩年后終于功成。此后,由華威開始延伸出包括四川國騰、國騰實業、創業園等國騰系數十家關聯公司,覆蓋包括軟件開發、芯片集成、北斗衛星系統以及教育投資等領域,瞬即撐起龐大的國騰系。
“侵吞國資事實一旦成立,華威的主體資格將沒有意義,其延伸的運作及經營都會受波及,有涉嫌非法經營的可能,但仍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四川某不愿具名的律師告訴記者,事實其實很清楚,股權轉讓過程中的確存在不規范的地方,侵吞國資的嫌疑是很難排除的。依照當年法律環境,此等情況必受重懲,一般情況誰都不敢擔責。但讓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是,當年轟動一時震驚部委層面的舉報事件最終在三年后得出“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不予立案”的結論。據當時坊間傳聞,該事件曾獲得高層干預。
禍起成都國資?
就在2000年受侵吞國資舉報之際,國騰系事實上還牽涉另一宗讓人疑惑的國有股權轉讓事宜。
時間回溯至2000年12月,正值華威信息海外上市失利,而A股上市計劃又因股權糾紛面臨流產之際,以組建國騰集團開始四處攻城拔地的何燕將上市的希望放到了借殼上面。
“先拿到殼,再謀上市,辦法相對可行。”據前述熟悉公司的資本人士稱,盡管何燕當時為上市做了諸多工作,但國騰系中被邊緣化的國資份額依然存在,且當年與個別民營股東仍然存在始終未能解決的股權糾紛問題,使得其獨立IPO依舊困難重重。
當時,國騰系選擇借殼的標的是一家擬上市公司——旭光股份。資料顯示,2002年11月,該股作為四川最后一家歷史遺留問題股破格上市。其在當時無疑是極為稀缺的殼資源。
據記者了解,斯時國騰系主打的“信息產業建設”領域,正被四川省政府提為四川一號工程,而作為對其產業發展的支持,國騰系旗下成都國騰、四川道亨由此獲批低價取得成都國資局所持未上市法人股旭光股份共計22.34%的股權,后者則因主動讓出控股權,退居二線。
“轉讓時上市基本已經確定,成都國資明顯在輸送利益。”有知情人士透露,基于與成都市政府的良好關系,成都國資對國騰明顯傾斜,其當時的收購資金實際是由一家國企借出,且借助這個東風,國騰系也很快在成都高新西區以每畝幾萬元的超低價拿下了數千畝的教育用地。而至2005年,國騰亦將所持旭光股份脫手轉予廣東新的集團,凈賺7000余萬元。
“在國騰高速發展的2000年初,成都國資給予了大力支持,外界頗有些看不懂,一家明顯存在違規的民營企業竟會受到政府如此照顧?唯一的解釋是可能暗藏了難以道明的官商利益。”前述不愿具名的律師說道。(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